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掌握与了解 掌握常见出血证的症状定义、辨治要点。 熟悉血证治疗中“治热、治气、治血”的含义。 了解各出血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 症状定义 凡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下出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的病证,统称血证。 一般地说,出血的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有共同之点,但对不同部位出血的具体治疗,又有不同之处。 病因病机 热伤血络 气不摄血 瘀血内阻 热伤血络 火热伤血络 热迫血行 血溢脉外而出血 然而有实热和虚热之别: 实热可由外感热邪,内蕴积热,气郁化火,心肝火盛所致; 虚热多由久病热病伤阴,或七情劳欲,阴血暗耗,阴虚火亢,虚火妄动,损伤络脉而出血。 气不摄血 中气受损 气虚不能统血 血不循经而外溢 瘀血内阻 瘀血内阻 血脉流行不畅 血不循经而外溢 由于瘀血的存在,可使出血加重或反复发作。 在各种类型出血中,常可夹有瘀血。 辨证论治 辨治要点 治则:凡出血的治疗总以止血为最终目的,而止血的原则应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止血注意不要留瘀。血证初起禁用大量凉血止血,防止瘀血内停;夹有紫黑血块者为已有瘀血,更忌用单纯止血剂。寒凉药久用,易损伤脾阳,脾阳伤则不能统血归经。 辨治要点 治热、治气、治血三大法 治热:实热当清热泻火,虚热宜滋阴降火。 治气:多用于气虚宜益气摄血。至于出血暴急、量多以致气随血脱者,又当急则治其标,宜益气救脱。 治血:血热妄行者,治以凉血止血;瘀血内阻者,治以化瘀止血。 一、鼻衄 凡不因外伤或女性不因逆经所致,血从鼻腔溢出者,为鼻衄。 火热偏盛,迫血妄行为其常见致病因素,以肺热、肝火、胃火最为常见。 肺热 [证候] 鼻衄鲜红,鼻燥口干,鼻中气息觉热,或咳嗽,舌红,舌苔薄黄,脉滑数。 [治法] 清热润肺,凉血止血。 [方药] 清燥救肺汤加减。 [针灸治疗] 可选取少商、迎香、合谷、尺泽、囟门穴,用泻法。 胃热 [证候] 鼻衄,口渴引饮,鼻燥口臭,烦躁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洪数。 [治法] 清胃凉血止血。 [方药] 玉女煎加侧柏叶、白茅根。 [针灸治疗] 可选取曲池、上星、内庭穴,用泻法。 肝火 [证候] 鼻衄,头痛,眩晕,口干心烦,目赤易怒,舌边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白茅根、侧柏叶、藕节。 [针灸治疗] 可选取合谷、太冲、曲池、印堂、太阳、通天穴,用泻法。 二、齿衄 血自牙龈、齿缝间溢出,并排除外伤所致者,为齿衄。 多为胃热炽盛或阴虚火旺所致。 胃热炽盛 [证候] 齿龈红肿疼痛出血,血色鲜红,头痛口臭,大便秘结,苔黄,脉洪数。 [治法] 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 清胃散合泻心汤加减。 [针灸治疗] 可选取外关、合谷、内庭、劳宫穴,用泻法。 阴虚火旺 [证候] 齿衄,血色淡红,肿痛不甚,龈浮齿摇,舌红,舌苔少,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 [方 药] 知柏地黄丸加减。 [针灸治疗] 可选取肾俞、太溪、合谷穴,用泻法。 三、咯血 民咯血为肺络受伤,血溢气道,常伴随咳嗽而出的病证。 病变部位:肺。 病变性质:多属热证,但有虚实之分和外感内伤之别。 燥热犯肺 [证候] 咳嗽喉痒,痰中带血,血色鲜红,咽干鼻燥,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宣肺清热,宁络止血。 [方 药]桑杏汤加白茅根、侧柏叶、藕节、茜草等。 [针灸治疗]可选取尺泽、鱼际、曲池、迎香、大椎、孔最,用泻法。 肝火犯肺 [证候] 咯血,兼咳嗽气逆,胸胁引痛,烦躁易怒,舌边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肝泻肺,和络止血。 [方药]黛蛤散合泻白散加侧柏叶、黄芩、山栀子、生地等。 [针灸治疗]可选取太冲、肝俞、经渠、太溪、内关、鱼际,刺灸法以泻为主、补为辅。 阴虚火旺 [证候] 咯血,或痰中带血,咳嗽少痰,口干咽躁,声音不扬,甚或失音,或兼见潮热,头晕耳鸣,腰酸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方药] 百合固金汤加减。 [针灸治疗] 可选取肺俞、孔最、肾俞、太溪、鱼际穴,用补法或加灸。 四、吐血 吐血是指胃及食道出血,经食道由口呕吐而出的病证,其血色一般紫暗或鲜红,血中可夹有食物残渣,往往伴见黑便。 吐血与肝、脾胃等脏腑关系密切。 临床上,吐血有寒热虚实之分。 胃热壅盛 [证候] 吐血鲜红或紫暗,可夹有食物残渣,兼有胸腹闷痛,口臭唇红,大便秘结,或黑便,或柏油样便,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泻肝清胃止血。 [方药] 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针灸治疗]可选取合谷、内庭、曲池、内关、上脘、巨阙,用泻法。 肝火犯胃 [证候] 吐血,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头痛目赤,舌边红,脉弦滑。 [治法] 泻肝清胃止血。 [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白及、藕节、茜草等。 [针灸治疗] 可选取合谷、太冲、肝俞、公孙、内关、梁丘、风池穴,用泻法。 脾胃虚弱 [证候] 吐血时轻时重,血色暗淡,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厌食纳少,四肢欠温,大便色黑,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 补气摄血,兼以止血。 [方药] 归脾汤加白及、三七末等。 [针灸治疗] 可选取脾俞、胃俞、关元、天枢、中脘、足三里穴,用补法或加灸。 五、尿血 尿血是指小便中混有血液,或伴有血块夹杂而下的病证。 尿血多无明显疼痛,或有轻微胀痛或热痛,不若血淋的滴沥涩痛,痛苦难忍。故一般以痛为血淋,不痛为尿血。 下焦热盛 [证候] 小便热赤带血,血色鲜红,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夜卧不宁,舌尖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 清热利尿止血。 [方药]小蓟饮子加白茅根。 [针灸治疗]可选取中极、膀胱俞、合谷、外关、行间,用泻法。 肾虚火旺 [证候] 小便短赤带血,目眩耳鸣,腰膝酸软,心烦失眠,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火。 [方药] 知柏地黄丸加旱莲草、大蓟、小蓟。 [针灸治疗] 可选取肾俞、太溪、阴谷、复溜、中极、行间穴,予补泻兼施法。 中气虚弱 [证候] 小便频数带血,血色淡红,食欲不振,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或白,舌质淡,脉虚弱。 [治法] 补脾益气。 [方药] 补中益气汤加减。 [针灸治疗] 可选取膀胱俞、关元、气海、水道、三阴交、脾俞穴,用补法或加灸。 六、便血 便血是胃肠脉络受损所引起的病证,其特点是血从大便而下,或在大便之前,或在大便之后,或单纯下血,或血粪相混。 下血如在排便之前的叫近血,其病变部位多在直肠和肛门。 下血如在大便之后的叫远血,病变部位多在胃肠。 六、便血 本病证多以脾虚不能统血,或湿热下注大肠,损伤脉络所致。 临床上,血色紫黯者,多属气虚或湿毒;血色鲜红者,多属实热。 脾胃虚寒 [证候] 先大便后下血,或血夹杂在粪便中,或下纯血,血色紫黯,或便呈柏油样,腹部隐隐作痛,面色少华,神疲乏力,手足欠温,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 健脾温中摄血。 [方药] 黄土汤加白及、炮姜炭等。 [针灸治疗] 可选取脾俞、胃俞、足三里、气海、承山、中脘穴,用补法加灸。 湿热蕴蒸 [证候] 先下血后大便,血色鲜红,大便不畅,肛门灼热,口苦,舌苔黄厚,脉濡数。 [治法] 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方药] 槐花散合地榆散加减。 [针灸治疗] 可选取下脘、关元、曲池、太冲、足三里、血海穴,用泻法。 感谢观看
提示: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档超清晰!有任何问题联系客服QQ:43570874 微信:niutuwen 备注: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