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史
糖尿病
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
吸烟
肥胖
运动少
生活不规律
过度紧张(工作、生活压力大)
饮食不健康
临床表现
何谓“间歇性跛行”
行走一段路程后下肢肌肉出现疼痛、酸胀无力,继续行走因症状加重而被迫止步,休息片刻后疼痛缓解可继续行走,同样条件下上述症状反复出现。
跛行距离和跛行时间常能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
间歇性跛行包括动脉缺血性跛行、静脉性跛行和神经源性跛行。
何谓“静息痛”
严重的血管病变,在静息状态下仍有持续性疼痛,称“静息痛”
可分为动脉性静息痛、静脉性静息痛、炎症及缺血坏死性静息痛
辅助检查
踝肱指数(ABI)
足背或胫后动脉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可以判断下肢动脉的阻塞程度。正常时ABI≥0.97, 间歇跛行患者在0.8<ABI<0.8, 静息痛时ABI<0.4,肢体坏疽时<0.1 。
ABI有助于提示患者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预测肢体存活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缺血肢体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踝肱指数(ABI)<0.9
影像检查证据:彩超,DSA,CTA,MRA等检查。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1.适应证 动脉硬化是全身性疾病,如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动脉轻度狭窄,则可暂不手术。出现间歇性跛行并经动脉造影证实有下肢动脉严重狭窄(管径小于正常管径的50%)时则需手术治疗。当伴有严重静息痛或足趾溃疡及坏疽时,更需手术治疗,但手术效果较差。
2.禁忌证 近期有重要器官严重病变者,如心绞痛、脑血管意外、肝肾功能衰竭等,不宜施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是治疗下肢缺血的重要手段
是无手术机会患者的唯一治疗方法,同时也是手术治疗的必要支持和补充。
特殊药物治疗包括抗凝、祛聚、扩张血管、溶栓和镇痛治疗等。其目的是防止自体动脉或转流血管血栓形成,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
肢体缺血的患者多因患肢疼痛而不能入睡和不思饮食,应选择镇痛效果好、作用时间长和副作用小的药物,同时可加用催眠药物。
手术方法
介入治疗 置管溶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等微创手术;
动脉旁入手术
动脉内膜剥除术
静动脉化手术
骨髓干细胞移植术
护理诊断/问题
护理诊断/问题
患肢护理
患肢适当保暖,禁热敷
患肢禁冷敷,以免引起血管收缩
取合适的体位,睡觉时取头高脚低位,使血液易灌流至下肢;
避免长时间维持一个姿势不变,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坐时应避免一脚搁在另一脚膝盖上,防止动、静脉受压阻碍血流;
保持足部清洁干燥,用温水洗脚,以免烫伤;
皮肤瘙痒时,可涂止痒药膏,避免手抓,以免造成继发感染
健康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