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星形细胞、少枝胶质细胞及室管膜细胞等。
成人原发神经系统肿瘤50%以上为胶质瘤,儿童胶质瘤占全部神经系统肿瘤的80-90%。
胶质瘤分类(WHO分类)
星形细胞的肿瘤 1、星形细胞瘤 2、间变性(恶性)星形细胞瘤 3、胶母细胞瘤 4、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5、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混合性胶质瘤 1、混合性少枝—星形细胞瘤 2、间变性(恶性)少枝—星形细胞瘤 脉络丛肿瘤
1、脉络丛乳头状瘤 2、脉络丛癌 少枝胶质细胞的肿瘤 1、少枝胶质细胞瘤 2、间变型(恶性)少枝胶质细胞瘤
来源未明的神经上皮肿瘤 1、星形母细胞瘤 2、星形胶质母细胞瘤 3、大脑胶质瘤病
室管膜性肿瘤 1、室管膜瘤 2、间变性(恶性)室管膜瘤 3、粘液乳头型室管膜瘤 4、室管膜下瘤
松果体肿瘤 1、松果体细胞瘤 2、松果体母细胞瘤 3、混合性松果体细胞瘤—松果体瘤
一、胶质瘤
1. 星形细胞瘤
占大脑半球胶质瘤的25-30%及儿童小脑胶质瘤的30%。在成人仅次于多形性胶质母,为第二位常见的胶质瘤;在儿童为最常见的胶质瘤及后颅窝肿瘤。
好发于大脑半球,尤其额颞叶,其次为顶叶,枕叶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好发40-50岁。
1. 星形细胞瘤
1)组织学分类:Rubinstein三级分类法最常用
低度型(I,II级)--17-30%
间变型:低度型恶变者(III级)--占恶性12%
几乎所有低度者都经历间变过程,1/3-1/2最终恶 变。
2)临床症状:
常出现非特异性症状如头痛、呕吐,主要是由于 占位效应及血管源性水肿所致
肿瘤内出血可引起中风发作的症状
1. 星形细胞瘤
3)影像学表现:
CT:平扫CT低度病变典型表现为境界不清、不规则的低密度或混杂密度病变,仅40%增强扫描有轻微的强化。 20%的星形细胞瘤CT可出现钙化
MRI:未合并出血的星形细胞瘤MR呈T1低T2高信号。高度恶性病变碘造影剂及Gd-DTPA均有强化,强化峰值在造影剂注入后30-60分钟,其强化原因为肿瘤新生血管及内皮细胞增生区,可反映血脑屏障破坏的程度,但并不能精确确定肿瘤的大小。
2. 胶质母细胞瘤
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进展极其迅速的肿瘤,为成人幕上原发肿瘤中最常见者,其好发年龄为45-55岁,30岁以下少见
常见部位为额叶白质,其次为颞叶,常累及多个脑叶,经一侧大脑半球扩散至另一侧,呈典型的“蝶翼”状
CNS外转移较少见,常在术后或放疗后出现
影像表现
1)CT:1/3呈高密度或混杂高密度,2/3因灶周水肿而表现为低密度。
2)CT增强:90%病灶可出现不均匀强化,常表现为水肿包绕的后壁环状强化,其中心呈低密度的坏死或囊变区。蛛网膜下腔出现强化,提示脑脊液种植;室周强化可代表CSF种植或室周肿瘤侵润。
3)MR:多表现为不均匀的长T1长T2信号,瘤体与灶周水肿常分界不清
梯度回波序列对出血所致的含铁血黄素沉积敏感性强。
4. 少枝胶质细胞瘤
为一种少见的幕上胶质瘤,占颅内胶质瘤4-5%
多位于大脑半球,50%发生于额叶,其次为顶颞及枕叶,小脑及脊髓少见
两个高发年龄:40-60岁;6-12岁,男多于女
临床症状包括头痛、癫痫、视力障碍及痴呆,症状的平均持续时间较长(平均5·1岁)
影像表现:
1)CT:
①呈圆形或椭圆形肿块,1/2肿瘤界限不清,57%病例低密度;23%等密度;少数因继发出血呈高密度。
半数病例可出现强化,但强化轻微而不易察觉;高度恶性及混合型肿瘤易于强化。
②20%可伴有出血及囊变,但与肿瘤的分级无关。
③高达90%病例可出现斑点及斑块状钙化,“树枝状”为其特征;17%可有颅盖骨侵蚀。
④有1·3-10%病例位于脑室内,常伴有脑积水形成,可有钙化,CT为高密度,常见于侧脑室。
2)MR:MR易于显示CT不易显示的病变
5. 脉络丛乳头状瘤
脑室内CPP占所有颅内肿瘤的0·5%,好发于儿童及青年
·86%病人《5岁,乳头状癌占CPP的20%,均发生新生儿
好发部位第四脑室侧隐窝(39%)、侧脑室(43%)、三脑室(11%)、CPA(7%)。一般成人好发四脑室,新生儿好发侧脑室(尤其左侧)
4. 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
包括神经节细胞瘤、节细胞胶质瘤、中枢神经细胞瘤等9类。为低度恶性肿瘤,生长缓慢。本病好发于10-20岁青少年(《30岁),10%发生4月以下的小儿。极少见,占颅内肿瘤的0·5%。
常见症状为难治性癫痫发作。好发部位为大脑半球尤其是颞叶,其次为小脑,鞍上区、脑干少见。
影像表现:
1)神经节细胞瘤:
CT:平扫CT上为界清的低密度或等密度病变,38%合并囊性变,35%可出现钙化
增强扫描1/2可有强化,实质性部分强化明显
血管造影检查多为少血管性肿瘤
MR:MRT1WI信号混杂,T2WI高信号
双侧听神经胶质瘤
右侧听神经胶质瘤
二、脑膜瘤
最常见脑外肿瘤,占所有脑肿瘤的15%
好发于40-60岁,男:女2:1,多发性病变与神经纤维瘤(NF2)有关
起源于蛛网膜细胞、硬脑膜纤维母及软脑膜细胞,常位于蛛网膜下腔,以广基底或细蒂与硬膜相连
大脑凸面为最常好发部位如侧裂,鞍旁,大脑镰,其中1/2近乙状窦;额下区,鞍上,蝶骨翼为另一常见部位;另外10%病例发生于后颅窝,小脑幕切迹及脑室内(侧脑室常见,左》右);少数情况可发生视神经鞘并沿视神经孔扩展使眼球外突,常见于儿童,20%为双侧病变并与神经纤维瘤病有关;骨内或颅板外脑膜瘤少见,骨内脑膜瘤为蛛网膜细胞陷入板障内,常见于额颞骨,仅表现为板障增大及邻近脑组织受压
二、脑膜瘤
二、脑膜瘤
影像表现:
1)CT:
①平扫为与硬膜相连的高密度病变,为继发于沙砾体钙化或钙沉积所致;增强后呈均匀致密强化,高度钙化肿瘤强化不明显,强化原因为造影剂经内皮空隙进入肿瘤间质中;30-50%可出现水肿
②其他脑外肿瘤征象包括:呈广基底与硬膜相连;邻近颅骨肥厚或侵蚀;灰白质交界处脑回内折;肿瘤与脑组织间有脑脊液进入或软脑膜血管及硬膜边缘;MR增强扫描可有“脑膜尾征”(为邻近的脑膜反应性变化及血管扩张)
③3-14%可发生中央区坏死,最常见合体型及血管母细胞型
二、脑膜瘤
2)MR:T1肿瘤呈均匀低于脑白质信号,56%与脑灰质信号相似,36%低于脑灰质,T2WI52%与脑灰质信号相似,44%呈高信号,少数低信号
45%CT上可见钙化,MR高场强易于显示大块状钙化
术后脑膜可反应性强化,为薄而光滑的线状影;肿瘤复发及残留为厚薄不均分叶状强化灶
三. 垂体瘤
属于良性上皮源性肿瘤,占颅内肿瘤10-15%
分为垂体大腺瘤、微腺瘤。
影像表现
大腺瘤—直径大于10mm
1)CT:鞍上池前部圆形、椭圆形肿块,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少数囊变坏死。瘤卒中时瘤出血,呈高密度出血区或低密度水肿区。
2)T1低信号,T2高信号。
3. 垂体瘤
微腺瘤—直径小于10mm
大腺瘤—直径大于10mm
1)CT:平扫等密度或底密度;增强轻微强化,早期局限低密度,边界清晰,圆形或类圆形。间接征象:鞍底下陷、垂体柄偏移、垂体高度增加、上缘局限隆突。
2)T1等或低信号,T2稍高或高信号;垂体瘤卒中时均高信号;增强强化明显。
四. 听神经瘤
后颅窝最常见的脑外肿瘤,占脑桥小脑角区肿瘤的75-80%,多数为单侧,多见30-60岁,20岁以下少见。
影像表现
1)CT:可呈等密度、略低密度或高密度结节或肿块,多均匀,少数混杂密度。增强:明显强化,囊变时环形强化。
2)MR:T1低信号或等信号,T2高信号;合并出血则均为高信号。
五. 脑转移瘤
形态分:结节团块型,环状病灶型,类囊肿型,弥漫型。
影像表现
1)CT:实性病变,多为低或等密度,少数稍高密度,瘤周水肿。特征—病灶小而瘤周水肿明显;病灶与水肿难以区分,有时仅见水肿而看不到病灶。
增强:中等以上强化
2)MR:T1等或低信号,T2等或高信号。
MR增强环形强化,可发现小于0.5cm病变,是显示转移瘤的最佳影像学方法。
思考题
本节内容哪些肿瘤属于脑外肿瘤?
转移瘤的主要CT特征?
脑膜瘤的好发部位?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