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页数为33页有完整内容的统编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第2课时PPT课件幻灯片,课件下载后可修改编辑,更多语文动态初中教学课件第一章宽屏新版下册九年级第三单元语文公开课部编版语文PPT可以在牛图文搜索下载。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诵读第2课时,1.了解词人的经历及文学成就。2.疏通文意,把握词的内容,赏析词语言。(重难点)3.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词的艺术特色。学习目标,新知导入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中秋之夜,月亮仿佛一面刚刚磨过的铜镜,月亮中的“桂树”是那么婀娜,如此美妙的景致,宋代词人辛弃疾却希望砍掉月中“桂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又寄寓了词人怎么样的情思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辛弃疾的诗词中探寻一下吧!新知导入,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作者简介,本词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太常引,词牌名。建康,今江苏南京。吕叔潜,名大虬,字叔潜,词人的朋友,生平不详。本词可能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为即席寄兴的赠友之作。当时南宋朝廷根本没有收复中原的决心,反而对金人屈辱求和,辛弃疾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均未被采纳。辛弃疾十分痛心,在中秋节夜晚与友人吕叔潜饮酒赏月时,写下这首词,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创作背景,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朗读指导héngzhuósuōpī,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即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月光。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我)举杯问嫦娥:白发日增,好像有意欺负我,怎么办?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上片对月抒怀,开篇两句写中秋的圆月皎洁。月轮转动,暗示着时光流逝。白发不请自来,词人忍不住向月中嫦娥发问。这一问有力地展示了词人功业无成、白发已多、怀才不遇的苦闷。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砍传说月中有桂树。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译文:(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下片大胆想象。开头三句写词人欲乘风高飞,去看那失去的祖国河山,饱含词人对失去的山河的怀念和收复失土的决心。然后词人想象到月宫去砍掉遮住月光的桂树。这里的“桂婆娑”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表现了词人收复失地的理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就会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托物言志,想象丰富。借神话故事,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排解现实的苦闷。写作特色,词人通过写在中秋月下的所见所想,抒发了岁月流逝、功业无成的愁闷,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政治理想和坚定信念。课文主旨,浣溪沙纳兰性德,清代有一位著名的词人——纳兰性德,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赞他:“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习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纳兰性德,走进他的文学世界。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文武兼修,尤善填词,他的词,多写悼亡、恨别、男女情思、思乡思亲等,写景逼真传神,写情真挚浓烈,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在清初词坛独树一帜。著有《侧帽集》《饮水词》等。作者简介,本词选自《纳兰词笺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性德奉命赴梭龙巡边,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这一时期。创作背景,浣溪沙纳兰性德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朗读指导shù,那边。译文:(我)向那高耸入云的山峰方向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断了战马的嘶鸣声,在这深秋的边塞,(该用)怎样的情怀(去感受这苦寒空旷)!怎样的。“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起句点明此行的目的地和路途的遥远。“吹断”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简要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中“断”字的妙处。“北风吹断马嘶声”,引人入寒风凛冽之境,“断”字不仅生动地描绘了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的现象,更描绘了人被阻绝在荒凉之地的感觉。精读课文,上片,起句点明此行目的地,表明行程之远。“北风”句描述一路境况,突出边塞苦寒、空旷的环境特征。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边防驻军的营垒。译文:一抹晚烟飘过使营垒更显荒凉,半竿斜阳返照使关城更显破旧。古往今来多少故事涌上心头,悄然而生的幽恨何时才能平复!关塞上的城堡。下片开头两句的量词“一”“半”极富表现力,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一”“半”两个量词,写出了与丰富、繁多完全相反的萧疏、稀薄之感,反衬出塞外的空旷荒凉。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下片,前两句以古朴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图。晚烟“一抹”,斜阳“半竿”,用语新奇巧妙。结句画龙点睛,这“幽恨”既不同于被遣关外的流人凄楚悲苦的呻吟,又不同于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词人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豪迈真挚。画龙点睛,以小词写豪迈,收放自如,委婉有致,细腻而敏锐。马嘶声能被北风吹断,晚烟是“一抹”,残阳是“半竿”。写景纯用白描,情景交融。作者一直未曾直接抒发要表达的情感,但字里行间流露出难以平静的恋乡、忧虑、怀古之情思。写作特色,这首词全篇除结句外皆是写景,描绘了深秋远塞、荒烟夕照的萧瑟凄凉之景,寄寓了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抒发了词人“幽恨难平”的凄惘之情。课文主旨,一、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清光更多。(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人道是斫去桂婆娑2.身向云山那畔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纳兰性德《浣溪沙》) ,二、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诗句的填空。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展开奇妙想象的句子是: 2.《浣溪沙》中,作者以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的句子是: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三、阅读《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C.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D.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B跟踪检测,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感谢您的聆听第2课时
提示: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档超清晰!有任何问题联系客服QQ:43570874 微信:niutuwen 备注: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