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
一、概念:
肝硬化是肝脏的一种慢性疾病,其病理特点是肝细胞变性、坏死与再生,肝纤维组织增生(肝纤维化),肝正常结构紊乱,结果使肝脏变形、变硬,故名肝硬化,但必须同时具备肝纤维化和硬化结节.
二.分类:
分类复杂,国内外无统一,且病理分类与病因分类的疾病名称有交叉混乱现象。笔者结合临床实用,作以下分类。
(一)按病理形态分类1.门脉性肝硬化;2.坏死后性肝硬化;3.胆汁性肝硬化。
(二)按病因分类1.肝炎后肝硬化;2.血吸虫病性肝硬化;3.酒精性肝硬化;4.胆汁性肝硬化;5.循环障碍性肝硬化(包括心源性肝硬化、门静脉阻塞性肝硬化等);6.代谢障碍性肝硬化(血色病的铁代谢障碍与肝豆状核变性的铜代谢障碍所致的肝硬化);7.原因不明的肝硬化。
(三)按临床分类1.代偿性肝硬化;2.失代偿性肝硬化;3.活动性肝硬化4.静止性肝硬化.临床上各种分类又有交叉现象.
三、病因1.慢性酒精中毒:长期大量饮酒必致慢性酒精性肝病(含脂肪肝),部分病人发展为肝硬化,因此大量饮酒对肝有损害,已为临床公认。但笔者于1987年带领医疗队在四川省通江县民胜乡发现1例失代偿的肝硬化患者,在保证高热量、高蛋白的情况下继续饮酒(每天吃大肉,要饮酒1斤多),病情不但未见恶化,反而稳定好转(腹水消失、生活自理,同常人),这是什么原因?(各大小医院都确诊过)。
2.营养不良:特别是蛋白质、抗脂肪肝因素和B族维生素缺乏→脂肪肝、肝细胞坏死→肝硬化。脂肪肝的肝纤维化发生率为25%,有1.5%~8.0%发生肝硬化。但不少学者提出异议,认为脂肪肝并不发展为肝硬化,而长期营养不良者的肝脏不一定发展为脂肪肝。还有人认为营养缺乏所致的肝硬化不一定经过脂肪肝阶段,可能是因为营养不良,使肝脏对毒素更为敏感,而间接地导致肝硬化(门脉性肝硬化)。
3.病毒性肝炎:约3%的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硬化(门脉性或坏死后性)。最短数月内可发展成肝硬化。
4.慢性肠道疾病:如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消化吸收障碍→肠内毒素→门静脉→肝→门静脉性肝硬化。
5.慢性中毒性肝炎:各种化学毒物或药物长期小剂量刺激肝脏(如磷、砷、四氯化碳,及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慢性中毒性肝炎→门静脉性肝硬化;大量毒物急性中毒→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愈后→坏死后性肝硬化(中毒性肝硬化)。
6.循环障碍:①慢性充血性右心衰竭:→肝内长期瘀血、缺O2→肝小叶中心区肝细胞萎缩、消失,肝纤维化→门静脉性肝硬化(心源性肝硬化)。②门静脉阻塞—肝周围炎、肝血栓性静脉炎、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阻塞→坏死后性肝硬化。
7.寄生虫病致肝脏病变:如慢性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性肝硬化;华枝睾吸虫病→门静脉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
8.代谢障碍:①血色病—过多的铁在体内脏器组织中沉着,特别是肝、胰、心、肾、脾、皮肤等处为多。长期过多铁沉着于肝内→肝细胞退变、肝纤维化→坏死后性肝硬化,临床表现为皮肤色素沉着、肝硬化、糖尿病、心衰。②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所引起的疾病,多有基底节的变性和肝硬化(坏死后性肝硬化),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加剧的肢体震颤、肌张力增加和构音障碍及肝硬化表现等。由于大量铜盐慢性沉积于肝、脑、肾等组织所致。
9.长期肝外胆道梗阻或肝内胆汁滞留(长期梗阻性黄疸)→胆汁性肝硬化。
四、病理(一)门静脉性肝硬化肝脏:
大小:大小不一,半数以上重量、体积减少,体积增大者与脂肪量增加有关。
形态:典型者呈橘黄色、红黄色或棕栗色;质硬;表面不平呈弥漫性的颗粒或结节状(结节大小不一致,细小而规则的结节多见于酒精性或营养不良性肝硬化,粗大不规则的结节则为肝炎后肝硬化的特征)。切面所见:结节>1cm<1mm,也有>5cm。结节间有灰白色结缔组织。
镜下特征:结缔组织增生;肝小叶正常结构破坏;肝细胞大小不一,变性(空泡、透明)、坏死;血管因结节移位、受压(门静脉)。
脾:常肿大(由于门静脉血流受阻→脾阻性充血及纤维组织增生,血管、脾髓增殖所致,可达2,000克)。
胃肠道:食管粘膜下层的静脉和胃底静脉可曲张、瘀血;胃肠粘膜常呈瘀血状态或慢性炎变;可有直肠静脉曲张;从食管到肛门都可因肝硬化致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肾脏:严重病例可有肾小管与髓襻的扩张、萎缩、变性。
内分泌腺:睾丸、卵巢、肾上腺皮质、甲状腺等常有萎缩及退行变性。
(二)坏死后性肝硬化占1/4(尸解发现)肝脏:
大小:重量、体积多减小。
形态:肝脏轮廓变形常较显著(由于肝各叶坏死程度不一致);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结节和塌陷区;可有肝叶的大部分特别是左叶呈现萎缩。
镜下:大小不等的假小叶(肝细胞再生小结节)被宽的结缔组织束分隔开。在坏死比较严重的区域,假小叶缺乏正常辐射状的肝小叶结构,局灶性肝细胞坏死,无或轻微脂肪变性,常见异性肝细胞;肝坏死较轻部位之肝小叶结构可正常。
界于门静脉性肝硬化和坏死后性肝硬化的病理改变难鉴别。二者鉴别:门静脉性肝硬化—肝脏细致、弥漫、均匀的病变;(门)包围小叶的结缔组织束狭窄、整齐;(门)无异形肝细胞;(门)脂肪变一般较显著。
(三)胆汁性肝硬化肝内胆管梗阻性胆汁性肝硬化肝脏:
大小:增大,可达1,500~2,500克形态:暗绿色(深绿色),质硬,表面呈细颗粒状或结节状(鲨鱼皮样),结节常<0.5cm,偶有较大者。结节间可有深、宽的结缔组织瘢痕—示坏死后性肝硬化同时存在。
镜下:(1)肝门小胆管及其周围呈炎性病变—圆细胞浸润,管细胞增生、破坏与脱属;(2)胆管梗阻、胆汁壅滞,胆栓(3)肝小叶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假小叶,新生胆小管(4)肝细胞局灶坏死,肝小叶结构紊乱→晚期形成门静脉性肝硬化。
胆囊、肝外胆管正常。肝门和胆总管旁淋巴结可增大(由于网状细胞增生)。脾肿大,重约400~600克。呈显著纤维性变,脾窦扩张、脾髓内皮增生。肾脏肿胀。所有内脏皆为胆色素所染。
肝外胆管梗阻性胆汁性肝硬化肝脏:
大小:肝肿大。
形态:深绿色,质硬,表面粒状,并可看到扩大迂曲的胆管。
镜下:①肝细胞坏死(肝内血管受扩大胆管压迫→肝细胞缺血坏死)。②纤维变向胆管伸展,包围肝小叶,散播于细胞间→最后形成门静脉肝硬化。
胆道:梗阻上端的胆道由下而上地逐渐扩大迂曲,胆汁充盈,胆道内压力升高,肝内胆小胆管扩大及破裂。
脾:肿大的程度较肝内梗阻者为轻。
五、临床表现与诊断临床表现,早期无特征,可以没有什么症状。晚期以门脉高压及肝功损害表现为特征(门脉性肝硬化早期就有门脉高压症)。
1.门脉高压症表现:
门静脉汇集腹腔部分、脾、胰和胆囊的血液,至肝门处分成左右两枝,分别进入左右两肝叶。肝内或肝外门静脉血流受阻,均可使门静脉血压增高,引起充血性脾肿大、侧枝循环的开放等,称为门静脉高压症。(正常门静脉为15cm水柱以下,>20cm水柱为门静脉高压)。
(1)侧枝循环开放与扩大(静脉曲张):
a.食管下段与胃底静脉曲张:由门静脉系的胃冠状静脉与腔静脉系的肋间静脉、膈、食管静脉和半奇静脉吻合而形成。吞钡透视或胃镜可查。
必须注意:整个消化道的静脉都可以曲张!
b.腹壁静脉曲张:脐周和下腹部可见到皮下静脉曲张(在门静脉高压时使脐静脉重新开放呈曲张—在胎儿期脐周围的皮下静脉与脐静脉相通)。
c.痔核:由门静脉系的上痔静脉与腔静脉系的中、下痔静脉吻合形成痔核。
(2)脾肿大与脾亢:脾大、骨髓增生、血细胞减少。
(3)鼓肠(腹胀):门静脉瘀血→肠循环障碍→肠功能紊乱出现腹胀、腹泻。
(4)腹水:门静脉高压→门静脉系的毛细血管压力升高→毛细血管床的滤过压升高、通透性升高→门静脉内水、电解质、部分蛋白质→进入腹腔形成腹水。
腹水形成的其他因素:a.血浆胶体渗透压减低(肝功障碍→合成白蛋白减低;蛋白质摄入不足及消化功能障碍→白蛋白减少)→腹水;b.激素、电解质和水代谢紊乱:肝功障碍灭能作用减低→雌激素、抗利尿激素、醛固酮均升高→钠水滞留→腹水。c.淋巴液漏入腹腔:肝硬化→肝组中淋巴管网被纤维组织和再生结节压迫扭曲、淋巴管细支闭塞淋巴系循环障碍→淋巴液渗出入腹腔→腹水。
(5)门静脉主干、脾、肝静脉内径增宽:B超可测。
2.功损害表现:
肝功损害肝功酶谱可增高;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失调、倒置;γ球蛋白明显增加;凝血酶原减少、出血倾向。
3.其他表现:蜘蛛痔、肝掌,肝硬化影响学改变。
4.临床诊断主要根据两条,即凡有门静脉高压症及肝功损害表现者可诊断为肝硬化。有时肝硬化与肝癌同时在一个患者身上都存在,需注意,而且原发性肝癌为肝硬化恶变者不少见,所以诊断肝硬化时一定不要忽视肝癌同时存在的可能性,需全面检查予以排除,尤其是肝硬化患者,在积极治疗下进行性消瘦、全身状况恶化、肝区痛发作频繁、肝脏进行性增大、血性腹水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发热等情况时要高度警惕肝癌出现之可能。
临床不同类型的诊断代偿性肝硬化:指早期肝硬化,一般属于Child-PughA级。①有轻度乏力、食欲减少或腹胀症状,但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②血清白蛋白↓,≥35g/L,胆红素≤35?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60%,ALT及AST轻度升高,γ-GT可轻度升高;③可有门脉高压症,但无腹水、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
失代偿性肝硬化:指中、晚期肝硬化,属Child-PughB、C级。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①血清白蛋白<35g/L,A/G<1.0,胆红素>35?mol/L,ALT及AST↑,凝血酶原活动度<60%;②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及门脉高压症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明显曲张或破裂出血。
活动性肝硬化:具有肝炎表现的肝硬化。
静止性肝硬化:ALT正常,无明显黄疸的肝硬化。
肝硬化B超:肝缩小,肝表现明显凹凸不平,锯齿状或波浪状,肝边缘变钝,肝实质回声不均、增强,呈结节状,门脉和脾门静脉内径增宽,肝静脉变细,扭曲,粗细不均,腹腔内可见液性暗区。
鉴别诊断:
1.需与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脂肪肝鉴别;2.与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班替氏综合征)鉴别:脾大、脾功能亢进、反复胃肠道出血。目前认为本病非独立存在,而是由慢性门静脉阻塞(肝内或肝外)或肝硬化所引起。已主张废除此名。
3.其他原因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注意肝硬化可与溃疡病同存。
4.其他原因所致腹水。
5.精神病:肝昏迷早期可认为其他精神病。
6.各类肝硬化的临床鉴别诊断(附表)。
各类肝硬化的临床鉴别要点六、治疗(一)一般治疗1.休息(病情严重者卧床休息);2.饮食:宜三高一低(含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的易于消化的饮食,但肝功损害严重者或肝昏迷先兆时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3.适当限制钠和水。
(二)药物治疗:
1.中医药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佐以盆气、养阴或轻热解毒、运脾除湿。笔者以四君子汤为主,视病情合五苓散或五皮饮或平胃散化裁并加活血化瘀药物,治疗肝硬化数十年效果良好。
2.西药治疗:
(1)护肝治疗:护肝药物(临床有许多护肝药可选用)、B族维生素(酵母片;复合维生素B,B12)、维生素C、E。(2)促进代谢治疗:能量合剂(ATP、COA、胰岛素、钾、葡萄糖);(3)静脉内补充营养:糖、水解蛋白、血清白蛋白或全血。注意:反复出血、门脉高压者需控制输蛋白、血浆或血量,防止因输入过快、过多而致门脉压过高引起大出血!!(4)治疗腹水:每日限钠(0.5克或1.5克NaCl);限水(1000~1500ml);输血浆或全血以补充血蛋白而提高胶体渗透压减轻腹水;利尿剂(保钾、排钠同用),对于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慎用速尿等更强利尿剂,应先排除并纠正有效血容量不足、电解质紊乱、腹腔感染、心功能不全、胶体渗透压过低等,要合理使用利尿剂,否则加速患者死亡,安体舒通是首选药物,可大剂量使用;丙睾;放水,不宜作为一线治疗方法;中医中药:运脾利湿,可用胃苓汤加减;腹水浓缩回输;Tips术;肝移值。(5)激素:
肾上腺皮激素作用①对稀释综合症(稀释性低钠血症)有效;②对发热、黄疸、出血倾向、胃肠道症状等有明显作用,但对病变进展无控制作用。
(三)外科治疗:
适宜于肝外胆道梗阻性胆汁性肝硬化及脾亢,有手术指征者。
(四)并发症的治疗:
1.上消化道出血处理:除肝硬化治疗外—①.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镇静剂(非那根、安定)。
②.抗休克:补充血容量。
③.止血:a、首先选用垂体后叶素或其他降门脉压药物治疗;b、止血药物应用,止血敏、凝血质、止血环酸、6-氨基乙酸。c、三腔管气囊填塞术(必要时)。d.内镜下介入止血;e.Tips术止血;2.外科手术止血:可结扎胃底和食管下段曲张静脉;门静脉或脾肾静脉分流术。
④.抽尽胃内潴留血以防过多蛋白在肠内形成氨→肝昏迷。
2.肝昏迷的治疗:除肝硬化治疗外——(1)支持疗法:禁食蛋白质(数天),以碳水化合物及多种维生素为主,必要时放胃管喂食;静脉补充热量,限制液体量,防止电解质紊乱。
(2)减少血氨浓度:a、减少氨产生—限制蛋白;抑制肠道内细菌(新霉素;巴龙霉素0.54/日);抑制肠道内尿素酶的活性(可用乙酰氧肟酸,48mg/kg/日)→尿素水解减少→氨产生减少;b、净化肠道,导泻或食醋灌肠以清除肠内蛋白质、积血和酸化肠道→减少氨产生;减少氨吸收(排除)。c、中和血氨—左旋谷氨酰胺500~1000mg+葡萄糖静滴(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减少血氨值,故优于谷氨酸盐。精氨酸25~50克,各氨酸钾或钠亦可用(2~4支)。目前有乳果糖、雅博思等抗肝昏迷药可选用,另外丽珠肠乐抗肝昏迷作用与乳果糖作用相近,可用。d.人工肝、血液透析以降低血氨水平。
(3)中医药治疗:辨证施治;安宫牛黄针。
七预后预后较差.但是,经过合理调治也有长期存活者(本人所治疗晚期肝硬化腹水愈后健在存活达21年).
谢谢观看
一、概念:
肝硬化是肝脏的一种慢性疾病,其病理特点是肝细胞变性、坏死与再生,肝纤维组织增生(肝纤维化),肝正常结构紊乱,结果使肝脏变形、变硬,故名肝硬化,但必须同时具备肝纤维化和硬化结节.
二.分类:
分类复杂,国内外无统一,且病理分类与病因分类的疾病名称有交叉混乱现象。笔者结合临床实用,作以下分类。
(一)按病理形态分类1.门脉性肝硬化;2.坏死后性肝硬化;3.胆汁性肝硬化。
(二)按病因分类1.肝炎后肝硬化;2.血吸虫病性肝硬化;3.酒精性肝硬化;4.胆汁性肝硬化;5.循环障碍性肝硬化(包括心源性肝硬化、门静脉阻塞性肝硬化等);6.代谢障碍性肝硬化(血色病的铁代谢障碍与肝豆状核变性的铜代谢障碍所致的肝硬化);7.原因不明的肝硬化。
(三)按临床分类1.代偿性肝硬化;2.失代偿性肝硬化;3.活动性肝硬化4.静止性肝硬化.临床上各种分类又有交叉现象.
三、病因1.慢性酒精中毒:长期大量饮酒必致慢性酒精性肝病(含脂肪肝),部分病人发展为肝硬化,因此大量饮酒对肝有损害,已为临床公认。但笔者于1987年带领医疗队在四川省通江县民胜乡发现1例失代偿的肝硬化患者,在保证高热量、高蛋白的情况下继续饮酒(每天吃大肉,要饮酒1斤多),病情不但未见恶化,反而稳定好转(腹水消失、生活自理,同常人),这是什么原因?(各大小医院都确诊过)。
2.营养不良:特别是蛋白质、抗脂肪肝因素和B族维生素缺乏→脂肪肝、肝细胞坏死→肝硬化。脂肪肝的肝纤维化发生率为25%,有1.5%~8.0%发生肝硬化。但不少学者提出异议,认为脂肪肝并不发展为肝硬化,而长期营养不良者的肝脏不一定发展为脂肪肝。还有人认为营养缺乏所致的肝硬化不一定经过脂肪肝阶段,可能是因为营养不良,使肝脏对毒素更为敏感,而间接地导致肝硬化(门脉性肝硬化)。
3.病毒性肝炎:约3%的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硬化(门脉性或坏死后性)。最短数月内可发展成肝硬化。
4.慢性肠道疾病:如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消化吸收障碍→肠内毒素→门静脉→肝→门静脉性肝硬化。
5.慢性中毒性肝炎:各种化学毒物或药物长期小剂量刺激肝脏(如磷、砷、四氯化碳,及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慢性中毒性肝炎→门静脉性肝硬化;大量毒物急性中毒→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愈后→坏死后性肝硬化(中毒性肝硬化)。
6.循环障碍:①慢性充血性右心衰竭:→肝内长期瘀血、缺O2→肝小叶中心区肝细胞萎缩、消失,肝纤维化→门静脉性肝硬化(心源性肝硬化)。②门静脉阻塞—肝周围炎、肝血栓性静脉炎、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阻塞→坏死后性肝硬化。
7.寄生虫病致肝脏病变:如慢性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性肝硬化;华枝睾吸虫病→门静脉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
8.代谢障碍:①血色病—过多的铁在体内脏器组织中沉着,特别是肝、胰、心、肾、脾、皮肤等处为多。长期过多铁沉着于肝内→肝细胞退变、肝纤维化→坏死后性肝硬化,临床表现为皮肤色素沉着、肝硬化、糖尿病、心衰。②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所引起的疾病,多有基底节的变性和肝硬化(坏死后性肝硬化),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加剧的肢体震颤、肌张力增加和构音障碍及肝硬化表现等。由于大量铜盐慢性沉积于肝、脑、肾等组织所致。
9.长期肝外胆道梗阻或肝内胆汁滞留(长期梗阻性黄疸)→胆汁性肝硬化。
四、病理(一)门静脉性肝硬化肝脏:
大小:大小不一,半数以上重量、体积减少,体积增大者与脂肪量增加有关。
形态:典型者呈橘黄色、红黄色或棕栗色;质硬;表面不平呈弥漫性的颗粒或结节状(结节大小不一致,细小而规则的结节多见于酒精性或营养不良性肝硬化,粗大不规则的结节则为肝炎后肝硬化的特征)。切面所见:结节>1cm<1mm,也有>5cm。结节间有灰白色结缔组织。
镜下特征:结缔组织增生;肝小叶正常结构破坏;肝细胞大小不一,变性(空泡、透明)、坏死;血管因结节移位、受压(门静脉)。
脾:常肿大(由于门静脉血流受阻→脾阻性充血及纤维组织增生,血管、脾髓增殖所致,可达2,000克)。
胃肠道:食管粘膜下层的静脉和胃底静脉可曲张、瘀血;胃肠粘膜常呈瘀血状态或慢性炎变;可有直肠静脉曲张;从食管到肛门都可因肝硬化致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肾脏:严重病例可有肾小管与髓襻的扩张、萎缩、变性。
内分泌腺:睾丸、卵巢、肾上腺皮质、甲状腺等常有萎缩及退行变性。
(二)坏死后性肝硬化占1/4(尸解发现)肝脏:
大小:重量、体积多减小。
形态:肝脏轮廓变形常较显著(由于肝各叶坏死程度不一致);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结节和塌陷区;可有肝叶的大部分特别是左叶呈现萎缩。
镜下:大小不等的假小叶(肝细胞再生小结节)被宽的结缔组织束分隔开。在坏死比较严重的区域,假小叶缺乏正常辐射状的肝小叶结构,局灶性肝细胞坏死,无或轻微脂肪变性,常见异性肝细胞;肝坏死较轻部位之肝小叶结构可正常。
界于门静脉性肝硬化和坏死后性肝硬化的病理改变难鉴别。二者鉴别:门静脉性肝硬化—肝脏细致、弥漫、均匀的病变;(门)包围小叶的结缔组织束狭窄、整齐;(门)无异形肝细胞;(门)脂肪变一般较显著。
(三)胆汁性肝硬化肝内胆管梗阻性胆汁性肝硬化肝脏:
大小:增大,可达1,500~2,500克形态:暗绿色(深绿色),质硬,表面呈细颗粒状或结节状(鲨鱼皮样),结节常<0.5cm,偶有较大者。结节间可有深、宽的结缔组织瘢痕—示坏死后性肝硬化同时存在。
镜下:(1)肝门小胆管及其周围呈炎性病变—圆细胞浸润,管细胞增生、破坏与脱属;(2)胆管梗阻、胆汁壅滞,胆栓(3)肝小叶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假小叶,新生胆小管(4)肝细胞局灶坏死,肝小叶结构紊乱→晚期形成门静脉性肝硬化。
胆囊、肝外胆管正常。肝门和胆总管旁淋巴结可增大(由于网状细胞增生)。脾肿大,重约400~600克。呈显著纤维性变,脾窦扩张、脾髓内皮增生。肾脏肿胀。所有内脏皆为胆色素所染。
肝外胆管梗阻性胆汁性肝硬化肝脏:
大小:肝肿大。
形态:深绿色,质硬,表面粒状,并可看到扩大迂曲的胆管。
镜下:①肝细胞坏死(肝内血管受扩大胆管压迫→肝细胞缺血坏死)。②纤维变向胆管伸展,包围肝小叶,散播于细胞间→最后形成门静脉肝硬化。
胆道:梗阻上端的胆道由下而上地逐渐扩大迂曲,胆汁充盈,胆道内压力升高,肝内胆小胆管扩大及破裂。
脾:肿大的程度较肝内梗阻者为轻。
五、临床表现与诊断临床表现,早期无特征,可以没有什么症状。晚期以门脉高压及肝功损害表现为特征(门脉性肝硬化早期就有门脉高压症)。
1.门脉高压症表现:
门静脉汇集腹腔部分、脾、胰和胆囊的血液,至肝门处分成左右两枝,分别进入左右两肝叶。肝内或肝外门静脉血流受阻,均可使门静脉血压增高,引起充血性脾肿大、侧枝循环的开放等,称为门静脉高压症。(正常门静脉为15cm水柱以下,>20cm水柱为门静脉高压)。
(1)侧枝循环开放与扩大(静脉曲张):
a.食管下段与胃底静脉曲张:由门静脉系的胃冠状静脉与腔静脉系的肋间静脉、膈、食管静脉和半奇静脉吻合而形成。吞钡透视或胃镜可查。
必须注意:整个消化道的静脉都可以曲张!
b.腹壁静脉曲张:脐周和下腹部可见到皮下静脉曲张(在门静脉高压时使脐静脉重新开放呈曲张—在胎儿期脐周围的皮下静脉与脐静脉相通)。
c.痔核:由门静脉系的上痔静脉与腔静脉系的中、下痔静脉吻合形成痔核。
(2)脾肿大与脾亢:脾大、骨髓增生、血细胞减少。
(3)鼓肠(腹胀):门静脉瘀血→肠循环障碍→肠功能紊乱出现腹胀、腹泻。
(4)腹水:门静脉高压→门静脉系的毛细血管压力升高→毛细血管床的滤过压升高、通透性升高→门静脉内水、电解质、部分蛋白质→进入腹腔形成腹水。
腹水形成的其他因素:a.血浆胶体渗透压减低(肝功障碍→合成白蛋白减低;蛋白质摄入不足及消化功能障碍→白蛋白减少)→腹水;b.激素、电解质和水代谢紊乱:肝功障碍灭能作用减低→雌激素、抗利尿激素、醛固酮均升高→钠水滞留→腹水。c.淋巴液漏入腹腔:肝硬化→肝组中淋巴管网被纤维组织和再生结节压迫扭曲、淋巴管细支闭塞淋巴系循环障碍→淋巴液渗出入腹腔→腹水。
(5)门静脉主干、脾、肝静脉内径增宽:B超可测。
2.功损害表现:
肝功损害肝功酶谱可增高;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失调、倒置;γ球蛋白明显增加;凝血酶原减少、出血倾向。
3.其他表现:蜘蛛痔、肝掌,肝硬化影响学改变。
4.临床诊断主要根据两条,即凡有门静脉高压症及肝功损害表现者可诊断为肝硬化。有时肝硬化与肝癌同时在一个患者身上都存在,需注意,而且原发性肝癌为肝硬化恶变者不少见,所以诊断肝硬化时一定不要忽视肝癌同时存在的可能性,需全面检查予以排除,尤其是肝硬化患者,在积极治疗下进行性消瘦、全身状况恶化、肝区痛发作频繁、肝脏进行性增大、血性腹水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发热等情况时要高度警惕肝癌出现之可能。
临床不同类型的诊断代偿性肝硬化:指早期肝硬化,一般属于Child-PughA级。①有轻度乏力、食欲减少或腹胀症状,但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②血清白蛋白↓,≥35g/L,胆红素≤35?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60%,ALT及AST轻度升高,γ-GT可轻度升高;③可有门脉高压症,但无腹水、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
失代偿性肝硬化:指中、晚期肝硬化,属Child-PughB、C级。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①血清白蛋白<35g/L,A/G<1.0,胆红素>35?mol/L,ALT及AST↑,凝血酶原活动度<60%;②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及门脉高压症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明显曲张或破裂出血。
活动性肝硬化:具有肝炎表现的肝硬化。
静止性肝硬化:ALT正常,无明显黄疸的肝硬化。
肝硬化B超:肝缩小,肝表现明显凹凸不平,锯齿状或波浪状,肝边缘变钝,肝实质回声不均、增强,呈结节状,门脉和脾门静脉内径增宽,肝静脉变细,扭曲,粗细不均,腹腔内可见液性暗区。
鉴别诊断:
1.需与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脂肪肝鉴别;2.与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班替氏综合征)鉴别:脾大、脾功能亢进、反复胃肠道出血。目前认为本病非独立存在,而是由慢性门静脉阻塞(肝内或肝外)或肝硬化所引起。已主张废除此名。
3.其他原因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注意肝硬化可与溃疡病同存。
4.其他原因所致腹水。
5.精神病:肝昏迷早期可认为其他精神病。
6.各类肝硬化的临床鉴别诊断(附表)。
各类肝硬化的临床鉴别要点六、治疗(一)一般治疗1.休息(病情严重者卧床休息);2.饮食:宜三高一低(含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的易于消化的饮食,但肝功损害严重者或肝昏迷先兆时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3.适当限制钠和水。
(二)药物治疗:
1.中医药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佐以盆气、养阴或轻热解毒、运脾除湿。笔者以四君子汤为主,视病情合五苓散或五皮饮或平胃散化裁并加活血化瘀药物,治疗肝硬化数十年效果良好。
2.西药治疗:
(1)护肝治疗:护肝药物(临床有许多护肝药可选用)、B族维生素(酵母片;复合维生素B,B12)、维生素C、E。(2)促进代谢治疗:能量合剂(ATP、COA、胰岛素、钾、葡萄糖);(3)静脉内补充营养:糖、水解蛋白、血清白蛋白或全血。注意:反复出血、门脉高压者需控制输蛋白、血浆或血量,防止因输入过快、过多而致门脉压过高引起大出血!!(4)治疗腹水:每日限钠(0.5克或1.5克NaCl);限水(1000~1500ml);输血浆或全血以补充血蛋白而提高胶体渗透压减轻腹水;利尿剂(保钾、排钠同用),对于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慎用速尿等更强利尿剂,应先排除并纠正有效血容量不足、电解质紊乱、腹腔感染、心功能不全、胶体渗透压过低等,要合理使用利尿剂,否则加速患者死亡,安体舒通是首选药物,可大剂量使用;丙睾;放水,不宜作为一线治疗方法;中医中药:运脾利湿,可用胃苓汤加减;腹水浓缩回输;Tips术;肝移值。(5)激素:
肾上腺皮激素作用①对稀释综合症(稀释性低钠血症)有效;②对发热、黄疸、出血倾向、胃肠道症状等有明显作用,但对病变进展无控制作用。
(三)外科治疗:
适宜于肝外胆道梗阻性胆汁性肝硬化及脾亢,有手术指征者。
(四)并发症的治疗:
1.上消化道出血处理:除肝硬化治疗外—①.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镇静剂(非那根、安定)。
②.抗休克:补充血容量。
③.止血:a、首先选用垂体后叶素或其他降门脉压药物治疗;b、止血药物应用,止血敏、凝血质、止血环酸、6-氨基乙酸。c、三腔管气囊填塞术(必要时)。d.内镜下介入止血;e.Tips术止血;2.外科手术止血:可结扎胃底和食管下段曲张静脉;门静脉或脾肾静脉分流术。
④.抽尽胃内潴留血以防过多蛋白在肠内形成氨→肝昏迷。
2.肝昏迷的治疗:除肝硬化治疗外——(1)支持疗法:禁食蛋白质(数天),以碳水化合物及多种维生素为主,必要时放胃管喂食;静脉补充热量,限制液体量,防止电解质紊乱。
(2)减少血氨浓度:a、减少氨产生—限制蛋白;抑制肠道内细菌(新霉素;巴龙霉素0.54/日);抑制肠道内尿素酶的活性(可用乙酰氧肟酸,48mg/kg/日)→尿素水解减少→氨产生减少;b、净化肠道,导泻或食醋灌肠以清除肠内蛋白质、积血和酸化肠道→减少氨产生;减少氨吸收(排除)。c、中和血氨—左旋谷氨酰胺500~1000mg+葡萄糖静滴(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减少血氨值,故优于谷氨酸盐。精氨酸25~50克,各氨酸钾或钠亦可用(2~4支)。目前有乳果糖、雅博思等抗肝昏迷药可选用,另外丽珠肠乐抗肝昏迷作用与乳果糖作用相近,可用。d.人工肝、血液透析以降低血氨水平。
(3)中医药治疗:辨证施治;安宫牛黄针。
七预后预后较差.但是,经过合理调治也有长期存活者(本人所治疗晚期肝硬化腹水愈后健在存活达21年).
谢谢观看
提示: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档超清晰!有任何问题联系客服QQ:43570874 微信:niutuwen 备注: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