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掌握本症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⒉熟悉和了解本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尿崩症指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vasopressinAVP,又称antidiuretichormone,ADH)严重缺乏或部分缺乏,或肾脏对AVP不敏感,致肾小管吸收水障碍,引起多尿、烦渴、多饮、低比重尿、低渗尿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ADH的分泌与作用:
合成部位:下丘脑视上核(AVP)、室旁核(OXT)属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神经元轴突末梢止于垂体后叶。下丘脑(视上)垂体神经束,传导神经冲动。
ADH的作用与机制:AVP属蛋白质激素,通过cAMP系统起作用。
ADH释放的控制调节1)渗透压调节:
下丘脑视上核细胞及附近有渗透压感受器血浆渗透压正常:280~310mOsm/(kg·H2O),血渗压在280~284mOsm/kg·H2O时,AVP分泌2)血容量及血压调节:
左、右心房及腔V、肺V有血容量感受器颈A和主A处有压力感受器3)神经调节:
组织胺、激肽酶、乙酰胆碱刺激AVP释放从卧位变为立位,AVP水平上升2倍4)口渴5)糖皮质激素:提高AVP释放的渗透阈值病因与发病机制一 继发性尿崩症任何病变破坏下丘脑正中隆起(漏斗部)以上部位,常引起永久性尿崩症;病变在下丘脑正中隆起以下者为暂时性尿崩症。
下丘脑-神经垂体肿瘤约50%(颅咽管瘤、松果体瘤)转移瘤(肺癌、乳腺癌)其他:脑炎、脑膜炎、肉芽肿性疾病、淋巴细胞性垂体炎创伤性尿崩症约10%二特发性尿崩症约占30%;找不到任何原因。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细胞明显减少。该病患者血中存在有下丘脑室旁核神经核团抗体。
三遗传性尿崩症少数病例有家族史,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由AVP-NPII基因突变引起,NPII(神经垂体素)蛋白质二级结构破坏。
按照发病机制分类:1中枢性尿崩症 由于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神经细胞破坏导致AVP严重缺乏或部分缺乏2肾性尿崩症 家族性、间质性肾炎、电解质紊乱等引起肾脏对AVP不敏感,致肾小管吸收水障碍3妊娠期尿崩症 具中枢性和肾性尿崩症特点 常见妊娠后三个月发生,分娩后自然缓解。循环AVP酶增高,AVP降解增加有关正常人血、尿渗透压及尿量的变化血渗压:280~310mOsm/kg·H2O(平均300)24h尿渗压:40~400mOsm/kg·H2O禁饮后达600~1000mOsm/kg·H2O(平均800)24h尿量1000~2000ml昼尿:夜尿=3~4:112h夜尿≤750mlSG:1.020以上或SG最高-最低≥0.009血浆AVP:2.3~7.4pmol/L禁水后明显上升中枢性尿崩症1)可见于任何年龄,青少年多,男>女(2:1)多尿、烦渴、多饮,急起,起病日期明确尿量>4L/d(可达18L/d),偶有40L/d者饮水和排水大致相等,体力下降智力接近正常2)伴随病症状(原发病症状)肿瘤压迫症状外伤后症状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状禁水方法禁水时间8~12h不等,视每日尿量多少而定试验前测体重,BP,尿比重或尿渗压禁水后每2h排尿一次,测尿比重或尿渗压禁水后每1h测体重,BP有条件时,试验前及结束时可测血渗压1)体重减少>3%~5%2)BP下降>20mmHg以上3)体位性低血压4)连续二次尿渗压上升<30mOsm/kg.H2O5)连续2次尿量和尿比重变化不大尿崩症患者禁水后尿量不减少,尿比重<1.010血渗压升高尿渗压变化不大;尿渗压<血渗压方法:在禁水试验的基础上,出现“结束禁水试验的提示”后,测定血渗压;皮下注射水剂加压素5U,1h和2h后分别测尿渗压和血渗压以作为对照。 结果:正常人尿渗压变化不大精神性多饮者与正常相似尿崩症尿渗压上升>9%以上1)尿量>4~10L/d2)SG:1.005~1.0033)尿渗透压<血渗透压(尿渗压:<50~200mOsm/kg·H2O)4)补水不充分时血钠升高(血钠>150mmol/L)5)血浆AVP下降6)禁水试验尿渗压尿比重不能增加7)ADH(抗利尿激素)可明显改善症状1)精神烦渴:AVP正常,禁水及禁水加压试验后上述检查正常2)肾性尿崩症:家族性X连锁遗传性疾病;出生后出现症状,男孩多见,伴有生长发育迟缓;AVP正常,禁水加压后尿量不减少,尿比重不升高3)慢性肾脏疾病:有肾小管疾病表现,高钙血症、低钾血症等,多尿程度轻病因:脑部创伤、手术损伤垂体和下丘脑。
1)暂时性尿崩症:术后第一天发生,数天内恢复2)持续性尿崩症:持续数周者可形成永久性尿崩症。
3)三相性尿崩症(垂体损伤):
①急性期:尿量增加,尿渗压下降,持续4~5天。原因为神经原性休克(AVP不释放)②中间期:尿量减少,尿渗压上升,约5~7天。此时AVP溢出损伤N元③持续期(永久性尿崩症):N元损伤一、激素替代治疗:
1)水剂加压素:5~10U,作用时间3~6h;手术时使用2)长效尿崩停:鞣酸加压素注射液5U/ml0.1~0.2ml开始,使用量以尿量<2500ml为宜3)DDAVP(1-脱氨-8右旋精氨酸加压素)人工合成AVP类似物,鼻喷吸入或皮下或肌肉或静脉或口服(商品名弥凝)给药二、非激素类抗利尿剂:1)氯磺丙脲:0.2~0.5gqd,刺激垂体释放AVP加强AVP对肾小管的作用2)DHCT:机制不明,通过排钠,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增加近曲小管水分吸收,进入远曲小管原尿减少3)安妥明:能刺激AVP的释放4)酰氨脒嗪(卡马西平)0.2tid,能刺激AVP的释放三、继发性尿崩症病因治疗1.尿崩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2.尿崩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⒉熟悉和了解本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尿崩症指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vasopressinAVP,又称antidiuretichormone,ADH)严重缺乏或部分缺乏,或肾脏对AVP不敏感,致肾小管吸收水障碍,引起多尿、烦渴、多饮、低比重尿、低渗尿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ADH的分泌与作用:
合成部位:下丘脑视上核(AVP)、室旁核(OXT)属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神经元轴突末梢止于垂体后叶。下丘脑(视上)垂体神经束,传导神经冲动。
ADH的作用与机制:AVP属蛋白质激素,通过cAMP系统起作用。
ADH释放的控制调节1)渗透压调节:
下丘脑视上核细胞及附近有渗透压感受器血浆渗透压正常:280~310mOsm/(kg·H2O),血渗压在280~284mOsm/kg·H2O时,AVP分泌2)血容量及血压调节:
左、右心房及腔V、肺V有血容量感受器颈A和主A处有压力感受器3)神经调节:
组织胺、激肽酶、乙酰胆碱刺激AVP释放从卧位变为立位,AVP水平上升2倍4)口渴5)糖皮质激素:提高AVP释放的渗透阈值病因与发病机制一 继发性尿崩症任何病变破坏下丘脑正中隆起(漏斗部)以上部位,常引起永久性尿崩症;病变在下丘脑正中隆起以下者为暂时性尿崩症。
下丘脑-神经垂体肿瘤约50%(颅咽管瘤、松果体瘤)转移瘤(肺癌、乳腺癌)其他:脑炎、脑膜炎、肉芽肿性疾病、淋巴细胞性垂体炎创伤性尿崩症约10%二特发性尿崩症约占30%;找不到任何原因。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细胞明显减少。该病患者血中存在有下丘脑室旁核神经核团抗体。
三遗传性尿崩症少数病例有家族史,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由AVP-NPII基因突变引起,NPII(神经垂体素)蛋白质二级结构破坏。
按照发病机制分类:1中枢性尿崩症 由于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神经细胞破坏导致AVP严重缺乏或部分缺乏2肾性尿崩症 家族性、间质性肾炎、电解质紊乱等引起肾脏对AVP不敏感,致肾小管吸收水障碍3妊娠期尿崩症 具中枢性和肾性尿崩症特点 常见妊娠后三个月发生,分娩后自然缓解。循环AVP酶增高,AVP降解增加有关正常人血、尿渗透压及尿量的变化血渗压:280~310mOsm/kg·H2O(平均300)24h尿渗压:40~400mOsm/kg·H2O禁饮后达600~1000mOsm/kg·H2O(平均800)24h尿量1000~2000ml昼尿:夜尿=3~4:112h夜尿≤750mlSG:1.020以上或SG最高-最低≥0.009血浆AVP:2.3~7.4pmol/L禁水后明显上升中枢性尿崩症1)可见于任何年龄,青少年多,男>女(2:1)多尿、烦渴、多饮,急起,起病日期明确尿量>4L/d(可达18L/d),偶有40L/d者饮水和排水大致相等,体力下降智力接近正常2)伴随病症状(原发病症状)肿瘤压迫症状外伤后症状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状禁水方法禁水时间8~12h不等,视每日尿量多少而定试验前测体重,BP,尿比重或尿渗压禁水后每2h排尿一次,测尿比重或尿渗压禁水后每1h测体重,BP有条件时,试验前及结束时可测血渗压1)体重减少>3%~5%2)BP下降>20mmHg以上3)体位性低血压4)连续二次尿渗压上升<30mOsm/kg.H2O5)连续2次尿量和尿比重变化不大尿崩症患者禁水后尿量不减少,尿比重<1.010血渗压升高尿渗压变化不大;尿渗压<血渗压方法:在禁水试验的基础上,出现“结束禁水试验的提示”后,测定血渗压;皮下注射水剂加压素5U,1h和2h后分别测尿渗压和血渗压以作为对照。 结果:正常人尿渗压变化不大精神性多饮者与正常相似尿崩症尿渗压上升>9%以上1)尿量>4~10L/d2)SG:1.005~1.0033)尿渗透压<血渗透压(尿渗压:<50~200mOsm/kg·H2O)4)补水不充分时血钠升高(血钠>150mmol/L)5)血浆AVP下降6)禁水试验尿渗压尿比重不能增加7)ADH(抗利尿激素)可明显改善症状1)精神烦渴:AVP正常,禁水及禁水加压试验后上述检查正常2)肾性尿崩症:家族性X连锁遗传性疾病;出生后出现症状,男孩多见,伴有生长发育迟缓;AVP正常,禁水加压后尿量不减少,尿比重不升高3)慢性肾脏疾病:有肾小管疾病表现,高钙血症、低钾血症等,多尿程度轻病因:脑部创伤、手术损伤垂体和下丘脑。
1)暂时性尿崩症:术后第一天发生,数天内恢复2)持续性尿崩症:持续数周者可形成永久性尿崩症。
3)三相性尿崩症(垂体损伤):
①急性期:尿量增加,尿渗压下降,持续4~5天。原因为神经原性休克(AVP不释放)②中间期:尿量减少,尿渗压上升,约5~7天。此时AVP溢出损伤N元③持续期(永久性尿崩症):N元损伤一、激素替代治疗:
1)水剂加压素:5~10U,作用时间3~6h;手术时使用2)长效尿崩停:鞣酸加压素注射液5U/ml0.1~0.2ml开始,使用量以尿量<2500ml为宜3)DDAVP(1-脱氨-8右旋精氨酸加压素)人工合成AVP类似物,鼻喷吸入或皮下或肌肉或静脉或口服(商品名弥凝)给药二、非激素类抗利尿剂:1)氯磺丙脲:0.2~0.5gqd,刺激垂体释放AVP加强AVP对肾小管的作用2)DHCT:机制不明,通过排钠,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增加近曲小管水分吸收,进入远曲小管原尿减少3)安妥明:能刺激AVP的释放4)酰氨脒嗪(卡马西平)0.2tid,能刺激AVP的释放三、继发性尿崩症病因治疗1.尿崩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2.尿崩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提示: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档超清晰!有任何问题联系客服QQ:43570874 微信:niutuwen 备注: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