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尿病的概念
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
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和继发性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
二、糖尿病的患病率
中国:1980年:0.67%
1994年:2.51%
目前:10%
患病率从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增加了5~6倍,估计现有糖尿病病人约9.24千万,居世界第1位。
世界:WHO(1997年):1.35亿,并以每年2%左右速度增长,目前有2亿多。
二、糖尿病的患病率
患病率增加的原因
人口老化
饮食结构改变
长期伏案工作
运动少
肥胖人数增多
三、糖尿病新分型(WHO,1999)
1型糖尿病:免疫介导性、特发性
2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
其他特殊类型
四、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两大类
发病机制:不同病因导致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缺陷及(或)周围组织胰岛素利用不足,而引起糖、脂肪及蛋白质等物质代谢紊乱。
四、病因与发病机制
1型DM发病机制
6个阶段:
第1期——遗传学易感性
第2期——启动自身免疫反应
第3期——免疫学异常
第4期——进行性胰岛B细胞功能丧失
第5期——临床糖尿病期
第6期——发病多年后,胰岛B细胞功能完全破坏
四、病因与发病机制
2型DM发病机制
4个阶段:
遗传易感性
高胰岛素血症和(或)胰岛素抵抗
糖耐量降低(IGT)
临床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insulinresistance,IR
机体对一定量胰岛素的生物学反应低于预计正常水平的一种现象。
2型糖尿病发病的两个基本环节: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分泌缺陷
五、临床表现--1型糖尿病
多见于青少年,起病急、症状明显,病情较重。
血浆胰岛细胞抗体多呈阳性,血浆胰岛素水平
低下。
对胰岛素敏感,血糖波动大而不稳定,容易
出现酮症酸中毒。
迟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
五、临床表现--2型糖尿病
多见于成年,发病缓慢,症状较轻,病情较稳
定,约占糖尿病总数的90%以上。
血浆胰岛素水平可正常、较低或偏高,对胰岛素不太敏感,在非应激情况下不发生酮症酸中毒。
青少年起病的成年型糖尿病(MODY)
五、临床表现--代谢紊乱症群
1.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
2.皮肤瘙痒:尿糖刺激局部皮肤使外阴瘙痒。
3.其他症状:四肢酸痛、麻木、腰痛、性欲减退、阳痿不育、月经失调、便秘等。
六、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感染
六、并发症--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iabeticketoacidosis,DKA)
高血糖高渗状态
(hyperglycemichyperosmolarstatus,HHS)
感染
(infection)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由于各种应激作用,使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加重时,脂肪分解加速,大量脂肪酸在肝脏经β氧化产生酮体,当酮体逐渐升高,超过体内调节能力时,出现酮症酸中毒。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常见诱因
感染
胰岛素剂量不足或治疗中断
饮食不当
妊娠或分娩
创伤、手术、麻醉
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精神紧张或受严重刺激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临床表现
早期:仅有口渴、多饮、多尿、疲倦
继之: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并伴头痛、嗜睡、呼吸加深加快、呼吸有烂苹果味
后期:严重脱水,皮肤干燥无弹性、眼球内陷、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昏迷。可因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导致心律失常、心跳、呼吸骤停。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实验室检查
尿:尿糖、尿酮体强阳性,早期尿量增多,
休克、急性肾衰竭时可少尿甚至无尿。
血:
-血糖多在16.7~33.3mmol/L,有时可高达55.5mmol/L以上
-血酮体常>4.8mmol/L
-CO2结合力PaCO2
-血pH<7.35 2.高血糖高渗状态 多见于50~70岁老人,约2/3病人发病前无糖尿 病史或仅有轻症。 诱因: 感染;脑血管意外;急性胃肠炎、胰腺炎;严重肾病;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不合理限制水分;静脉内高营养;高浓度葡萄糖治疗;某些药物使用。 2.高血糖高渗状态 --临床表现 2.高血糖高渗状态 --实验室检查 血糖:一般为33.3~66.6mmol/L 血浆渗透压:330~460mmol/L 血钠:可达155mmol/L 无或有轻的酮症 3.感染 疖、痈等皮肤化脓性感染多见,可致败血症或脓毒血症。 足癣、甲癣、体癣等皮肤真菌感染也较常见,女性常合并真菌性阴道炎。 肺结核发病率高,进展快,易形成空洞。 肾盂肾炎和膀胱炎为泌尿系最常见感染,尤其多见于女性,常反复发作,多转为慢性肾盂肾炎。 六、并发症--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diabeticmacroangiopathy)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diabeticmicroangiopathy)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心绞痛 心衰 心律不齐 2.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眼睛 视网膜病变、失明、白内障、青光眼、视力下降 主要病理改变:基底膜硬化 最终出现: 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功能衰竭 六、并发症 --糖尿病神经病变(diabeticneuropathy) 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 自主神经病变 可表现为痛觉过敏、活动受限、肌无力、便秘、阳痿 六、并发症 --糖尿病足(diabeticfoot,DF) 定义:糖尿病病人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或因下肢缺血合并感染的足。 临床表现:足溃疡与坏疽。 自觉症状:冷感、酸麻、疼痛、间歇性跛行。 诱因:趾间或足部皮肤瘙痒而搔抓致皮肤溃破、水疱破裂、烫伤、碰撞伤、修脚损伤及新鞋磨破伤等。 1.尿糖定性和定量检查 -定性:空腹或餐后2小时尿糖性有助于DM诊断 -24小时尿糖定量检查:可作为判断糖尿病轻重 和观察治疗效果指标之一 2.血糖测定 -空腹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A1(GHbA1):可反映近4~12 周内血糖总的水平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或(IVGTT) 4.血浆胰岛素和C肽测定 1型减少或不能测得,2型可正常或偏低 5.其他 血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可升高。 有肾脏病变时,尿常规及肾功能可呈异常。 八、诊断要点 有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 糖尿病典型症状指多尿、多饮和无法解释的体重减轻。 症状不典型者: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OGTT中2hPG≥11.1mmol/L且另一天再次证实。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WHO,1999) 九、治疗要点 治疗原则 长期有效控制血糖,防止或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维持病人的健康水平和劳动能力。 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目标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 十、治疗及护理 十、治疗及护理--护理评估 病史 -患病及治疗经过 -心理-社会状况 身体评估 -一般状态 -营养状况 -皮肤和黏膜 -眼部 -神经和肌肉系统 十、治疗及护理--护理评估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糖 -GHbA1 -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BMI、血压 -血肌肝、尿素氮、尿蛋白 -血钾、钠、氯、钙和血气分析 十、治疗及护理--护理诊断 营养失调:低于或高于机体需要量 有感染的危险 潜在并发症:糖尿病足 潜在并发症:低血糖 潜在并发症: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 知识缺乏:缺乏糖尿病相关知识 十、治疗及护理--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的原则 饮食治疗的步骤 制定每日总热量 确定三大营养素的供给 确定一日多餐饭量分配 饮食治疗的注意事项 饮食治疗的原则 -有计划、定时、定量达到和维持 理想体重 -清淡,每日食盐量少于6克 -最好不饮酒 -饮食均衡、合理搭配 -长期坚持 1.制定每日总热量 总热量=理想体重×每公斤体重所需热卡数 -确定理想体重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 -确定肥胖度 超重或肥胖:>标准体重10%~20%
体重不足及消瘦:<标准体重10%~20%
BMI=体重(kg)/身高2(m2)
-根据不同体重和劳动强度估计每日所需总热量
成人每天每公斤体重所需热卡数
举例:
某病人体重60kg,BMI22,轻度体力劳动
总热量=60kg×30kcal/(kg·d)=1800kcal/d
2.确定三大营养素的供给
食物等量交换表(90千卡/份)
糖尿病饮食治疗的注意事项
-严格定时进餐
-控制总热量,严格限制各种甜食
-保持大便通畅,多吃纤维素高的食物和适量水果
-每周定期测量体重
十、治疗及护理--运动治疗
运动治疗的意义
运动的方式、时间和强度
运动的原则
运动的注意事项
1.运动治疗的意义
有利于减轻体重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改善血糖和脂代谢紊乱
减轻病人的压力和紧张情绪,
使人心情舒畅
方式:最好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做广播操、太极拳、球类活动等。
时间:30~40分钟
强度:活动时心率达到个体最大耗氧量的60%。
简易计算法为:心率=170-年龄。
3.运动的原则
不宜参加激烈的比赛和剧烈的运动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进行有一定耐力、持续缓慢消耗的运动
应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4.运动的注意事项
运动前
全面体检
确定运动方式和运动量
选择合适的运动鞋和袜
运动场地要平整、安全、空气新鲜
运动时
先做热身运动5~10分钟。
运动过程中注意心率变化。
若出现乏力、头晕、心慌、胸闷、出虚汗等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全面体检。
运动中要注意饮一些白开水,以补充水分和氧的消耗。
运动即将结束时,再作5~10分钟的恢复整理活动。
4.运动的注意事项
其他注意事项
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相对固定
避免空腹运动
注射胰岛素者,运动前应将胰岛素注射在腹部
最好在运动前后各测一次血糖
随身携带糖果
随身携带糖尿病卡,写明姓名、年龄、住址、电话等
运动后仔细检查双脚,发现红肿、青紫、水泡、血泡等,应及时处理
1.磺脲类(sulfonylureas,SUs)
代表药
-格列苯脲、格列奇特、格列吡嗪、格列美脲
药理作用
-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减轻肝脏胰岛素抵抗
-减轻肌肉组织胰岛素抵抗
适应证
2型糖尿病饮食、运动疗法不能控制病情者
如已用胰岛素治疗,每日用量<20~30U
对胰岛素抗药性或不敏感
用法
早餐前半小时一次口服
根据血糖测定结果,按治疗需要每数天增加剂量1次,或改为早、晚餐前两次服药
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低血糖
原因:剂量过大、饮食不配合、使用长效制剂或同时应用增强其降糖作用的药物。
多见于肝肾功能不全和老年病人
特点:不易早期察觉,持续时间长,可能在停药后仍反复发作。
--其他
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能损害、白细胞减少、皮肤瘙痒、皮疹等。
2.双胍类
代表药:二甲双胍(格华止)
药理作用
-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摄取和利用
-抑制糖异生及糖原分解
-改善糖代谢降低体重,不影响血清胰岛素水平
-对血糖在正常范围者无降糖作用,
-单独应用不引起低血糖
-与SUs合用可增强其降糖作用
2.双胍类
适应证
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病人第一线药物
用法:饭中或饭后吞服
不良反应
消化道反应(常见):口干口苦、金属味、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
乳酸性酸中毒:多发于老年人,肾功能不全者尤要注意
3.胰岛素增敏剂
代表药:罗格列酮(文迪雅)
药理作用
-增强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减轻胰素岛抵抗
适应证
-使用其他口服降糖药疗效不佳的2型糖尿病,
特别是有胰岛素抵抗的病人
用法:空腹或进餐时服用
3.胰岛素增敏剂
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头痛、乏力、腹泻
与磺脲类及胰岛素合用,可出现低血糖
部分病人体重增加
可加重水肿
可引起贫血和红细胞减少
代表药:阿卡波糖(拜糖平)
药理作用
-抑制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α葡萄糖苷酶而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
适应证
-可作为2型糖尿病的第一线药物,尤其适用
于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者。
-忌用于胃肠功能障碍者
用法:在进食第一口饭时服用
不良反应
消化道反应:结肠部位未被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经细菌发酵导致腹胀、腹痛、腹泻
低血糖:单用不引起低血糖,但与SUs或胰岛素合用,仍可发生低血糖
十、治疗及护理--胰岛素注射
适应证
-1型糖尿病。
-糖尿病伴急﹑慢性并发症﹑合并症者。
-2型糖尿病病人经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血糖不能满意控制者。
十、治疗及护理--胰岛素注射
胰岛素制剂类型
---动物胰岛素
猪、牛
---人工胰岛素
U40U100
胰岛素注射部位
不同胰岛素剂型的特点
十、治疗及护理--胰岛素注射
常见不良反应:低血糖反应
-诱因:用量较大、注射后没按时进食、活动量
增加,注射长效胰岛素者常发生于夜间。
-临床表现:强烈饥饿感、头晕、心悸、多汗、
严重者昏迷,甚至死亡。
十、治疗及护理--胰岛素注射
常见不良反应:低血糖反应
-处理:
一旦发生立即服糖水或含糖高的食物,神志不清者静注50%葡萄糖液20~30ml,清醒后可再进些食物,防止再昏迷。
观察血糖,随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十、治疗及护理--胰岛素注射
其他不良反应
-胰岛素过敏
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红肿、瘙痒、硬结或皮疹;
全身反应少见,可出现恶心、呕吐、面部浮肿、
呼吸困难等。
处理:每次更换注射部位;将胰岛素注射于皮下脂
肪组织的深部;注射后局部热敷;全身反应者更
换制剂;重者脱敏疗法。
-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
十、治疗及护理
--并发症的治疗和护理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高血糖高渗状态
皮肤感染和糖尿病足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治疗
输液:抢救DKA最首要、最关键的措施
胰岛素治疗
-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0.1U/(kg·h)。血糖降至13.9mmol/L时改为每3~4gGS加1U胰岛素;尿酮消失后,根据病人情况调节胰岛素量。
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防治诱因和处理并发症:包括休克、严重感染、心衰、心律失常、脑水肿等。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护理
病情监测
早期发现
观察和记录神志、生命体征、出入量
监测并记录血糖、尿糖、血酮、尿酮及血气分析和电解质
急救护理
2.高血糖高渗状态
治疗:与DKA相近,不同之处在于,小剂量
胰岛素用后在血糖降至16.7mmol/L时
调整胰岛素剂量。
护理:(同前)
3.皮肤感染和糖尿病足
皮肤及足部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每天检查足部
-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
-选择合适的鞋袜,避免足部受伤
-保持足部清洁,避免感染
-预防外伤
十一、健康指导
疾病预防指导
疾病知识指导
病情监测指导
经常观察记录血糖水平
每3~6个月复查GHbA1c
每年1~2次全面复查,了解血脂、心、肾、神经功能和眼底情况
用药与自我护理指导
十二、预后
为终身疾病
并发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可致残、致死
DKA:
早期和积极抢救,死亡率<5%
老年和已有严重慢性并发症者死亡率较高
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
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和继发性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
二、糖尿病的患病率
中国:1980年:0.67%
1994年:2.51%
目前:10%
患病率从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增加了5~6倍,估计现有糖尿病病人约9.24千万,居世界第1位。
世界:WHO(1997年):1.35亿,并以每年2%左右速度增长,目前有2亿多。
二、糖尿病的患病率
患病率增加的原因
人口老化
饮食结构改变
长期伏案工作
运动少
肥胖人数增多
三、糖尿病新分型(WHO,1999)
1型糖尿病:免疫介导性、特发性
2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
其他特殊类型
四、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两大类
发病机制:不同病因导致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缺陷及(或)周围组织胰岛素利用不足,而引起糖、脂肪及蛋白质等物质代谢紊乱。
四、病因与发病机制
1型DM发病机制
6个阶段:
第1期——遗传学易感性
第2期——启动自身免疫反应
第3期——免疫学异常
第4期——进行性胰岛B细胞功能丧失
第5期——临床糖尿病期
第6期——发病多年后,胰岛B细胞功能完全破坏
四、病因与发病机制
2型DM发病机制
4个阶段:
遗传易感性
高胰岛素血症和(或)胰岛素抵抗
糖耐量降低(IGT)
临床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insulinresistance,IR
机体对一定量胰岛素的生物学反应低于预计正常水平的一种现象。
2型糖尿病发病的两个基本环节: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分泌缺陷
五、临床表现--1型糖尿病
多见于青少年,起病急、症状明显,病情较重。
血浆胰岛细胞抗体多呈阳性,血浆胰岛素水平
低下。
对胰岛素敏感,血糖波动大而不稳定,容易
出现酮症酸中毒。
迟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
五、临床表现--2型糖尿病
多见于成年,发病缓慢,症状较轻,病情较稳
定,约占糖尿病总数的90%以上。
血浆胰岛素水平可正常、较低或偏高,对胰岛素不太敏感,在非应激情况下不发生酮症酸中毒。
青少年起病的成年型糖尿病(MODY)
五、临床表现--代谢紊乱症群
1.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
2.皮肤瘙痒:尿糖刺激局部皮肤使外阴瘙痒。
3.其他症状:四肢酸痛、麻木、腰痛、性欲减退、阳痿不育、月经失调、便秘等。
六、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感染
六、并发症--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iabeticketoacidosis,DKA)
高血糖高渗状态
(hyperglycemichyperosmolarstatus,HHS)
感染
(infection)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由于各种应激作用,使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加重时,脂肪分解加速,大量脂肪酸在肝脏经β氧化产生酮体,当酮体逐渐升高,超过体内调节能力时,出现酮症酸中毒。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常见诱因
感染
胰岛素剂量不足或治疗中断
饮食不当
妊娠或分娩
创伤、手术、麻醉
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精神紧张或受严重刺激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临床表现
早期:仅有口渴、多饮、多尿、疲倦
继之: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并伴头痛、嗜睡、呼吸加深加快、呼吸有烂苹果味
后期:严重脱水,皮肤干燥无弹性、眼球内陷、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昏迷。可因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导致心律失常、心跳、呼吸骤停。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实验室检查
尿:尿糖、尿酮体强阳性,早期尿量增多,
休克、急性肾衰竭时可少尿甚至无尿。
血:
-血糖多在16.7~33.3mmol/L,有时可高达55.5mmol/L以上
-血酮体常>4.8mmol/L
-CO2结合力PaCO2
-血pH<7.35 2.高血糖高渗状态 多见于50~70岁老人,约2/3病人发病前无糖尿 病史或仅有轻症。 诱因: 感染;脑血管意外;急性胃肠炎、胰腺炎;严重肾病;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不合理限制水分;静脉内高营养;高浓度葡萄糖治疗;某些药物使用。 2.高血糖高渗状态 --临床表现 2.高血糖高渗状态 --实验室检查 血糖:一般为33.3~66.6mmol/L 血浆渗透压:330~460mmol/L 血钠:可达155mmol/L 无或有轻的酮症 3.感染 疖、痈等皮肤化脓性感染多见,可致败血症或脓毒血症。 足癣、甲癣、体癣等皮肤真菌感染也较常见,女性常合并真菌性阴道炎。 肺结核发病率高,进展快,易形成空洞。 肾盂肾炎和膀胱炎为泌尿系最常见感染,尤其多见于女性,常反复发作,多转为慢性肾盂肾炎。 六、并发症--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diabeticmacroangiopathy)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diabeticmicroangiopathy)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心绞痛 心衰 心律不齐 2.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眼睛 视网膜病变、失明、白内障、青光眼、视力下降 主要病理改变:基底膜硬化 最终出现: 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功能衰竭 六、并发症 --糖尿病神经病变(diabeticneuropathy) 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 自主神经病变 可表现为痛觉过敏、活动受限、肌无力、便秘、阳痿 六、并发症 --糖尿病足(diabeticfoot,DF) 定义:糖尿病病人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或因下肢缺血合并感染的足。 临床表现:足溃疡与坏疽。 自觉症状:冷感、酸麻、疼痛、间歇性跛行。 诱因:趾间或足部皮肤瘙痒而搔抓致皮肤溃破、水疱破裂、烫伤、碰撞伤、修脚损伤及新鞋磨破伤等。 1.尿糖定性和定量检查 -定性:空腹或餐后2小时尿糖性有助于DM诊断 -24小时尿糖定量检查:可作为判断糖尿病轻重 和观察治疗效果指标之一 2.血糖测定 -空腹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A1(GHbA1):可反映近4~12 周内血糖总的水平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或(IVGTT) 4.血浆胰岛素和C肽测定 1型减少或不能测得,2型可正常或偏低 5.其他 血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可升高。 有肾脏病变时,尿常规及肾功能可呈异常。 八、诊断要点 有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 糖尿病典型症状指多尿、多饮和无法解释的体重减轻。 症状不典型者: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OGTT中2hPG≥11.1mmol/L且另一天再次证实。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WHO,1999) 九、治疗要点 治疗原则 长期有效控制血糖,防止或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维持病人的健康水平和劳动能力。 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目标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 十、治疗及护理 十、治疗及护理--护理评估 病史 -患病及治疗经过 -心理-社会状况 身体评估 -一般状态 -营养状况 -皮肤和黏膜 -眼部 -神经和肌肉系统 十、治疗及护理--护理评估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糖 -GHbA1 -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BMI、血压 -血肌肝、尿素氮、尿蛋白 -血钾、钠、氯、钙和血气分析 十、治疗及护理--护理诊断 营养失调:低于或高于机体需要量 有感染的危险 潜在并发症:糖尿病足 潜在并发症:低血糖 潜在并发症: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 知识缺乏:缺乏糖尿病相关知识 十、治疗及护理--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的原则 饮食治疗的步骤 制定每日总热量 确定三大营养素的供给 确定一日多餐饭量分配 饮食治疗的注意事项 饮食治疗的原则 -有计划、定时、定量达到和维持 理想体重 -清淡,每日食盐量少于6克 -最好不饮酒 -饮食均衡、合理搭配 -长期坚持 1.制定每日总热量 总热量=理想体重×每公斤体重所需热卡数 -确定理想体重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 -确定肥胖度 超重或肥胖:>标准体重10%~20%
体重不足及消瘦:<标准体重10%~20%
BMI=体重(kg)/身高2(m2)
-根据不同体重和劳动强度估计每日所需总热量
成人每天每公斤体重所需热卡数
举例:
某病人体重60kg,BMI22,轻度体力劳动
总热量=60kg×30kcal/(kg·d)=1800kcal/d
2.确定三大营养素的供给
食物等量交换表(90千卡/份)
糖尿病饮食治疗的注意事项
-严格定时进餐
-控制总热量,严格限制各种甜食
-保持大便通畅,多吃纤维素高的食物和适量水果
-每周定期测量体重
十、治疗及护理--运动治疗
运动治疗的意义
运动的方式、时间和强度
运动的原则
运动的注意事项
1.运动治疗的意义
有利于减轻体重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改善血糖和脂代谢紊乱
减轻病人的压力和紧张情绪,
使人心情舒畅
方式:最好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做广播操、太极拳、球类活动等。
时间:30~40分钟
强度:活动时心率达到个体最大耗氧量的60%。
简易计算法为:心率=170-年龄。
3.运动的原则
不宜参加激烈的比赛和剧烈的运动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进行有一定耐力、持续缓慢消耗的运动
应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4.运动的注意事项
运动前
全面体检
确定运动方式和运动量
选择合适的运动鞋和袜
运动场地要平整、安全、空气新鲜
运动时
先做热身运动5~10分钟。
运动过程中注意心率变化。
若出现乏力、头晕、心慌、胸闷、出虚汗等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全面体检。
运动中要注意饮一些白开水,以补充水分和氧的消耗。
运动即将结束时,再作5~10分钟的恢复整理活动。
4.运动的注意事项
其他注意事项
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相对固定
避免空腹运动
注射胰岛素者,运动前应将胰岛素注射在腹部
最好在运动前后各测一次血糖
随身携带糖果
随身携带糖尿病卡,写明姓名、年龄、住址、电话等
运动后仔细检查双脚,发现红肿、青紫、水泡、血泡等,应及时处理
1.磺脲类(sulfonylureas,SUs)
代表药
-格列苯脲、格列奇特、格列吡嗪、格列美脲
药理作用
-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减轻肝脏胰岛素抵抗
-减轻肌肉组织胰岛素抵抗
适应证
2型糖尿病饮食、运动疗法不能控制病情者
如已用胰岛素治疗,每日用量<20~30U
对胰岛素抗药性或不敏感
用法
早餐前半小时一次口服
根据血糖测定结果,按治疗需要每数天增加剂量1次,或改为早、晚餐前两次服药
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低血糖
原因:剂量过大、饮食不配合、使用长效制剂或同时应用增强其降糖作用的药物。
多见于肝肾功能不全和老年病人
特点:不易早期察觉,持续时间长,可能在停药后仍反复发作。
--其他
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能损害、白细胞减少、皮肤瘙痒、皮疹等。
2.双胍类
代表药:二甲双胍(格华止)
药理作用
-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摄取和利用
-抑制糖异生及糖原分解
-改善糖代谢降低体重,不影响血清胰岛素水平
-对血糖在正常范围者无降糖作用,
-单独应用不引起低血糖
-与SUs合用可增强其降糖作用
2.双胍类
适应证
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病人第一线药物
用法:饭中或饭后吞服
不良反应
消化道反应(常见):口干口苦、金属味、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
乳酸性酸中毒:多发于老年人,肾功能不全者尤要注意
3.胰岛素增敏剂
代表药:罗格列酮(文迪雅)
药理作用
-增强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减轻胰素岛抵抗
适应证
-使用其他口服降糖药疗效不佳的2型糖尿病,
特别是有胰岛素抵抗的病人
用法:空腹或进餐时服用
3.胰岛素增敏剂
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头痛、乏力、腹泻
与磺脲类及胰岛素合用,可出现低血糖
部分病人体重增加
可加重水肿
可引起贫血和红细胞减少
代表药:阿卡波糖(拜糖平)
药理作用
-抑制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α葡萄糖苷酶而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
适应证
-可作为2型糖尿病的第一线药物,尤其适用
于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者。
-忌用于胃肠功能障碍者
用法:在进食第一口饭时服用
不良反应
消化道反应:结肠部位未被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经细菌发酵导致腹胀、腹痛、腹泻
低血糖:单用不引起低血糖,但与SUs或胰岛素合用,仍可发生低血糖
十、治疗及护理--胰岛素注射
适应证
-1型糖尿病。
-糖尿病伴急﹑慢性并发症﹑合并症者。
-2型糖尿病病人经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血糖不能满意控制者。
十、治疗及护理--胰岛素注射
胰岛素制剂类型
---动物胰岛素
猪、牛
---人工胰岛素
U40U100
胰岛素注射部位
不同胰岛素剂型的特点
十、治疗及护理--胰岛素注射
常见不良反应:低血糖反应
-诱因:用量较大、注射后没按时进食、活动量
增加,注射长效胰岛素者常发生于夜间。
-临床表现:强烈饥饿感、头晕、心悸、多汗、
严重者昏迷,甚至死亡。
十、治疗及护理--胰岛素注射
常见不良反应:低血糖反应
-处理:
一旦发生立即服糖水或含糖高的食物,神志不清者静注50%葡萄糖液20~30ml,清醒后可再进些食物,防止再昏迷。
观察血糖,随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十、治疗及护理--胰岛素注射
其他不良反应
-胰岛素过敏
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红肿、瘙痒、硬结或皮疹;
全身反应少见,可出现恶心、呕吐、面部浮肿、
呼吸困难等。
处理:每次更换注射部位;将胰岛素注射于皮下脂
肪组织的深部;注射后局部热敷;全身反应者更
换制剂;重者脱敏疗法。
-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
十、治疗及护理
--并发症的治疗和护理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高血糖高渗状态
皮肤感染和糖尿病足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治疗
输液:抢救DKA最首要、最关键的措施
胰岛素治疗
-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0.1U/(kg·h)。血糖降至13.9mmol/L时改为每3~4gGS加1U胰岛素;尿酮消失后,根据病人情况调节胰岛素量。
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防治诱因和处理并发症:包括休克、严重感染、心衰、心律失常、脑水肿等。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护理
病情监测
早期发现
观察和记录神志、生命体征、出入量
监测并记录血糖、尿糖、血酮、尿酮及血气分析和电解质
急救护理
2.高血糖高渗状态
治疗:与DKA相近,不同之处在于,小剂量
胰岛素用后在血糖降至16.7mmol/L时
调整胰岛素剂量。
护理:(同前)
3.皮肤感染和糖尿病足
皮肤及足部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每天检查足部
-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
-选择合适的鞋袜,避免足部受伤
-保持足部清洁,避免感染
-预防外伤
十一、健康指导
疾病预防指导
疾病知识指导
病情监测指导
经常观察记录血糖水平
每3~6个月复查GHbA1c
每年1~2次全面复查,了解血脂、心、肾、神经功能和眼底情况
用药与自我护理指导
十二、预后
为终身疾病
并发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可致残、致死
DKA:
早期和积极抢救,死亡率<5%
老年和已有严重慢性并发症者死亡率较高
提示: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档超清晰!有任何问题联系客服QQ:43570874 微信:niutuwen 备注: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