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30%-40%可出现肾脏损害,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2型糖尿病中约5%患者在被诊断为糖尿病的同时就已存在糖尿病的肾脏损害。
发病机制
(一)糖代谢异常
(二)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
(三)氧化应激
(四)细胞因子的作用
(五)遗传因素
(一)糖代谢异常
高糖状态下,50%葡萄糖在肾脏代谢,主要原因是:
①肾细胞葡萄糖转运体1(Glut1)活性增强,以及肾组织细胞胰岛素受体的数目、亲和力增加;
②细胞内高糖引起各种损伤介质如IGF-1、TGF-β1、AngII等产生过多,又促进GlutI的活性增强,使更多葡萄糖进入细胞内;
③高血糖导致活性氧产生增加,还原型磷酸辅酶磷酸酰胺二核苷酸耗竭;
④多元醇途径的活化,二酰甘油-蛋白激酶C(PKC)途径激活,氨基己醣途径改变;
⑤蛋白非酶糖基化(蛋白糖基化高级产物)增加。
缓解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加重了肾脏的糖负荷。
以上途径共同参与了糖尿病肾病及其他微血管病变的进展。
(二)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
肾小球高灌注、高压力和高滤过。
肾小球体积增大、毛细血管表面积增加,致肾小球血流量及毛细血管压力升高、蛋白尿生成。
肾脏局部RAS兴奋,PK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进一步激活加重了疾病的发展。
(三)氧化应激
过多葡萄糖氧化,线粒体过度负荷,反应性氧化物质(ROS)产生过多;
机体抗氧化能力下降,细胞NADPH量不足,ROS在体内过多积聚。损害正常蛋白质、脂质、核酸等,激活信号分子,诱导损伤介质;
肾小球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多、降解减少,导致小球纤维化;
间质的细胞外基质降解,上皮细胞粘附性消失,小管基底膜破坏和间质细胞浸润增加,导致小管间质纤维化。
(四)细胞因子的作用
细胞因子通过自分泌、旁分泌和和内分泌途径而发挥作用,参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
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血管紧张素II、VEGF、内皮素(ET)、前列腺素(PG)及一氧化氮(NO)等。
同样参与非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发病,非糖尿病肾病所特有。
(五)遗传因素
目前认为糖尿病肾病是一个多基因病,遗传因素在决定易感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病理
光镜:
早期:肾小球肥大,基底膜轻度增厚,系膜区轻度增宽。
进展:
结节性肾小球硬化症:肾小球基底膜弥漫增厚,基质增生,形成典型的K-W结节。
弥漫性肾小球硬化症:无明显结节。
常可见内皮下纤维蛋白帽、球囊滴、小动脉透明样变,伴随肾小管萎缩、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肾乳头坏死及间质炎症细胞浸润等。
病理
免疫荧光: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襻、肾小管和肾小球基底膜弥散的线状IgG沉积,可伴有IgM、补体C3等沉积。
电镜:早期肾小球基底膜不规则增厚,系膜区扩大,基质增多;晚期与光镜下所见的K-W结节吻合。
渗出性病灶可显示为微细颗粒状电子致密物,还可见足突融合等。
临床表现与分期
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蛋白尿,肾功能进行性减退。
T1DM发病起始较明确,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的并发症较少,目前还是根据I型糖尿病的临床过程予以分期。
T2DM高血压出现早、发生率更高,并发症更多。
Ⅰ期:仅有血液动力学改变(肾小球滤过率升高,肾脏体积增大,小球和小管肥大),可有一过性微量蛋白尿,可无高血压。
Ⅱ期: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或升高,病理出现肾小球/肾小管基底膜增厚、系膜区增宽等),临床无明显自觉症状。
Ⅲ期:明显的临床表现,蛋白尿/白蛋白尿明显增加(尿白蛋白排泄率﹥200mg/24小时、蛋白尿﹥500mg/24小时),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血压升高,GFR开始下降,血肌酐正常范围。病理出现局灶/弥漫性硬化、K-W结节、入/出球小动脉透明样变等。
Ⅳ期:大量蛋白尿,肾病综合征;肾功能持续减退至终末期肾衰。高血压明显加重,同时合并糖尿病其他微血管并发症。
其它临床表现:
IV型肾小管酸中毒(特别在RAS抑制的情况下):
尿路感染;
单侧/双侧肾动脉狭窄;
梗阻性肾病(神经原膀胱);
肾乳头坏死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后5年,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的同时,出现持续的微量白蛋白尿,就应怀疑糖尿病肾病的存在。
如果病程更长,临床表现为蛋白尿、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同时合并有糖尿病并发症应考虑糖尿病肾病。
考虑糖尿病合并其他慢性肾脏病
①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②肾小球滤过率在短期内快速下降;
③短期内蛋白尿明显增加或表现为肾病综合征;
④顽固性高血压;
⑤尿沉渣镜检可见红细胞(畸形红细胞、红细胞管型);
⑥其他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肾穿刺病理检查有助明确诊断。
治疗
主要包括早期干预各种危险因素以及终末期肾病的肾脏替代治疗。
(一)饮食治疗:早期限蛋白质(优质),给予足够的热量。
(二)控制血糖:控制HbA1C在7%以下,慎用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中晚期使用胰岛素。
(三)控制血压: (首选ACEI、ARB)血压控制≤130/80mmHg。
(四)调脂治疗
(五)并发症治疗(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六)肾脏替代:透析(血透或腹透)、肾移植或胰肾联合移植。
预后
糖尿病肾病通常预后不佳。
影响糖尿病肾病预后的因素:
糖尿病类型
蛋白尿程度
肾功能
高血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的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