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 糖
糖是组成人体的重要成分之一,虽然含量仅占人体干重2%,但每日进食的糖量远比蛋白质与脂肪为多。合理的膳食:碳水化合物占50-60%;脂肪占20-30%;蛋白质占15-20%。因此,糖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
人体主要的糖是糖原和葡萄糖。糖原是糖的储存形式,而葡萄糖是运输形式;两者均可氧化,释放能量。血糖的正常值:3.9-6.1mmol/L1.空腹血糖
定义:
空腹血糖指停止摄入含热量的食物8小时以上,早晨6~7点测定的过夜血糖。
注意事项:
超过8点已不能称为真正意义的空腹血糖,而且会影响按时用药和进餐,容易引起血糖波动
测空腹血糖前不能吃药、运动、包括饮料等,但可饮水
空腹血糖的意义
诊断糖尿病最可靠的方法,重复性好
空腹血糖≥ 7.0 mmol/L重复两次即被诊断为糖尿病
空腹血糖≥ 5.6 mmol/L强烈推荐做葡萄糖耐量实验
空腹血糖在 5.6~7.0 mmol/L之间为空腹血糖损害
反映胰岛素分泌水平,判断B细胞功能指标
如空腹血糖>11mmol/L,说明B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不足5%
2.餐后2小时血糖
筛查和诊断早期糖尿病的重要指标和敏感指标
因为餐后高血糖早于空腹高血糖
空腹血糖不高,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也可被诊断为糖尿病
餐后2小时血糖在 7.8~11.1 mmol/L之间为糖耐量异常
反映胰岛素追加分泌能力,B细胞早相胰岛素分泌功能
3.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
适应症:
怀疑糖尿病,单凭血糖不能确定者
方法:
早晨6~8点,抽血测空腹血糖
将75克葡萄糖溶于300ml 水中5分钟喝完
从饮糖水时算起,30’或60’测一次血糖,120 ’或180’分别测一次血糖
同时,在每次抽血前留尿样
糖尿病诊断标准
满足以下任何一项即为糖尿病
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糖水平>11.1mmol/L或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或OGTT实验中,2h 血糖>11.1mmol/L
无糖尿病症状者,需另日重复检查明确诊断。
糖尿病血糖监测的临床意义
了解治疗效果、防止出现无效治疗
强化治疗的前提,合理制定药物治疗方案
评估个人最佳运动方式––监测运动血糖
了解饮食是否合理
三餐饭前和饭后血糖变化规律
一天中血糖的最高点和最低点
哪些因素会导致血糖波动
突然出现身体异常,血糖有否变化
及时发现和区别各种危及生命的急性并发症
空腹高血糖是“黎明现象”还是“苏木杰反应”
血糖检测法
确定最佳血糖监测频率
监测次数过少,不能全面及时了解血糖变化,监测次数过多,花费较大,痛苦增加,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最佳监测次数
注射胰岛素或1型糖尿病患者每日至少监测1~4次
血糖控制很好或稳定的病人,每周按七点法监测一天
控制不佳或不稳定的病人应每天监测,直到达标
胰岛素治疗患者应注重三餐饭前及睡前的血糖监测
口服降糖药患者可根据情况隔天交替选择一点测试血糖
怀孕、生病、变更治疗方案、频发低血糖、出差旅游、剧烈运动之前应增加监测次数
血糖仪的应用
家用血糖仪的出现,让自我监测血糖成为可能
它是每位糖尿病人必备的监测设备
目前中国只有5%的患者拥有血糖仪,而美国、欧洲等国家,患者拥有血糖仪的比率在90%以上。
糖尿病血糖控制标准
二、糖化血红蛋白
血液中的葡萄糖附着在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上,形成糖化血红蛋白
正常人也有糖化血红蛋白,4~6%
血糖越高,糖化反应就越多,糖化血红蛋白值就越高
葡萄糖一旦与血红蛋白结合,就不会再分开,并跟着衰老、死亡、消失
红细胞的寿命120天,因此从理论上讲,它可以反映四个月左右的平均血糖
临床研究证明,其最佳反映时间为采血当日前1~2个月的血糖总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平均血糖比空腹、餐后更准确,它反映的是血糖全貌
因此,它被作为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指标”,对血糖波动大的1型糖尿病人和治疗中的2型糖尿病人很有价值
它的结果不会受偶尔某个时段水平升高和降低的影响,较少受到干扰,有更好的敏感性
它是诊断糖尿病、观察病情、预测并发症发生机会的窗口
每季度一次,一年4次
糖化血红蛋白预测并发症的危险性
专家共识中的十个关键建议
达到良好血糖控制的目标,定义为HbA1C<6.5%
除定期进行监测血糖外,每3个月监测一次HbA1C
将积极控制血糖、血脂和血压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建议将所有新诊断患者,尽可能推荐到有糖尿病专业诊疗知识组织中去
治疗包括胰岛素抵抗在内的根本的病理生理异常
强化治疗,以期在诊断后6个月内达到HbA1C<6.5%的目标
专家共识中的十个关键建议
3个月后,如未达到HbA1C<6.5%目标,应考虑联合治疗 所有诊断时HbA1C≥ 9%的患者都应立即开始联合治疗或注射胰岛素 联合使用作用机制互补的口服糖尿病药物治疗 运用多学科和学科间的协作进行糖尿病治疗,鼓励患者接受疾病教育和自我护理,共同担负起血糖导标的职责 糖化血红蛋白值 与平均血糖值的相关关系 三、糖化血清蛋白 葡萄糖的糖基化反应同样发生的血清蛋白中的白蛋白(A)、球蛋白(G)及其它蛋白质的N末端上,形成化学结构类似果糖胺,故临床上将“糖化血清蛋白测定”也称为“果糖胺测定” 血清蛋白的半衰期较短,白蛋白19天、球蛋白18天,故把糖化血清蛋白的浓度作为“血糖记忆”,反映了两周内血糖浓度的平均值 血清蛋白形成的量取决于血糖的浓度 2型患者治疗效果好时,3~7天果糖胺便下降,停药后如血糖控制不好,则果糖胺明显上升 果糖胺测定值与血糖浓度、糖化血红蛋白显著相关,与年龄、病程、药物的治疗浓度无关 可随时取样测定果糖胺来判断血糖控制情况 最好每月常规检测一次,或调整治疗方案15天后一次 糖化血清蛋白值 与平均血糖值的相关关系 四、尿常规 监测意义: 临床分型、排除酮症、有否尿路感染、酸性体质 监测内容 : 在8~10项内糖尿病密切相关的:尿糖、尿酮体、尿蛋白 频率: 一季度检查一次 1.尿糖监测 优点:无痛、快速、方便、花费低 四次尿糖:早、午、晚餐前及睡前,分别反映4个时点的尿糖水平,间接的反映血糖水平 四段尿糖:能较好的反映尿糖排出的总量,更容易发现问题 肾糖阈 当尿糖出现一个“+”号时的血糖值称为肾糖阈,正常时为10mmol/L 正常人血糖定量与尿糖定性对应关系如下 血糖11.1mmol/L,尿糖+ 血糖14 mmol/L,尿糖++ 血糖16.8mmol/L ,尿糖+++ 血糖19.6mmol/L ,尿糖++++ 由于动脉硬化及糖尿病肾病的影响,肾糖阈可有不同程度增高 糖尿病初期常出现肾糖阈降低 2.尿酮体 监测意义: 是1型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妊娠和妊娠糖尿病患者日常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何糖尿病患者,在应激、发生或伴随其他疾病、饥饿、过度劳累或血糖高于16.7mmol/L 时,均应检查 监测方法 使用尿酮体试纸 3.尿微量白蛋白 监测意义 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 肾病发病率与病程有关,因此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24小时尿中的微白蛋白在半年内连续三次大于30mg/24h(正常值10~ 30mg/24h)为早期标准 有微量白蛋白尿者即可诊断为早期糖尿病肾病 频率 正常者每年复查一次 不正常或正在治疗中的患者,每季度复查一次 五、血脂 高血脂是引起动脉硬化造成冠心病和脑血管以外的首要因素 亚太地区血脂控制标准(2002) 六、肝功能 糖尿病人最易造成脂代谢紊乱和脂肪肝,造成肝脏肥大,肝功异常,甚至硬化 监测意义: 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场所 药物的解毒脏器 选择治疗手段的重要依据 监测内容 :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比例 监测频率:肝功正常者半年~1年监测一次 七、肾功能 监测意义: 人体糖类及胰岛素代谢的重要场所,地位仅次于肝脏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累及的重要靶器官 决定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 肾功能受损后药物代谢率及排放速度降低,药物累积 监测内容:尿常规、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血尿素氮、血肌肝 监测频率:肾功正常者一年监测一次 糖尿病肾病分五期 肾小球高过滤期:肾脏肥大、无症状 静息期(基底膜增厚期):肾小球结构已遭破坏 微量白蛋白尿期:排出量在30~ 300mg/24h之间,血压正常或偏高,病程10年左右 临床蛋白尿期:排出量大于 300mg/24h,持续蛋白尿、高血压、下肢浮肿常伴有视网膜病变、大血管、周围神经、自主神经病变 肾功能衰竭期(尿毒症期、肾病终末期): 症状加重、尿素氮和肌酐开始潴留,血肌酐>176umol/L是诊断标准,如上升至500umol/L以上,不透析将危及生命
八、1型糖尿病需做的免疫抗体
1型糖尿病发病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即自己的免疫系统攻击破坏了自己的胰岛组织
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抗—GAD)
GAD是抑制神经递质γ —氨基酸的合成酶,在胰岛β细胞中存在的关键始动靶自身抗原
GAD是I型糖尿病诊断和胰岛素分型的依据
监测意义:
GAD在疾病的临床症状发生前即可出现
对糖尿病的预测、鉴别诊断、指导预防和治疗及免疫预防的监测具有重要价值胰岛素
胰岛素抗体(IAA)
胰岛素抗体(抗—INS)
长期应用胰岛素的糖尿病人血清中可产生胰岛素抗体
未用过胰岛素的1型糖尿病人可测出胰岛素抗体,是自身免疫性B细胞损害的一种标志
胰岛素抗体能与胰岛素形成复合物,影响胰岛素的生物活性
当胰岛素抗体迅速增加时引起胰岛素抵抗,从而需要加大胰岛素用量
胰岛素抗体(抗—INS)
胰岛素剂量加大又促进胰岛素抗体形成,增加治疗困难
另外,胰岛素与抗体形成的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解离,释放出大量胰岛素,导致突然低血糖
监测意义
可指导选用胰岛素的剂型:抗体滴度高时,增加速效比例,反之,增加长效比例,有利于胰岛素保持在较稳定水平
指导胰岛素用量,为耐药性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九、糖尿病血流变异常
糖尿病血流变异常主要表现为血粘度增高
原因:高血糖、高血脂、血管病变、血小板功能增强、促凝活性增强(纤维蛋白原增高)、抗凝活性降低
全血粘度增高反映血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聚集型增高
糖尿病的发展及并发症的产生与高血粘度有关
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对预防并发症十分重要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