这是一个关于K12互联网在线教育项目运营方案PPT的幻灯片,PPT内容完整共50页,文件大小为3MB,下载后不可自行编辑修改,当前优惠价为15元,其他互联网在线教育项目运营PPT可以在牛图文直接搜索下载。
企业数量多且多潜于水下,千亿级的市场规模、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较低的进入门槛,造成了行业参与者众多的现状,K12教育信息化企业约在1200家左右,随着“三通两平台”的落实,会有更多的企业蜂拥而入。
但是还有很多的企业分散于各省市之中,而且因为复杂的B2G市场的关系,所以很多企业即使做到了营收规模非常高(过亿级别) ,也不为业界所知。因此K12教育信息化企业实际数量远远不止1200家。
竞争格局高度分散,地方壁垒、资源垄断、教育标准的差异使得K12教育信息化市场整体呈现高度分散的特点。尚未出现较大规模的提供综合教育信息化产品的企业作为行业的领军企业。看起来拥有全国性渠道的上市公司加起来的市场份额也就5%左右。
这为给有雄厚技术和产品实力的企业进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未来3-10年,是中小学信息化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领域会出现航空母舰式的企业,市场过于分散的特点也会逐步按产品领域走向集中,因此目前市场分散对从业企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市场两级分化,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贫富差距很大,从业公司从年收入数千万到数亿均有,净利润最高的是中南传媒,年平均净利润达17.36亿元;净利润最低的为汇冠股份,年平均净利润仅为0.32亿元。
市场随地区两极分化:中小学信息化的资金来源于教育部、教育厅、当地财政局等三级甚至多级来源,受当地财政影响很大,因此资金的丰裕程度,基本上与当地经济的发达程度和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有关。
多数企业尚未盈利,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市场的门槛看似低,但是实际上非常高。内容开发成本因教材版本繁多而导致居高不下,另外渠道推广成本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渠道资源的不均匀导致从业公司很难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扩展到全国市场。以纯粹的“互联网思维”运营的项目,其赢利周期约在3-5年以后。
受政策影响较大,政企合作是主流,中小学信息化受政策影响较大,教育部的“三通两平台”规划,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前中小学信息化的主要特点。
各省积极探索建立“当局主导、多方参与”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机制,多数省份安排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弥补经费缺口。大部分省份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面改薄”计划,给予优先保障。
发展部均衡:
1.区域发展不均衡:
虽然信息化教育整体落实情况良好,但不同地区、不同省份间接入互联网的学校比例、配备多媒体设备的学校比例差距较大,发展不均衡。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较仍有一段距离,数据显示宁夏地区的使用比例为65.7%,仍有很大的普及推广空间。这或许与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差异直接相关。
2.两平台发展不均衡:
全国除了西藏地区没有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外,其他省份均已建设。大部分省份没有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部分省份有象征性的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也只是集合了各个系统的门户首页,链接到具体业务系统。
人工智能在教育机构管理的各项工作中使用的还比较少,并没有形成系统的闭环管理状态,主要是在教育培训机构中应用,目前基本上还没有进入学校。
3.软硬件发展不均衡:
在过往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很多当局和学校只考虑购买硬件设备的种类和数量,而分配给软件的预算不足,导致信息化硬件使用效率低下。
高投低产:
1.没有明显解决教学痛点,目前大部分的K12信息化教育产品/服务在理论上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但对教学本质的提升并不明显。尽管为教育带来了众多激动人心的创新,推动着教育质量的提升,但仍然缺乏牵一发而动全身、触及教育核心价值的技术和产品。
2.为用而用,浅层次,绝大多数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不高,仍处于浅层次应用阶段。新技术刚应用于教学领域的时候,学校教师普遍存在“为了用而用”的现象。学校教师想着每节课最好都能用上这些新技术,这样非但没有降低教学的成本,反而增加了老师备课的任务。
由于缺少教研的专业引领,教师普遍难于找到深化应用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尽管信息技术设备较先进,但教学方法依然传统。突出表现为:
课件技术一直停留在以三分屏为主、Flash为辅,先进技术没有在行业中得到普及;“灌输多交互少"、“展示多探究少”,应用过程中并未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组织模式。
软硬件结合的使用率较低。
缺少对重大实践创新的引导与组织。国家层面上主导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多(比如,“三通”工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程,等等),使基层习惯于围绕项目申报和工程建设做事,缺少对教育信息化实践创新的激励机制,更缺少大体量教育实践协同创新的组织与引导。
原创和创新性优质资源匮乏,能借鉴、复制的案例太少,大多是效果宣传。
企业数量多且多潜于水下,千亿级的市场规模、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较低的进入门槛,造成了行业参与者众多的现状,K12教育信息化企业约在1200家左右,随着“三通两平台”的落实,会有更多的企业蜂拥而入。
但是还有很多的企业分散于各省市之中,而且因为复杂的B2G市场的关系,所以很多企业即使做到了营收规模非常高(过亿级别) ,也不为业界所知。因此K12教育信息化企业实际数量远远不止1200家。
竞争格局高度分散,地方壁垒、资源垄断、教育标准的差异使得K12教育信息化市场整体呈现高度分散的特点。尚未出现较大规模的提供综合教育信息化产品的企业作为行业的领军企业。看起来拥有全国性渠道的上市公司加起来的市场份额也就5%左右。
这为给有雄厚技术和产品实力的企业进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未来3-10年,是中小学信息化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领域会出现航空母舰式的企业,市场过于分散的特点也会逐步按产品领域走向集中,因此目前市场分散对从业企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市场两级分化,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贫富差距很大,从业公司从年收入数千万到数亿均有,净利润最高的是中南传媒,年平均净利润达17.36亿元;净利润最低的为汇冠股份,年平均净利润仅为0.32亿元。
市场随地区两极分化:中小学信息化的资金来源于教育部、教育厅、当地财政局等三级甚至多级来源,受当地财政影响很大,因此资金的丰裕程度,基本上与当地经济的发达程度和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有关。
多数企业尚未盈利,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市场的门槛看似低,但是实际上非常高。内容开发成本因教材版本繁多而导致居高不下,另外渠道推广成本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渠道资源的不均匀导致从业公司很难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扩展到全国市场。以纯粹的“互联网思维”运营的项目,其赢利周期约在3-5年以后。
受政策影响较大,政企合作是主流,中小学信息化受政策影响较大,教育部的“三通两平台”规划,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前中小学信息化的主要特点。
各省积极探索建立“当局主导、多方参与”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机制,多数省份安排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弥补经费缺口。大部分省份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面改薄”计划,给予优先保障。
发展部均衡:
1.区域发展不均衡:
虽然信息化教育整体落实情况良好,但不同地区、不同省份间接入互联网的学校比例、配备多媒体设备的学校比例差距较大,发展不均衡。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较仍有一段距离,数据显示宁夏地区的使用比例为65.7%,仍有很大的普及推广空间。这或许与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差异直接相关。
2.两平台发展不均衡:
全国除了西藏地区没有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外,其他省份均已建设。大部分省份没有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部分省份有象征性的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也只是集合了各个系统的门户首页,链接到具体业务系统。
人工智能在教育机构管理的各项工作中使用的还比较少,并没有形成系统的闭环管理状态,主要是在教育培训机构中应用,目前基本上还没有进入学校。
3.软硬件发展不均衡:
在过往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很多当局和学校只考虑购买硬件设备的种类和数量,而分配给软件的预算不足,导致信息化硬件使用效率低下。
高投低产:
1.没有明显解决教学痛点,目前大部分的K12信息化教育产品/服务在理论上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但对教学本质的提升并不明显。尽管为教育带来了众多激动人心的创新,推动着教育质量的提升,但仍然缺乏牵一发而动全身、触及教育核心价值的技术和产品。
2.为用而用,浅层次,绝大多数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不高,仍处于浅层次应用阶段。新技术刚应用于教学领域的时候,学校教师普遍存在“为了用而用”的现象。学校教师想着每节课最好都能用上这些新技术,这样非但没有降低教学的成本,反而增加了老师备课的任务。
由于缺少教研的专业引领,教师普遍难于找到深化应用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尽管信息技术设备较先进,但教学方法依然传统。突出表现为:
课件技术一直停留在以三分屏为主、Flash为辅,先进技术没有在行业中得到普及;“灌输多交互少"、“展示多探究少”,应用过程中并未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组织模式。
软硬件结合的使用率较低。
缺少对重大实践创新的引导与组织。国家层面上主导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多(比如,“三通”工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程,等等),使基层习惯于围绕项目申报和工程建设做事,缺少对教育信息化实践创新的激励机制,更缺少大体量教育实践协同创新的组织与引导。
原创和创新性优质资源匮乏,能借鉴、复制的案例太少,大多是效果宣传。
提示: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档超清晰!有任何问题联系客服QQ:43570874 微信:niutuwen 备注: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