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篇幅限制,部分PPT截图不予展示......
这是一个100页有完整内容的安监局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培训PPT课件幻灯片,PPT包含封面背景,文件完整不缺页,下载后可修改,更多安全管理培训课件危险化学品宽屏新版安监局PPT可以在牛图文搜索下载。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防火防爆安全技术321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事故应急救援管理,/01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第一节燃烧与火灾一、燃烧和火灾的定义1.燃烧的定义:物质与氧化剂之间的放热反应,通常同时释放火焰或可见光。2.火灾的定义: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3.燃烧和火灾发生的条件:氧化剂、可燃物和点火源。4.不同可燃物的燃烧:火灾中气态可燃物通常为扩散燃烧,即可燃物和氧气边混合边燃烧;液态可燃物(包括受热后先液化后燃烧的固体可燃物)通常先是蒸发为可燃蒸汽,与氧化剂再发生燃烧;固态可燃物先是通过热解等过程产生可燃气体,与氧化剂再发生燃烧。二、火灾的分类《火灾分类》(GB4968-1985)按物质燃烧特性分4类:A类火灾:固态物质火灾(木材、棉、毛、纸张等)B类火灾:液体火灾或可溶化固态火灾(汽油、柴油、乙醇、沥青、石蜡等)C类火灾:气体火灾(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氢气等)D类火灾:金属火灾(钾、钠、镁、钛、锂、铝镁合金等),三、闪燃、阴燃、爆燃、自燃闪燃:可染物表面或可燃液体上方在很短时间内重复出现火焰一闪即灭的现象。阴燃:没有火焰和可见光的燃烧。爆燃:伴随爆炸的燃烧波,以亚音速传播。自燃:可燃物在空气中没有外来火源的作用,靠自热或外热而发生燃烧的现象。根据热源不同,分自热自燃和受热自燃。四、闪点、燃点、自燃点闪点:在规定条件下,材料或制品加热到释放出的气体瞬间着火并出现火焰的最低温度。闪点是衡量物质火灾危险性的重要参数。燃点:在规定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是该物质的自燃点。燃点对可燃固体和闪点较高的液态具有重要意义,在控制燃烧时,需将可燃物的温度降至其燃点以下。自燃点:在规定条件下,不用任何辅助引燃能源而达到引燃的最低温度。五、火灾防治途径和阻燃方法1.火灾防治途径一般分为评价、阻燃、火灾探测、灭火等。在工程可行性研究及设计阶段就可以考虑火灾可能的危险,进行安全预评价;对已有工程进行现状评价,确定人员和财产的火灾安全性能;对于工程材料和建筑结构可以进行阻燃处理;一旦火灾发生,要及时、准确地发现,并防止误报警;发现火灾之后要合理配置资源,迅速扑灭火灾;一旦火势进一步扩大,须立即启动火灾事故应急救援预案。2.阻燃阻燃技术主要通过阻燃剂使聚合物不易着火,如果着火也使其燃烧速度变慢。分为添加型和反应型两种。六、典型火灾的发展规律建筑火灾的发展分为初起期、发展期、最盛期、减弱期、和熄灭期。七、火灾探测原理与方法1.火灾探测火灾探测报警系统本身并不能影响火灾的自然发展进程,主要作用是及时将火灾迹象通知有关人员,以便准备疏散或组织灭火,通过联动系统启动其他消防设施。2.火灾探测原理火灾探测原理可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八、灭火原理、灭火方法1.灭火的基本原理灭火就是破坏燃烧条件、使燃烧反应终止的过程。灭火原理可以归纳为4种,即冷却、窒息、隔离和化学抑制。前三种是物理过程,化学抑制是化学过程。所有灭火方式都是上述4种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结合。2.灭火的基本措施所有的防火措施都是为了防止燃烧的3个条件同时存在,所能采取的基本措施是(1)控制可燃物;(2)隔绝助燃物;(3)消除点火源;(4)阻止火势蔓延。3.灭火剂(1)气体灭火剂。早期气体灭火剂采用CO2,后来逐渐用卤代烷代替CO2。由于卤代烷破坏臭氧层,现今推广七氟丙烷灭火剂和混合气体IG-541(氮气、氩气、CO2组合)灭火。(2)泡沫灭火剂。高倍数泡沫灭火剂系统替代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是当今的发展趋势。七、火灾探测原理与方法,第二节点火源及其控制一、点火源的概念及其分类点火源指能够使可燃物与助燃物发生燃烧反应的能量来源。这种能量可以是热能、光能、电能、化学能和机械能,可分为火焰、火星、高热物体、点火花、静电火花、撞击、摩擦、化学反应热、光线聚集等。二、控制火源引起火灾的方法1.化学点火源引起火灾成因2.电气火源引起火灾成因3.机械点火源引起火灾成因,第三节生产场所的防火安全一、生产场所危险性分类生产的火灾危险性根据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物质性质及其数量等因素,分为甲、乙、丙、丁、戊类,同一座厂房或厂房的任一防火分区内有不同火灾危险性生产时,该厂房或防火分区内的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应按火灾危险性较大的部分确定。1.甲类——①闪点小于28℃的液体;②爆炸下限小于10%的气体;③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能导致迅速自燃或爆炸的物质;④常温下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汽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⑤遇酸、受热、撞击、摩擦、催化以及遇有机物或硫磺等易燃的无机物;⑥极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的强氧化剂;⑦受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在密闭设备内操作温度大于等于物质本身自燃点的生产,2.乙类——①闪点大于等于28℃,但小于60℃的液体;②爆炸下限大于等于10%的气体;③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④不属于甲类的化学易燃危险固体、助燃气体;⑤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浮游状态的粉尘、纤维;⑥闪点大于等于60℃的液体雾滴3.丙类——①闪点大于等于60℃的液体;②可燃固体4.丁类——①对不燃烧物质进行加工,并在高温或熔化状态下经常产生强辐射热、火花或火焰的生产;②利用气体、液体、固体作为燃料或将气体、液体进行燃烧作其它用的;③各种生产常温下使用或加工难燃烧物质的生产5.戊类——常温下使用或加工不燃烧物质的生产第三节生产场所的防火安全,二、厂房的防火间距厂房之间及其与乙、丙、丁、戊类仓库、民用建筑等之间的防火间应满足下表(m),三、仓库的防火间距1.甲类仓库之间及其与其它建筑、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铁路、道路等的防火间距应满足下表(m)注:甲类仓库之间的防火间距,当第3、4项物品储量小于等于2t,第1、2、5、6项物品储量小于等于5t时,不应小于12.0m,甲类仓库与高层仓库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13m。乙、丙、丁、戊类仓库之间及其与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m)三、仓库的防火间距,四、厂房的安全疏散厂房的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每个防火分区、一个防火分区的每个楼层,其相邻2个安全出口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0m。厂房的每个防火分区、一个防火分区内的每个楼层,其安全出口的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个;当符合下列条件时,可设置1个安全出口:1.甲类厂房,每层建筑面积小于等于100m2,且同一时间的生产人数不超过5人;2.乙类厂房,每层建筑面积小于等于150m2,且同一时间的生产人数不超过10人;3.丙类厂房,每层建筑面积小于等于250m2,且同一时间的生产人数不超过20人;4.丁、戊类厂房,每层建筑面积小于等于400m2,且同一时间的生产人数不超过30人;5.地下、半地下厂房或厂房的地下室、半地下室,其建筑面积小于等于50m2,经常停留人数不超过15人。地下、半地下厂房或厂房的地下室、半地下室,当有多个防火分区相邻布置,并采用防火墙分隔时,每个防火分区可利用防火墙上通向相邻防火分区的甲级防火门作为第二安全出口,但每个防火分区必须至少有1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厂房内的疏散楼梯的最小净宽度不宜小于1.1m,疏散走道的最小净宽度不宜小于1.4m,门的最小净宽度不宜小于0.9m。五、仓库的安全疏散仓库的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每个防火分区、一个防火分区的每个楼层,其相邻2个安全出口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0m。每座仓库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当一座仓库的占地面积小于等于300m2时,可设置1个安全出口。仓库内每个防火分区通向疏散走道、楼梯或室外的出口不宜少于2个,当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小于等于100m2时,可设置1个。通向疏散走道或楼梯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地下、半地下仓库或仓库的地下室、半地下室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当建筑面积小于等于100m2时,可设置1个安全出口。地下、半地下仓库或仓库的地下室、半地下室当有多个防火分区相邻布置,并采用防火墙分隔时,每个防火分区可利用防火墙上通向相邻防火分区的甲级防火门作为第二安全出口,但每个防火分区必须至少有1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粮食筒仓、冷库、金库的安全疏散设计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冷库设计规范》GB50072和《粮食钢板筒仓设计规范》GB50322等的有关规定。粮食筒仓上层面积小于1000m2,且该层作业人数不超过2人时,可设置1个安全出口。仓库、筒仓的室外金属梯,当符合一定规范时可作为疏散楼梯,但筒仓室外楼梯平台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25h。高层仓库应设置封闭楼梯间。除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多层戊类仓库外,其它仓库中供垂直运输物品的提升设施宜设置在仓库外,当必须设置在仓库内时,应设置在井壁的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井筒内。室内外提升设施通向仓库入口上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或防火卷帘。建筑高度大于32.0m且设置电梯的高层仓库,每个防火分区内宜设置一台消防电梯。六、厂区、库区的消防车道占地面积大于3000m2的甲、乙、丙类厂房或占地面积大于1500m2的乙、丙类仓库,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确有困难时,应沿建筑物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可燃材料露天堆场区,液化石油气储罐区,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和可燃气体储罐区,应设置消防车道。消防车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储量大于下表规定的堆场、储罐区,宜设置环形消防车道。2占地面积大于30000m2的可燃材料堆场,应设置与环形消防车道相连的中间消防车道,消防车道的间距不宜大于150.0m。液化石油气储罐区,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可燃气体储罐区,区内的环形消防车道之间宜设置连通的消防车道。3消防车道与材料堆场堆垛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5.0m。4中间消防车道与环形消防车道交接处应满足消防车转弯半径的要求。环形消防车道至少应有两处与其它车道连通。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设置回车道或回车场,回车场的面积不应小于12.0m×12.0m;供大型消防车使用时,不宜小于18.0m×18.0m。消防车道路面、扑救作业场地及其下面的管道和暗沟等应能承受大型消防车的压力。消防车道可利用交通道路,但应满足消防车通行与停靠的要求。堆场、储罐区的储量,第四节灭火器的配置一、灭火器适用范围A类火灾:水、泡沫、磷酸铵盐干粉、卤代烷型灭火器;B类火灾:干粉、泡沫、卤代烷、CO2型灭火器;(扑救极性溶剂B类火灾不得选用化学泡沫灭火器)C类火灾:卤代烷、CO2、干粉型灭火器;D类火灾:由设计部门和当地公安消防监督部门协商解决。扑救A、B、C类和带电火灾选用磷酸铵盐干粉、卤代烷型灭火器。二、灭火器的使用与维护灭火器应设置在明显和便于取用的地点,且不影响安全疏散。灭火器应设置稳固,其铭牌必须朝外。手提式灭火器宜设置在挂钩、托架上或灭火器箱内,其顶部离地面高度应小于1.50m,底部离地面高度不宜小于0.15m。灭火器不应设置在潮湿或强腐蚀性的地点。设置在室外的灭火器,应有保护措施。一、初起火灾扑救的方法和原则发生火灾后,要及时使用就近的灭火器材、设备进行扑救。有手动灭火系统的应立即启动。1.断绝可燃物2.冷却3.窒息4.扑打5.断电6.阻止火势蔓延7.防爆,二、火场人员疏散及逃生路线1.尽量利用建筑物内的设施逃生(1)利用消防电梯进行疏散逃生,但着火时普通电梯千万不要乘坐。(2)利用室内的防烟楼梯、普通楼梯、封闭楼梯进行逃生。(3)利用建筑物的阳台、通廊、避难层、室内设置的救生袋、安全绳等逃生。(4)利用观光电梯逃生。(5)利用墙边落水管逃生。(6)利用房间床单等物连接起来进行逃生。2.不同部位、不同条件下人员的逃生方法(1)当某一楼层某一部位起火,且火势开始发展时,应注意收听广播通知,广播会告诉着火的楼层,以及安全疏散的路线、方法等。不要一听有火警就惊慌失措,盲目行动。(2)当房间内起火,且门已被火封锁,室内人员不能顺利疏散时,可另寻其他通道。如通过阳台或走廊转移到相邻未起火的房间,再利用这个房间通道疏散。(3)如果是晚上听到报警,首先应该用手背去接触房门,试一试房门是否,已变热。如果是热的,门不能打开,否则烟和火会冲进房间;如果房门不热,火势可能还不大,通过正常的途径逃离房间是可能的。离开房间后,一定要随手关好身后的门,以防火势蔓延。如在楼梯间或过道上遇到浓烟,要马上停下来,千万不要试图从烟火里冲出,也不要躲藏到顶楼或壁橱等地方,应选择别人易发现的地方,向消防队员求救。(4)当某一防火区着火,如楼房中的某一单元着火,楼层的大火已将楼梯间封住,致使着火层以上楼层的人员无法从楼梯间向下疏散时,被困人员可先疏散到屋顶,再从相邻未着火的楼梯间往地面疏散。(5)当着火的走廊、楼梯被烟火封锁时,被困人员要尽量靠近当街窗口或阳台等容易被人看到的地方,向救援人员发出求救信号,如呼唤、向楼下抛掷一些小物品、用手电筒往下照等,以便救援人员及时发现,采取救援措施。(6)在充满烟雾的房间和走廊内时,由于烟和热气都是往上升,故应贴近地板,可少吸烟。逃离时要弯腰使头部尽量接近地板,必要时匍匐前进。(7)如果处于楼层较低(三层以下)的被困位置,当火势危及生命又无其他方法可自救时,可将室内比较软的物体如床垫被子等抛到楼底,人从窗口跳到软物上逃生。(1)利用各楼层的消防器材,如干粉、泡沫灭火器或水枪扑灭初期火灾,是积极的逃生方法。(2)互相帮助,共同逃生。对老、弱、病、残、孕和儿童及不熟悉环境的人要引导疏散,帮助逃生。(3)自救逃生。发生火灾时,要积极行动,不能坐以待毙。要充分利用身边各种利于逃生的东西,如把床单、窗帘、地毯等接成绳子,滑绳自救,或用洗手间的水淋湿墙壁及用门阻止火势蔓延等。4.火灾逃生时的注意事项(1)不能因为惊慌而忘记报警。(2)不能一见低层起火就往下跑。(3)不能因清理行李和贵重物品而延误时间。(4)不能盲目从窗口往下跳。(5)不能乘普通电梯逃生。(6)不能在浓烟弥漫时直立行走。3.自救、互救逃生,/02危化品安全管理,一、概念及类别1.概念具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等特性,会对人(包括生物)、设备、环境造成伤害和侵害的化学品叫危险化学品。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中,具体以国家2002年版的《危险化学品名录》为准。2.类别的划分《常用危险化学品分类及标志》(GB13690-1992)将危险化学品分8类:第1类,爆炸品;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第3类,易燃液体;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第6类,毒害品;第7类,放射性物品;第8类,腐蚀品。根据国家2002年版的《危险化学品名录》的划分,危险化学品共包括7类。其中第7类,放射性物品被排除(安全监管在公安部门)。二、危险化学品的主要危险特性1.燃烧性: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中的可燃性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遇湿易燃物品、有机过氧化物等,在条件具备时均可能发生燃烧。2.爆炸性: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等可能由于其化学活性或易燃性引发爆炸事故。3.毒害性:许多危险化学品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和动物体内,当其在人体内累积到一定量时,便会扰乱或破坏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4.腐蚀性:强酸、强碱、强氧化性物质能对人体组织、金属物品造成损害,接触人体,会引起表皮组织坏死造成灼伤,甚至造成死亡。5.放射性:射线会阻碍或伤害人体细胞活动机能并导致细胞死亡。三、化学品燃烧爆炸对人员和环境的危害1.高温的破坏作用2.爆炸直接的破坏作用3.爆炸冲击波的破坏作用4.造成中毒和环境污染,第二节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和储存一、对新建、改建、扩建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的要求凡新建、改建、扩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和设施,伴有危险化学品产生的化学品生产装置和设施的建设项目必须履行《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实施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8号)的规定。其中安全行政许可的种类有(1)安全审查;(2)安全设施设计审查;(3)安全设施竣工验收;(4)试生产备案、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新建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新建危险化学品生产(或伴有危险化学品产生)企业,现有企业原址重建,在原厂区内新建与现有生产(或伴有危险化学品产生)装置(设施)不同的建设项目,易地新(迁)建的建设项目;新建危险化学品专门储存企业,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使用企业(以下简称危险化学品企业)新建I、II类储存装置(设施)(见附件1,《危险化学品储存装置(设施)分类表》)等建设项目。改建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危险化学品企业对现有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设施)的全部或部分进行改造的建设项目。如:现有危险化学品企业更新、改造主要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设施)的;更新或改变主要生产工艺、技术和危险化学品种类时,涉及生产、储存装置(设施)改造的;扩大原设计生产规模时,涉及生产、储存装置(设施)改造的等。危险化学品企业在隐患整改和正常检维修时,不涉及上述内容的,不纳入改建建设项目范围。扩建建设项目,是指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在原生产、储存场所内拟建与现有生产(产生、储存)危险化学品种类、主要工艺技术相同且生产、储存装置(设施)相对独立的建设项目。第二节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和储存,(一)基础管理1.企业主要负责人履职(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包括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车间、职能部门、班组岗位;(2)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3)保证安全生产投入:按规定提取安全生产费用,缴纳安全风险抵押金;(4)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专职安全管理人员;(300人以下1人;300-1000人3人;1000人以上8人;5000人以上15人)(5)定期参加安全检查,及时整改发现的事故隐患;(6)组织制定并演练应急救援预案;(7)安全生产事故及时处理并上报;2.安全管理人员履职主要是落实企业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包括: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危险品储存管理制度;危险作业管理制度;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安全设备设施管理制度;安全隐患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奖惩制度;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二、现有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管理,台帐、记录包括:安全教育培训台帐;安全检查及隐患整改台帐;安全设施登记、维护保养及检测台帐,特种设备登记及检测、检验台帐;职业卫生检测台帐;动火、进入受限空间等危险作业票证记录。3.其他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必须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取得安全资格证书;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构成重大危险源必须建档,进行评价,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并报安监部门备案。(二)现场管理1.岗位操作人员操作人员必须经本单位培训合格,持上岗操作证上岗操作。对本岗位化学品的基础知识、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工作环境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预案必须有一定了解。另外,操作人员必须佩戴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2.安全设备、设施安全设备、设施必须定期检测、检验,并在设备上悬挂检验标签或铭牌。3.落实安全评价报告中的隐患整改措施根据评价报告,完成报告中指出的隐患整改措施;现状必须与报告中的平面布置图一致;车间及仓库不得随意改变用途。4.危险化学品储存与包装危险化学品必须储存在专用仓库,有专人管理,并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严格登记出入库记录。剧毒化学品必须用专门仓库单独存放,实行“五双”管理:双人收发、双把锁、双本帐、双人运输、双人领用。购买使用的危险化学品的包装和容器必须由专业生产企业定点生产。二、现有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管理,1.贮存化学危险品必须遵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的规定。2.化学危险品必须贮存在经公安部门批准设置的专门的化学危险品仓库中,经销部门自管仓库贮存化学危险品及贮存数量必须经公安部门批准。未经批准不得随意设置化学危险品贮存仓库。3.化学危险品露天堆放,应符合防火、防爆的安全要求,爆炸物品、一级易燃物品、遇湿燃烧物品、剧毒物品不得露天堆放。4.贮存化学危险品的仓库必须配备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其库房及场所应设专人管理,管理人员必须配备可靠的个人安全防护用品。5.贮存的化学危险品应有明显的标志,标志应符合GB190《危险货物包装标志》的规定。同一区域贮存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级别的危险品时,应按最高等级危险物品的性能标志。6.贮存方式化学危险品贮存方式分为三种:a.隔离贮存;b.隔开贮存;c.分离贮存。7.根据危险品性能分区、分类、分库贮存。各类危险品不得与禁忌物料混合贮存。8.贮存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的建筑,必须安装避雷设备。9.贮存危险化学品的建筑必须安装通风设备,并注意设备的防护措施。10.贮存危险化学品的建筑通排风系统应设有导除静电的接地装置。11.贮存危险化学品的建筑物、区域内严禁吸烟和使用明火。四、典型反应过程的安全(一)氧化反应1.主要危险性(1)氧化反应需要加热,同时绝大多数反应又是放热反应,如果不及时移走反应热,反应可能失控,发生爆炸。(2)氧化反应中被氧化的物质大部分是易燃、易爆物质,如乙烯氧化制取环氧乙烷、甲醇氧化制取甲醛、甲苯氧化制取苯甲酸中,乙烯是可燃气体,甲苯和甲醇是易燃液体。(3)氧化反应中的有些氧化剂本身是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过氧化苯甲酰等,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如受高温、撞击、摩擦或与有机物、酸类接触,易引起燃烧或爆炸。(4)许多氧化反应是易燃、易爆物质与空气或氧化反应,反应投料比接近爆炸极限,如果物料配比或反应温度控制不当,极易发生燃烧爆炸。(5)氧化反应的产品也具有火灾、爆炸危险性。如环氧乙烷、36.7%的甲醛水溶液等。(6)某些氧化反应能生成过氧化物副产物,它们的稳定性差,遇高温或受撞击、摩擦易分解,造成燃烧或爆炸。如乙醛氧化制取醋酸过程中生成过醋酸。四、典型反应过程的安全,2、氧化过程的安全措施(1)在氧化反应中,一定要严格控制氧化剂的投料比,当以空气或氧气为氧化剂时,反应投料比应严格控制在爆炸范围以外。(2)氧化剂的加料速度不宜过快,防止多加、错加。反应过程应有良好的搅拌和冷却装置,严格控制反应温度、流量,防止超温、超压。(3)防止因设备、物料含有杂质为氧化剂提供催化剂,例如有些氧化剂遇金属杂质会引起分解。空气今入反应器前一定要净化,除掉灰尘、水分、油污以及可使催化剂活性降低或中毒的杂质,减少着火和爆炸的危险。(4)反应器和管道上因安装阻火器,以阻止火焰蔓延,防止回火。接触器应有泄压装置,并尽可能采用自动控制、报警连锁装置。(5)在设备系统中宜设置氮气、水蒸气灭火装置,以便及时扑灭火灾。2、氧化过程的安全措施,(二)还原反应1、还原反应的主要危险性(1)许多还原反应都是在氮气存在的条件下,并在高温、高压下进行,如果因操作失误或设备缺陷发生氮气泄漏,极易发生爆炸。(2)还原反应中使用的催化剂,如雷内镍、钯碳等,在空气中吸湿后有自燃危险,在没有点火源存在的条件下,也能把氢气和空气的混合物引燃。(3)还原反应中使用的固体还原剂,如保险粉、氢化铝锂、硼氢化钾等,都是遇湿易燃危险品。(4)还原反应中间体,特别是硝基化合物还原反应的中间体,也有一定的火灾危险,例如,邻硝基苯甲醚还原为邻氨基苯甲醚过程中,产生150℃下可自燃的氧化偶氮苯甲醚。苯胺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反应条件控制不好,可生成爆炸危险性很大的环己胺。(5)高温、高压下的氢对金属有脱碳作用,易造成氢腐蚀。(二)还原反应,2.还原反应过程的安全措施(1)操作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控制温度、压力、流量等各种反应参数和反应条件。(2)注意催化剂的正确使用和处置。雷内镍、钯碳等催化剂平时不能暴露在空气中,要浸在酒精中。反应前必须用氮气置换反应器内的全部空气,经测定确认氧含量符合要求后,方可通入氢气。反应结束后,应先用氮气把氧气置换掉,才可出料,以免空气与反应器内的氢气混合,在催化剂自燃的情况下发生爆炸。(3)注意还原剂的正确使用和处置。例如,氢化铝锂应浸没在煤油中储存。使用时应先用氮气置换干净,在氮气保护下投料和反应。(4)对设备和管道的选材要符合要求,并定期检测,以防止因氢腐蚀造成事故。(5)车间内的电器设备必须符合防爆要求,厂房通风要好,且应采用轻质屋顶,设置天窗或风帽,使氢气易于逸出,尾气排放管要高出屋脊2m以上并设阻火器。2.还原反应过程的安全措施,(三)硝化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硝基取代氢原子而生成硝基化合物的反应,称为硝化。用硝酸根取代有机化合物中的羟基的化学反应,则是另一种类型的硝化反应,产物称为硝酸酯。硝化反应是生产染料、药物及某些炸药的重要反应。硝化过程常用的硝化剂是浓硝酸或浓硝酸和浓硫酸配制的混合酸。此外,硝酸盐和氧化氮也可做硝化剂。一般的硝化反应是先把硝酸和硫酸配制成混酸,然后在严格控制温度的条件下将混酸滴入反应器,进行硝化反应。(三)硝化反应,1.硝化反应的主要危险性(1)硝化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越高,硝化反应的速度越快,放出的热量越多,极易造成温度失控而爆炸。(2)被硝化的物质大多为易燃物质,有的兼具毒性,如苯、甲苯、脱脂棉等,使用或储存不当时,易造成火灾。(3)混酸具有强烈的氧化性和腐蚀性,与有机物特别是不饱和有机物接触即能引起燃烧。硝化反应的腐蚀性很强,会导致设备的强烈腐蚀。混酸在制备时,若温度过高或落入少量水,会促使硝酸的大量分解,引起突沸冲料或爆炸。(4)硝化产品大都具有火灾、爆炸危险性,尤其是多硝基化合物和硝酸酯,受热、摩擦、撞击或接触点火源,极易爆炸或着火。1.硝化反应的主要危险性,2.硝化反应过程的安全措施(1)制备混酸时,应严格控制温度和酸的配比,并保证充分的搅拌和冷却条件,严防因温度猛升而造成的冲料或爆炸。不能把未经稀释的浓硫酸与硝酸混合。稀释浓硫酸时,不可将水注人酸中。(2)必须严格防止混酸与纸、棉、布、稻草等有机物接触,避免因强烈氧化而发生燃烧爆炸。(3)应仔细配制反应混合物并除去其中易氧化的组分,不得有油类、酐类、甘油、醇类等有机物杂质,含水也不能过高;否则,此类杂质与酸作用易引发爆炸事故。(4)硝化过程应严格加料速度,控制硝化反应温度。硝化反应器应有良好的搅拌和冷却装置,不得中途停水断电及搅拌系统发生故障。硝化器应安装严格的温度自动调节、报警及自动连锁装置,当超温或搅拌故障时,能自动报警并停止加料。硝化器应设有泄爆管和紧急排放系统,一旦温度失控,紧急排放到安全地点。(5)处理硝化产物时,应格外小心,避免摩擦、撞击、高温、日晒,不能接触明火、酸、碱等。管道堵塞时,应用蒸气加温疏通,不得用金属棒敲打或明火加热。(6)要注意设备和管道的防腐,确保严密不漏。2.硝化反应过程的安全措施,(四)聚合反应由低分子单体合成聚合物的反应称为聚合反应。聚合反应的类型很多、按聚合物单体元素组成和结构的不同,分为加成聚合和缩合聚合两大类。聚合过程在工业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如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塑料,聚丁二烯、顺丁、丁腈等橡胶以及尼龙纤维等,都是通过小分子单体聚合的方法得到的。(四)聚合反应,1.聚合反应的主要危险性(1)聚合反应中使用的单体、溶剂、引发剂、催化剂等大多是易燃、易爆物质,使用或储存不当时,易造成火灾、爆炸。如聚乙烯的单体乙烯是可燃气体,顺丁橡胶生产中的溶剂苯是易燃液体,引发剂金属钠遇湿易燃危险品。(2)许多聚合反应在高压条件下进行,单体在压缩过程中或在高压系统中易泄漏,发生火灾、爆炸。例如,乙烯在130~300MPa的压力下聚合合成聚乙烯。(3)聚合反应中加入的引发剂都是化学活性很强的过氧化物,一旦配料比控制不当,容易引起爆聚,反应器压力骤增,易引起爆炸。(4)聚合物分子量高,黏度大,聚合反应热不易导出,一旦遇到停水、停电、搅拌故障时,容易挂壁和堵塞,造成局部过热或反应釜飞温,发生爆炸。1.聚合反应的主要危险性,2.聚合反应过程的安全措施(1)应设置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一旦发现设备、管道有可燃气体泄漏,将自动停车。(2)反应釜的搅拌和温度应有检测和联锁装置,发现异常能自动停止进料。(3)高压分离系统应设置爆破片、导爆管,并有良好的静电接地系统,一旦出现异常,及时泄压。(4)对催化剂、引发剂等要加强储存、运输、调配、注入等工序的严格管理。(5)注意防止爆聚现象的发生。(6)注意防止黏壁和堵塞现象的发生。2.聚合反应过程的安全措施,(五)裂化反应裂化有时又称为裂解,是指有机化合物在高温下分子发生分解的反应过程。而石油产品的裂化主要是以重油为原料,在加热、加压或催化剂作用下,分子量较高的烃类发生分解反应生成分子量较小的烃类,再经分馏而得到裂化气、汽油、煤油和残油等产品。裂化可分为热裂化、催化裂化、加氢裂化3种类型。1.热裂化热裂化在加热和加压下进行,根据所用压力的不同分为高压热裂化和低压热裂化。产品有裂化气体、汽油、煤油、残油和石油焦。热裂化装置的主要设备有管式加热炉、分馏塔、反应塔等。(1)热裂化的主要危险性。热裂化在高温、高压下进行,装置内的油品温度一般超过其自燃点,漏出会立即着火。热裂化过程产生大量的裂化气,如泄漏会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遇加热炉等明火,会发生爆炸。(2)热裂化反应过程的安全措施a.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控制温度和压力;b.由于热裂化的管式炉经常在高温下运转,要采用高镍铬合金钢制造;c.裂解炉炉体应设有防爆门,备有蒸气吹扫管线和其他灭火管线,以防炉体爆炸和用于应急灭火。设置紧急放空管和放空罐,以防止因阀门不严或设备漏气造成事故;d.设备系统应有完善的消除静电和避雷措施。高压容器、分离塔等设备均应安装安全阀和事故放空装置。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之间应有止逆阀。配备固定的氮气装置、蒸气灭火装置;e.应备有双路电源和水源,保证高温裂解气直接喷水急冷时的用水用电,防止烧坏设备。发现停水或气压大于水压时,要紧急放空;f.应注意检查、维修、除焦,避免炉管结焦,使加热炉效率下降,出现局部过热,甚至烧穿;,2.催化裂化催化裂化在高温和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用于由重油生产轻油的工艺。催化裂解装置主要由反应再生系统、分馏系统、吸收稳定系统组成。(1)催化裂化的主要危险性。催化裂化在460~520℃的高温和0.1~0.2MPa的压力下进行,火灾、爆炸的危险性也较大。操作不当时,再生器内的空气和火焰可进入反应器,引起恶性爆炸事故。u形管上的小设备和阀门较多,易漏油着火。裂化过程中,会产生易燃的裂化气。活化催化剂不正常时,可能出现可燃的一氧化碳气体。(2)催化裂化过程的安全措施a.保持反应器与再生器压差的稳定,是催化裂化反应中最重要的安全问题。b.分馏系统要保持塔底油浆经常循环,防止催化剂从油气管线进入分馏塔,造成塔盘堵塞。要防止回流过多或太少造成的憋压和冲塔现象。c.再生器应防止稀相层发生二次燃烧,损坏设备。d.应备有单独的供水系统。降温循环水应充足,同时应注意防止冷却水量突然增大,因急冷损坏设备;e.关键设备应备有两路以上的供电。3.加氢裂化加氢裂化是在催化剂及氢存在条件下,使重质油发生催化裂化反应,同时伴有烃类加氢、异构化等反应,从而转化为质量较好的汽油、煤油和柴油等轻质油的过程。加氢裂化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工艺。加氢裂化装置类型很多、按反应器中催化剂放置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固定床、沸腾床等。(1)加氢裂化的主要危险性。加氢裂化在高温、高压下进行,且需要大量氢气,一旦油品和氢气泄漏,极易发生火灾或爆炸。加氢是强烈的放热反应。氢气在高压下与钢接触,钢材内的碳分子易与氢气发生反应生成碳氢化合物,使钢的强度降低,产生氢脆。(2)加氢裂化过程的安全措施a.要加强对设备的检查,定期更换管道、设备,防止氢脆造成事故。b.加热炉要平稳操作,防止局部过热,防止炉管烧穿。c.反应器必须通冷氢以控制温度。五、泄漏处理及火灾控制1、泄漏处理(1)泄漏源控制。利用截止阀切断泄漏源,在线堵漏减少泄漏量或利用备用泄料装置使其安全释放。(2)泄漏物处理。现场泄漏物要及时地进行覆盖、收容、稀释、处理。在处理时,还应按照危险化学品特性,采用合适的方法处理。2、火灾控制(1)灭火一般注意事项a.正确选择灭火剂并充分发挥其效能。常用的灭火剂有水、蒸汽、二氧化碳、干粉和泡沫等。由于灭火剂的种类较多,效能各不相同,所以在扑救火灾时,一定要根据燃烧物料的性质、设备设施的特点、火源点部位(高、低)及其火势等情况,要选择冷却、灭火效能特别高的灭火剂扑救火灾,充分发挥灭火剂各自的冷却与灭火的最大效能。b.注意保护重点部位。例如,当某个区域内有大量易燃易爆或毒性化学物质时,就应该把这个部位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在实施冷却保护的同时,要尽快地组织力量消灭其周围的火源点,以防灾情扩大。c.防止复燃复爆。将火灾消灭以后,要留有必要数量的灭火力量继续冷却燃烧区内的设备、设施、建(构)筑物等,消除着火源,同时将泄露出的危险化学品及时处理。对可以用水灭火的场所要尽量使用蒸汽或喷雾水流稀释,排除空间内残存的可燃气体或蒸气,以防止复燃复爆。d.防止高温危害。火场上高温的存在不仅造成火势蔓延扩大,也会威胁灭火人员安全。可以使用喷水降温、利用掩体保护、穿隔热服装保护、定时组织换班等方法避免高温危害。e.防止毒害危害。发生火灾时,可能出现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光气等有毒物质。在扑救时,应当设置警戒区,进入警戒区的抢险人员应当佩戴个体防护装备,并采取适当的手段消除毒物。(2)几种特殊化学品火灾扑救注意事项a.扑救气体类火灾时,切忌盲目扑灭火焰,在没有采取堵漏的情况下,必须保持稳定燃烧。否则,大量可燃气体泄漏出来与空气混合,遇点火源就会发生爆炸,造成严重后果。b.扑救爆炸物品火灾时,切忌用沙土盖压,以免增强爆炸物品的爆炸威力;另外扑救爆炸物品堆垛火灾时,水流应采用吊射,避免强力水流直接冲击堆垛,以免堆垛倒塌引起再次爆炸。c.扑救遇湿易燃物品火灾时,绝对禁止用水、泡沫、酸碱等湿性灭火剂扑救。一般可使用干粉、二氧化碳、卤代烷扑救,但钾、钠、铝、镁等物品用二氧化碳、卤代烷无效。固体遇湿易燃物品应使用水泥、干砂、干粉、硅藻土等覆盖。对镁粉、铝粉等粉尘,切忌喷射有压力的灭火剂,以防止将粉尘吹扬起来,引起粉尘爆炸。d.扑救易燃液体火灾时,比水轻又不溶于水的液体用直流水、雾状火灭火往往无效,可用普通蛋白泡沫或轻泡沫扑救;水溶性液体最好用抗溶性泡沫扑救。e.扑救毒害和腐蚀品的火灾时,应尽量使用低压水流或雾状水,避免腐蚀品、毒害品溅出;遇酸类或碱类腐蚀品最好调制相应的中和剂稀释中和。f.易燃固体、自燃物品火灾一般可用水和泡沫扑救,只要控制住燃烧范围,逐步扑灭即可。但有少数易燃固体、自燃物品的扑救方法比较特殊。如2,4—二硝基苯甲醚、二硝基萘、萘等是易华的易燃固体,受热放出易燃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尤其是在室内,易发生爆炸。在扑救过程中应不时向燃烧区域上空及周围喷射雾状水,并消除周围一切点火源。第三部分事故应急救援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建立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已有多年历史,目前已经形成一套规范的做法。如美国早在1968年就建立了国家石油和有害物质污染计划,并得到广泛应用。其基本内容包括事故报警、泄露无人清理、应急指挥部的建立、国家响应队伍和地区响应队伍的构成等。我国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近几年来各种化学品事故的不断增多,也越来越感受到建立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国家正在建立健全各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体系。/03事故的应急救援,第一节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一)预案编制的目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为了提高对突发事故的处理能力,根据实际情况预计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故,预先制定事故应急救援对策,它是为在事故中保护人员和设施的安全而制定的行动计划。编制预案的目的是要迅速而有效地将事故损失减至最小。应急措施能否有效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案与实际情况的符合与否,以及准备的充分与否。应急预案的总目标是:将紧急事故局部化,并尽可能予以消除;尽量缩小事故对人和财产的影响。(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的基本要求1.根据实际情况,按事故的性质、类型、影响范围、严重后果等分等级地制定相应的预案。为使预案更有针对性和能迅速应用,一般要制订出不同类型的应急预案,如火灾型、爆炸型、泄露型等。一个单位的不同类型的应急预案要形成统一的整体,救援力量要统筹安排。2.预案要有实用性,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条件制订,预案必须有可操作性。3.预案要有权威性,各级应急救援组织应职责明确,通力协作。4.预案要定期演练,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期修订预案内容。5.各应急救援队伍人员要落实,大型企业专职人员不少于10人;中型企业专职人员不少于5人;小型企业兼职人员不少于5人。6.应急救援的器材要定期检查,保持完好。(三)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的程序1.组织有关部门的有关人员,成立编制小组,制定负责人;2.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厂内及周围环境等)3.分析评估,辨识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风险;并分析自身救援资源及能力;4.组织编写,根据分析评估结果进行编写;5.评审及发布,预案编写后要组织开展对预案的评审工作,确保预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实际状况的符合性;评审后须经主要负责人签署发布生效;6.落实与实施,预案发布后,应落实预案中的各项工作,如开展宣传、教育、培训;救援人员及设备、设施的落实;定期开展演练,并根据演练情况对预案进行修订。四、预案的编制内容1.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单位的地址、经济性质、从业人数、隶属关系、主要产品、产量等内容,周边区域的单位、社区、重要基础设施、道路等情况。危险化学品运输单位运输车辆情况及主要的运输产品、运量、运地、行车路线等内容。2.危险目标及其危险特性、对周围的影响2.1危险目标的确定可选择对以下材料辨识的事故类别、综合分析的危害程度,确定危险目标:⑴生产、储存、使用危险化学品装置、设施现状的安全评价报告;⑵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文件;⑶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文件;⑷重大危险源辨识结果;⑸其他。2.2根据确定的危险目标,明确其危险特性及对周边的影响,3.危险目标周围可利用的安全、消防、个体防护的设备、器材及其分布4.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组成人员和职责划分4.1应急救援组织机构设置依据危险化学品事故危害程度的级别设置分级应急救援组织机构。4.2组成人员⑴主要负责人及有关管理人员;⑵现场指挥人。4.3主要职责⑴组织制订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⑵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的调动;⑶确定现场指挥人员;⑷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⑸批准本预案的启动与终止;⑹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的职责;⑺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的上报工作;⑻接受的指令和调动;⑼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⑽负责保护事故现场及相关数据。5.报警、通讯联络方式⑴24小时有效的报警装置;⑵24小时有效的内部、外部通讯联络手段;⑶运输危险化学品的驾驶员、押运员报警及与本单位、生产厂家、托运方联系的方式、方法。6.事故发生后应采取的处理措施⑴根据工艺规程、操作规程的技术要求,确定采取的紧急处理措施;⑵根据安全运输卡提供的应急措施及与本单位、生产厂家、托运方联系后获得的信息而采取的应急措施。7.人员紧急疏散、撤离依据对可能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场所、设施及周围情况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⑴事故现场人员清点,撤离的方式、方法;⑵非事故现场人员紧急疏散的方式、方法;⑶抢救人员在撤离前、撤离后的报告;⑷周边区域的单位、社区人员疏散的方式、方法。8.危险区的隔离依据可能发生的危险化学品事故类别、危害程度级别,确定以下内容:⑴危险区的设定;⑵事故现场隔离区的划定方式、方法;⑶事故现场隔离方法;⑷事故现场周边区域的道路隔离或交通疏导办法。9.检测、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依据有关国家标准和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⑴检测的方式、方法及检测人员防护、监护措施;⑵抢险、救援方式、方法及人员的防护、监护措施;⑶现场实时监测及异常情况下抢险人员的撤离条件、方法;⑷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⑸控制事故扩大的措施;⑹事故可能扩大后的应急措施。10.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救治与医院救治依据事故分类、分级,附近疾病控制与医疗救治机构的设置和处理能力,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处置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⑴接触人群检伤分类方案及执行人员;⑵依据检伤结果对患者进行分类现场紧急抢救方案;⑶接触者医学观察方案;⑷患者转运及转运中的救治方案;⑸患者治疗方案;⑹入院前和医院救治机构确定及处置方案;⑺信息、药物、器材储备信息。11.现场保护与现场洗消11.1事故现场的保护措施11.2明确事故现场洗消工作的负责人和专业队伍12.应急救援保障12.1内部保障,⑴确定应急队伍,包括抢修、现场救护、医疗、治安、消防、交通管理、通讯、供应、运输、后勤等人员;⑵消防设施配置图、工艺流程图、现场平面布置图和周围地区图、气象资料、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互救信息等存放地点、保管人;⑶应急通信系统;⑷应急电源、照明;⑸应急救援装备、物资、药品等;⑹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安全、消防设备、器材及人员防护装备;⑺保障制度目录①责任制;②值班制度;③培训制度;④危险化学品运输单位检查运输车辆实际运行制度(包括行驶时间、路线,停车地点等内容);⑤应急救援装备、物资、药品等检查、维护制度(包括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安全、消防设备、器材及人员防护装备检查、维护);⑥安全运输卡制度(安全运输卡包括运输的危险化学品性质、危害性、应急措施、注意事项及本单位、生产厂家、托运方应急联系电话等内容。每种危险化学品一张卡片;每次运输前,运输单位向驾驶员、押运员告之安全运输卡上有关内容,并将安全卡交驾驶员、押运员各一份);⑦演练制度。12.2外部救援依据对外部应急救援能力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⑴单位互助的方式;⑵请求协调应急救援力量;⑶应急救援信息咨询;⑷专家信息。13.预案分级响应条件依据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类别、危害程度的级别和从业人员的评估结果,可能发生的事故现场情况分析结果,设定预案的启动条件。14.事故应急救援终止程序14.1确定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结束14.2通知本单位相关部门、周边社区及人员事故危险已解除15.应急培训计划依据对从业人员能力的评估和社区或周边人员素质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⑴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⑵员工应急响应的培训;⑶社区或周边人员应急响应知识的宣传。16.演练计划⑴演练准备;⑵演练范围与频次;⑶演练组织。17.附件⑴组织机构名单;⑵值班联系电话;⑶组织应急救援有关人员联系电话;⑷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应急咨询服务电话;⑸外部救援单位联系电话;⑹有关部门联系电话;⑺本单位平面布置图;⑻消防设施配置图;⑼周边区域道路交通示意图和疏散路线、交通管制示意图;⑽周边区域的单位、社区、重要基础设施分布图及有关联系方式,供水、供电单位的联系方式;⑾保障制度。精细化工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1.编制目的为防止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完善应急管理机制,迅速有效地控制和处理可能发生的事故,保护员工人身和公司财产安全,本着预防与应急并重的原则,制定本预案。2.危险性分析2.1企业概况某精细化工公司位于北京市××××××。公司占地面积约2008m2,其中库房面积约487.25m2,现有职工13人。主要生产经营电泳漆、浓缩液、稳定剂、溶剂、光盘保护漆、有机添加剂等。2.2危险性分析本公司生产经营的危险化学品与人体皮肤和眼睛直接接触可能造成灼伤,发生泄露容易造成人员中毒,其蒸汽与空气能够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生产和库存的原料、产品与高热源、强氧化剂等接触,易发生火灾爆炸。3.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示例:,公司成立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和相应的应急救援工作组。3.1指挥部组成人员和职责总指挥:总经理副总指挥:安全主管成员:其他相关管理人员总经理不在的情况下由安全主管进行现场指挥。指挥部主要职责:(1)组织制定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2)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3)组织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事故隐患;(4)组织制定并实施安全事故应急预案;(5)负责现场急救的指挥工作;(6)及时、准确报告生产安全事故。3.2工作组组成成员和职责,灭火组:负责消防、抢险。救护组:负责现场医疗、救护。警戒组:负责治安、交通管理。通讯联络组:负责通讯、供应、后勤。运输组:负责运送伤员。4.预防与预警4.1事故预防措施(1)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2)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强化安全生产教育;(3)车间、库房加强通风、完善避雷设施;,(4)采用便捷有效的消防、治安报警措施;(5)保证消防设备、设施、器材的有效使用。4.2报警与通讯公司将用于个体防护、医疗救援、通讯装备及器材配备齐全,并确保器材始终处于完好状态;应急电话:119匪警:110医疗救援:120环保局:略安监局:略5.应急响应5.1灭火处置方案(1)发现火情,现场工作人员立即采取措施处理,防止火势蔓延并迅速报告;(2)灭火组按照应急处置程序采用适当的消防器材进行扑救;(3)总指挥根据事故报告立即到现场进行指挥(总指挥不在现场由副总指挥负责指挥);,(4)警戒组依据可能发生的危险化学品事故类别、危害程度级别,划定危险区,对事故现场周边区域进行隔离和交通疏导;(5)救护组进行现场救护,如有需要立即将伤员送至医院;(6)通讯组试火情拨打“119”报警求救,并到明显位置引导消防车;(7)扑救人员要注意人身安全。5.2泄露处理方案泄露处理包括泄露源控制及泄露物处理两大部分:5.2.1泄露源控制(1)生产过程中可通过关闭有关阀门、停止作业或采取改变工艺流程、物料走副线等方法,并采用合适的材料和技术手段堵住漏处;(2)包装桶发生泄露,应迅速将包装桶移至安全区域,并更换。5.2.2泄露物处理(1)少量泄露用不可燃的吸收物质包容和收集泄露物(如沙子、泥土),并放在容器中等待处理;(2)大量泄露可采用围堤堵截、覆盖、收容等方法,并采取以下措施:a.立即报警:通讯组及时向环保、公安、安监等部门报告和报警;,b.现场处置: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基础上,快速实施救援,控制事故发展,并将伤员救出危险区,组织群众撤离,消除事故隐患;c.紧急疏散:警戒组建立警戒区,将于事故无关的人员疏散到安全地点;d.现场急救:救护组选择有利地形设置急救点,做好自身及伤员的个体防护,防止发生继发性损害;e.配合有关部门的相关工作。(3)泄露处理时注意事项:a.进入现场人员必须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器具;b.严禁携带火种进入现场;c.应急处理时不要单独行动。5.3化学品灼伤处置方案5.3.1化学性皮肤烧伤(1)立即移离现场,迅速脱去被污染的衣服、鞋袜等;(2)立即用大量清水或自来水冲洗创面10~15分钟;(3)新鲜创面上不要任意涂抹油膏或红药水;(4)视烧伤情况送医院治疗,如有合并骨折、出血等外伤要在现场及时处理。5.3.2化学性眼灼伤(1)迅速在现场用流动清水冲洗;(2)冲洗时眼皮一定要掰开;(3)如无冲洗设备,可把头埋入清洁的盆水中,掰开眼皮,转动眼球清洗。5.4中毒处置方案(1)发生急性中毒应立即将中毒者送医院急救,并向医院提供中毒的原因、毒物名称等;(2)若不能立即到达医院,可采取现场急救处理:吸入中毒者,迅速脱离中毒现场,向上风向转移至新鲜空气处,松开患者衣领和裤带;口服中毒者,应立即用催吐的方法使毒物吐出。6.附则(1)定期组织安全生产培训,熟悉各种应急处置技术;(2)定期组织应急救援演练,每半年不少于1次。7.附件略,第二节应急预案演练如何组织应急救援演练应急预案的演练是检验、评价和保持应急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其重要作用突出体现在:可在事故真正发生前暴露预案和程序的缺陷.发现应急资源的不足(包括人力和设备等),改善各应急部门、机构、人员之间的协调,增强公众应对突发重大事故救援的信心和应急意识,提高应急人员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岗位与职责,提高各级预案之间的协调性.提高整体应急反应能力。一、演练的类型可采用不同规模的应急演练方法对应急预案的完整性和周密性进行评估,如桌面演练、功能演练和全面演练等。(一)桌面演练桌面演练是指由应急组织的代表或关键岗位人员参加的,按照应急预案及其标准工作程序,讨论紧急情况时应采取行动的演练活动。桌面演练的特点是对演练情景进行口头演练,一般是在会议室内举行。其主要目的是锻炼参演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应急组织相互协作和职责划分的问题。桌面演练一般仅限于有限的应急响应和内部协调活动,应急人员主要来自本地应急组织,事后一般采取口头评论形式收集参演人员的建议,并提交一份简短的书面报告,总结演练活动和提出有关改进应急响应工作的建议。桌面演练方法成本较低.主要为功能演练和全面演练做准备。(二)功能演练功能演练是指针对某项应急响应功能或其中某些应急响应行动举行的演练活动,主要目的是针对应急响应功能,检验应急人员以及应急体系的策划和响应能力。例如,指挥和控制功能的演练,其目的是检测、评价多个部门在紧急状态下实现集权式的运行和响应能力,演练地点主要集中在若干个应急指挥中心或现场指挥部,并开展有限的现场活动,调用有限的外部资源。功能演练比桌面演练规模要大,需动员更多的应急人员和机构.因而协调工作的难度也随着更多组织的参与而加大。演练完成后,除采取口头评论形式外,还应向地方提交有关演练活动的书面汇报,提出改进建议。(三)全面演练全面演练指针对应急预案中全部或大部分应急响应功能,检验、评价应急组织应急运行能力的演练活动。全面演练一般要求持续几个小时,采取交互式方式进行,演练过程要求尽量真实,调用更多的应急人员和资源,并开展人员、设备及其他资源的实战性演练,以检验相互协调的应急响应能力。与功能演练类似,演练完成后,除采取口头评论、书面汇报外,还应提交正式的书面报告。应急演练的组织者或策划者在确定采取哪种类型的演练方法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应急预案和响应程序制定工作的进展情况。2.本辖区面临风险的性质和大小。3.本辖区现有应急响应能力。4.应急演练成本及资金筹措状况。5.有关部门对应急演练工作的态度。6.应急组织投入的资源状况。7.国家及地方部门颁布的有关应急演练的规定。无论选择何种演练方法,应急演练方案必须与辖区重大事故应急管理的需求和资源条件相适应。二、演练的参与人员应急演练的参与人员包括参演人员、控制人员、模拟人员、评价人员和观摩人员。这5类人员在演练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演练过程中都应佩戴能表明其身份的识别符。(一)参演人员参演人员是指在应急组织中承担具体任务,并在演练过程中尽可能对演练情景或模拟事件作出真实情景下可能采取的响应行动的人员,相当于通常所说的演员。参演人员所承担的具体任务主要包括:1.救助伤员或被困人员。2.保护财产或公众健康。3.获取并管理各类应急资源。4.与其他应急人员协同处理重大事故或紧急事件。(二)控制人员控制人员是指根据演练情景,控制演练时间进度的人员。控制人员根据演练方案及演练计划的要求,引导参演人员按响应程序行动,并不断给出情况或消息,供参演的指挥人员进行判断、提出对策。其主要任务包括:1.确保规定的演练项目得到充分的演练,以利于评价工作的开展。2.确保演练活动的任务和挑战性。3.确保演练的进度。4.解答参演人员的疑问,解决演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5.保障演练过程的安全。(三)模拟人员模拟人员是指演练过程中扮演、代替某些应急组织和服务部门,或模拟紧急事件、事态发展的人员。其主要任务包括:1.扮演、替代正常情况或响应实际紧急事件时应与应急指挥中心、现场应急指挥所相互作用的机构或服务部门。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些机构或服务部门并不参与此次演练。2.模拟事故的发生过程.如释放烟雾、模拟气象条件、模拟泄漏等。3.模拟受害或受影响人员。(四)评价人员评价人员是指负责观察演练进展情况并予以记录的人员。其主要任务包括:1.观察参演人员的应急行动.并记录观察结果。2.在不干扰参演人员工作的情况下,协助控制人员确保演练按计划进行。(五)观摩人员观摩人员是指来自有关部门、外部机构以及旁观演练过程的观众。三、演练实施的基本过程由于应急演练是由许多机构和组织共同参与的一系列行为和活动.因此,应急演练的组织与实施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建立应急演练策划小组(或领导小组)是成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工作的关键。策划小组应由多种专业人员组成。包括来自消防、公安、医疗急救、应急管理、市政、学校、气象部门的人员,以及新闻媒体、企业、交通运输单位的代表等:必要时,、核事故应急组织或机构也可派出人员参加策划小组。为确保演练的成功.参演人员不得参加策划小组.更不能参与演练方案的设计。1.演练方案编写(1)演练情景的设计(2)情景说明书、演练计划、评价计划、情景事件总清单、演练控制指南、演练人员手册、通信录等编写要点2.演练现场规则对有关演练和演练控制、参与人员职责、实际紧急事件、法规符合性、演练结束程序等事项的规定或要求3.演练方案介绍(1)控制人员、评价人员、演练人员的情况(2)演练现场规则以及演练情景和演练计划中与各自工作相关的内容4.演练实施要点初次通报、指挥与控制、通信、警报与紧急公告、公共信息与社区关系、资源管理、卫生与医疗服务、应急晌应人员安全、公众保护措施、火灾与搜救、执法、事态评估、人道主义服务、市政工程等方面的实施要求综合性应急演练的过程可划分为演练准备、演练实施和演练总结3个阶段,各阶段的基本任务如下图所示。策划小组1、确定演练日期2、确定演练目标和演示范围3、编写演练方案4、确定演练现场规则5、指定评价人员6、安排后勤工作7、准备和分发评价人员工作文件8、培训评价人员9、讲解演练方案与演练活动10、记录参演组织的演练表现11、评价人员访谈演练参与人员12.、汇报与协商13、编写书面评价报告14、演练参与人员自我评价15、举行公开会议16、通报不足项17、编写演练总结报告18、评价和报告补救措施19、追踪整改项的纠正演练准备阶段演练实施阶段演练总结阶段,四、演练结果的评价应急演练结束后应对演练的效果做出评价,并提交演练报告.详细说明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按照对应急救援工作及时有效性的影响程度,将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分为不足项、整改项和改进项。第三节事故应急救援如何组织事故应急救援〈一〉事故应急救援的意义:是通过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尽可能地降低事故的后果和损失,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环境破环等。〈二〉事故应急救援的特点:1.迅速:建立快速的应急反应机制,能迅速地传递事故信息,迅速地召集所需的应急力量和设备、物资等资源:迅速建立统一指挥与协调系统,开展救援活动。2.准确:要求有相应的决策机制,能基于事故的规模、性质、特点、现场环境等信息,正确的预测事故的发展趋势,准确地对应急救援行动和战术进行决策。3.有效:指应急救援行动的有效性,很大程度它取决于应急准备的充分性与否,包括应急队伍的建设与训练,应急设备(设施)物资的配备与维护,预案的制定与落实以及有效的外部增援机制等。(三)应急救援的法律依据:《安全生产法》、《消防法》、《突发事
提示: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档超清晰!有任何问题联系客服QQ:43570874 微信:niutuwen 备注: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