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概况
发病率上升
易漏诊、漏治
多数就诊时为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CTO) ,存在严重肢体缺血(CLI)、坏疽
腔内介入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临床评估Fontaine 分期
踝肱指数
Fontaine stages
Ⅰ期:轻微主诉期
Ⅱ期:间歇性跛行期
Ⅱa 绝对跛行距离>200米
Ⅱb 绝对跛行距离200米内
Ⅲ期:静息痛期
Ⅳ期:组织坏死期
踝肱指数(ABI)踝部胫后或胫前动脉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
正常:0.9-1.3(静息时)
<0.8:中度病变
<0.5:重度病变
>1.3:血管壁钙化、血管失去收缩功能
间歇性跛行多在0.35-0.9之间。静息痛常低于0.4,若不积极治疗,面临截肢的危险
诊断手段
下肢血管彩超:常规筛选检查
CTA:可与DSA媲美
MRA:可能存在静脉干扰
DSA:金标准
腔内超声及超细血管纤维内镜
CTA+血管探针技术
可准确判断狭窄长度及程度
腔内超声
血管内血液呈低、弱回声
主-髂动脉病变
TASC A、B、C、D
股-腘动脉病变
TASC A、B、C、D
主-髂动脉病变分型
单侧或双侧CIA狭窄
单侧或双侧EIA单一狭窄≤3cm
肾下主动脉狭窄≤3cm
单侧CIA闭塞
累及EIA的单一/多发狭窄,总3-10cm,但CFA无受累
单侧EIA闭塞,但未累及CFA及髂内动脉供血器官
C型无危险者首选外科治疗
双侧CIA闭塞
双侧EIA狭窄3-10cm,未累及CFA
单侧EIA狭窄累及CFA
单侧EIA闭塞,伴髂内动脉和/或CFA供血器官受累
单侧EIA严重钙化闭塞,伴或不伴髂内动脉和/或CFA供血器官受累
D型推荐外科治疗
肾下主动脉闭塞
累及主动脉和双侧髂动脉且需要治疗的弥漫性病变
累及单侧CIA、EIA和CFA的多发狭窄
单侧CIA及EIA同时闭塞
双侧EIA闭塞
需治疗的髂动脉狭窄伴有腹主动脉瘤但不适于行腔内支架治疗,或其他病变需要开放性主动脉或髂动脉手术治疗者
股-腘动脉病变分型
A型推荐腔内治疗
单一狭窄≤10cm
单一闭塞≤5cm
B型首选腔内治疗
多处狭窄或闭塞,每处≤5cm
单处狭窄或闭塞≤15cm,未累及腘窝以下动脉
C型无危险者首选外科治疗
多发狭窄或闭塞>15cm, 伴或不伴严重钙化
二次腔内治疗后仍需治疗的再发狭窄或闭塞
D型推荐外科治疗
CFA或SFA慢性完全闭塞(>20cm,累及腘动脉)
腘动脉及近端分支慢性完全闭塞
腔内介入治疗
目的:
保肢
恢复一条或多条小腿到足动脉弓的“直线血流”
前提:
心功能良好
近端血流良好
流出道、足弓动脉完整
入路选择
经对侧入路
上肢动脉入路
经腘动脉入路
穿刺、切开
同侧顺行穿刺
经足背动脉入路
主要介入技术
经导管溶栓
支架置入
腔内斑块切割术
……
球囊成形术
内膜下成形术
部分典型/复杂病例分析
1.经导管溶栓
常为辅助性治疗
仅增加尿激酶剂量,再通率无显著提高
合理延长溶栓时间,可提高疗效
可选择桡动脉途径
患者依从性好,避免绝对制动,特别是存在双侧病变或需长时间溶栓者
病例1
男,69y 右下肢胀痛3月+,2、3趾发黑1月余
Fontaine Ⅳ期(ABI:0.33)
TASC D型:右腘动脉闭塞
病例2
男,49y
左下肢疼痛6个月余,左足变黑1个月余
Fontaine Ⅳ期,ABI:0.34
TASC D型:左腘动脉狭窄,分支闭塞
病例二缩小截肢平面
2.PTA
主要的介入治疗技术
—简单、安全、有效
冷冻球囊导管?
微球囊导管、导丝的使用
—腘动脉以下分支
—3-4 F 导管/ 0.018” 导丝
—冠脉或神经器械(2.5-3F导管/ 0.014” 导丝)
病例1
女,69y,T2MD 20余年
间歇性跛行5年余,加重1年
Fontaine IIb期,ABI:0.4
TASC C型:右SFA多发狭窄、闭塞
病例一
病例2
男,55y
间歇性跛行3月,左小腿静息痛1周
Fontaine III期,ABI:0.37
TASC D型:左腘动脉闭塞
病例二
Stenting
一般不作为一线治疗
需长期抗凝治疗
覆膜支架及药物涂层支架?
病例一
男,84y
双下肢酸软半年,右下肢肿胀2周,加重半天
Fontaine III期,ABI:0.35
TASC D型:右CIA、EIA、CFA、SFA多发狭窄、闭塞
病例一
病例二
男,72y
右足拇趾溃烂1月,右下肢皮温降低伴疼痛20天
Fontaine Ⅳ期,ABI:0.34
TASC D型:右SFA多发狭窄、闭塞,累及腘动脉
病例二
病例三
男,78y
间歇性跛行6年余,加重1年
Fontaine IIb期,ABI:0.4
TASC D型:左CIA、EIA闭塞,累及CFA
病例三
病例四
男,82y。吸烟60年
间歇性跛行4个月余,加重20天
Fontaine IIb期,ABI:0.36
TASC C型:腹主动脉分叉处及双侧CIA闭塞
TASC C型:右SFA多发狭窄、闭塞
病例四桡动脉入路,处理右侧
病例五
男,80y。吸烟60余年
间歇性跛行2年余,加重2月伴右下肢发黑12天
Fontaine III期,ABI:0.33/0.4(右/左)
TASC D型:双侧CIA、EIA、CFA多发狭窄
TASC D型:右SFA多发狭窄、闭塞,累及腘动脉
病例五桡动脉入路,处理右侧
病例六
男,93y
双下肢乏力1天
ABI 0.5
TASC C型:腹主动脉分叉处及双侧CIA闭塞
病例六双侧股动脉穿刺入路
内膜下成形术
内膜下逆行穿通/顺行-逆行对吻穿通
可作为传统成形术的补充
非自然通道,再狭窄率较高
并发症多
皮下出血、动脉破裂、无法返回真腔等
内膜下成形术示意图
腔内介入治疗的疗效评价
经桡动脉途径溶栓 联合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
n=16
溶栓:3-15(8.4±2.9)d
再通15例,放弃溶栓1例
随访:6-24m
复发:1例(行二次治疗)
PTA VS Stenting
PTA VS Stenting
药物洗脱支架 VS 裸支架
覆膜支架
n=150(166患肢)
成功率:97.6%(162/166)
一期通畅率
12m、24m、36m:64%、59%、59%
二期通畅率(n=32)
12m、24m、36m:74.2%、67%、67%
内膜下成形术
成功率:(80-90)%
并发症发生率:(8-17)%
临床成功率(1年):(50-70)%
一期通畅率(1年):约50%
保肢率(1年): (80-90)%
再狭窄的防治
再狭窄的机制涉及生长因子及受体、细胞因子、第二信使、原癌基因等
内皮细胞损伤与内膜增生
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过度增殖与迁移
血栓形成的作用
炎症反应
血管弹性回缩、重塑和细胞外基质合成
—VSMC的过度增殖是导致再狭窄的重要原因
—内膜增生和血管壁重塑是再狭窄最主要的机制
再狭窄的防治
保留导管溶栓2-3天(预防或治疗急性血栓形成)
抗血小板、抗凝治疗
他汀类药物
(调脂、稳定斑块、减轻炎症、抑制VSMC增殖 )
药物洗脱支架、可降解支架(临床价值待评估)
基因治疗
结语We Manage a Disease
预防:
—他汀类药物 —控制HbA1c <7%
—控制餐后血糖 —控制高血压
—足部护理(避免重大截肢)
肢体缺血治疗:
—跨过狭窄、闭塞段是关键
—PTA仍是最重要的介入方法
积极挽救病患侧肢体、缩小截肢平面
狭窄性病变:
首选PTA治疗,可配合溶栓、支架置入改善疗效
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
反复尝试,适当延长溶栓时间,必要时可使用新器械
自然通路无法再通时,可考虑行内膜下成形术
双侧病变
器械允许时,可选择上肢动脉入路,患者依从性好
股动脉无受累时,可同时穿刺双侧股动脉
感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