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篇幅限制,PPT剩余图片不予展示......
新课导入老师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将相同量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中冷冻,你觉得哪杯水会先结冰?有人说是冷水,有人说是热水,也有人说是一起结冰,其实有实验证明是热水先结冰。发现这个现象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所以世界上将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为姆潘巴效应。其实,生活当中还有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大才子纪昀带给我们的故事《》,看看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学习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作者介绍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取法六朝笔记小说而又有所发展变化。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背景资料纪晓岚作为盛清时期的饱学之士、一代文学宗师、《四库全书》的总编辑,却没有为后人留下一篇有哲学思想内涵的著作。作为为满清皇朝服务的汉人,他没有成为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哲学家的条件,特别在动辄用“文字狱”“伺候”汉人知识分子的乾隆朝,纪晓岚的处境就像伺候猫的老鼠,不能有丝毫差错,特别是言论。作为饱学之儒,他又不想把他的深刻思想永远带入坟墓。于是,他最终采取了“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的方式来表达他观察当时社会的思想。故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间,他完成了一部志怪小说式的著作《阅微草堂笔记》。文体知识笔记小说古代笔记小说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涉及天文地理、朝章典制、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等。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截至清末,大约不下于3000种,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昀流放乌鲁木齐期间所作的笔记小说集,全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的故事,意在劝善惩恶,内容记述若真若假,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末世的腐朽和黑暗。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人民,纪昀在作品中表达出同情与悲悯。鲁迅对《阅微草堂笔记》有很高的评价:“惟纪昀本长文笔……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河干 圮 棹数小舟曳啮沙臆断欤ɡānpǐzhàoyènièyìyú,(一)古今异义1.是非木 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2.渐沉渐深耳 古义:罢了;今义:听觉器官,耳朵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古义:离开;今义:到某个地方4.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放在句首,可译为“因为”;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5.但知其一 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6.求二石兽于水中 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追求,(二)一词多义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介词)众服为确论(认为,动词)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动词)之:闻之笑曰(这件事,代词)当求之于上流(石兽,代词)其反激之力(的,助词)去: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离开)西蜀之去南海(距离)临:一寺临河干(靠近)执策而临之(面对),(三)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四)特殊句式省略句1.以为顺流下矣点拨:省略主语,和尚们;“以为”后面省略了“石兽”。2.求之地中点拨:省略介词“于”。3.棹数小舟点拨:省略主语“僧”。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点拨:“寺中”前省略介词“于”。5.果得于数里外点拨:“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倒装句1.当求之于上流点拨:介宾短语“于上流”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当于上流求之”。2.果得于数里外点拨:介宾短语“于数里外”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果于数里外得”。3.求二石兽于水中点拨:“于水中”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水中求二石兽”。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点拨:“为”表被动。(五)名句积累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关键词:实践出真知未果导思1.寺僧、讲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打捞石兽的?结果如何?果得导思2:人们根据老河兵的什么经验来进行打捞?结果怎样?启示导思3.由本文的故事我们可得出什么启示?叙议结合导思4.本文采用先叙后议的手法,脉络分明,结构严密。试结合全文加以分析。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1.石兽,古代帝王官僚墓前的兽形石雕,此处指寺庙门前石雕。2.沧州南: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县。南,南部。3.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4.河干(gān):河岸。干,岸。5.圮(pǐ):倒塌。6.沉焉(yān):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7.阅:经过,经历。8.十余岁:十多年。岁:年。9.求:寻找。10.竟:终了,最后。11.棹(zhào):名词作动词,划(船)。12.曳(yè):拖。13.铁钯(pá):农具,用于除草、平土。钯,通“耙”。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译文: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14.讲学家:讲学先生,以向生徒传授“儒学”为生的人。15.设帐:设馆教书。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17.是非木杮(fèi):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来的木片。18.岂能:怎么能。19.为:被。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21.湮(yān):埋没。22.颠:颠倒,错误,一作“癫”,荒唐。[3]23.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为:认为是。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译文: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24.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25.盖:因为。26.啮(niè):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27.坎(kǎn)穴:坑洞。28.倒掷(zhì):倾倒。29.如是:像这样。30.不已:不停止。已:停止。31.遂:于是。32.溯(sù)流:逆流。33.固:固然。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译文: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4.如:依照,按照。35.然:既然这样。36.则:那么。37.但:只,仅仅。38.据理臆(yì)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39.欤(yú):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译为“呢”,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1.讲学家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案】本题可运用人物性格概括法进行分析。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甚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2.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讲学家的“笑”包含了对寺僧的嘲讽与自以为是,表现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理;老河兵的“笑”流露出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3.为什么按照老河兵的方法最后找到了石兽?【答案】老河兵考虑到流水的影响,也考虑到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充分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所以根据他的判断准确找到了石兽。4.第4段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答案】本题运用记叙中议论作用分析法。议论,结尾通过议论揭示文章主旨,总结全文。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判断。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才是正确的。研读探究【答案】寺僧按照常理去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特点,主张到沙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主张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老河兵常年镇守河防,了解水、沙、石的特性,他是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的,所以是正确的。【难点探究】老河兵的判断看起来不合常理,可为什么是正确的?本课主题本文通过写寻找沉落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告诉我们许多事情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做出推想,说明了仅有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归纳总结第①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在石兽沉落处和下游寻找石兽及结果。第②段:讲学家认为石兽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第③段:老河兵讲解应当到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了石兽。叙事: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第④段:由事到理,阐明遇事不能主观判断的道理。议论:归纳主旨,总结全文叙事: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议论:归纳主,旨,总结全文
提示: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档超清晰!有任何问题联系客服QQ:43570874 微信:niutuwen 备注: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