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结核病
概述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全身各个器官都可累及,以肺结核病最为多见。小儿结核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成人患者,小儿时期初染结核病易形成血行播散和结核性脑膜炎。也是成年期续发结核病的主要来源,因此要控制和消灭结核病,须十分重视防治。
传染途径
(1)呼吸道传染:是主要的传染途径,吸入带菌的飞沫或尘埃后可引起感染,产生肺部原发病灶。
(2)消化道传染:多因饮用未消毒的污染牛型结核杆菌的牛奶或污染人型结核杆菌的其他食物而得病,多产生咽部或肠道原发病灶。
(3)其他传染:经皮肤传染极少见,先天性结核病传染途径为经胎盘或吸入羊水感染,多于出生后不久发生粟粒性结核病,母亲产前多患有全身性结核,主要为粟粒性结核病,或生殖器结核。
临床症状
表现为低热和结核中毒症状,呼吸系统症状多不明显,如咳嗽,多痰,咯血或呼吸困难等,多为病情已经严重的表现。只有在病灶范围广泛弥漫或有空洞时,才有相应的体征,浅表淋巴结轻度或中等度肿大,肝脾可轻度肿大,此外应注意有无高度过敏表现,如结节性红斑,泡疹性结膜炎和瘰疬性面容等。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能指出结核病的范围,性质,类型和病灶活动或进展情况,重复检查可以有助于结核与非结核疾患的鉴别,也作为治疗过程中疗效的判断指标。侧位或斜位摄片及断层摄片可以确定病灶或淋巴结的正确位置和范围,证实空洞的有无和支气管有无受压,狭窄等
2结核杆菌素试验感染后4~8周,作结核杆菌素试验(提纯蛋白物质PPD),局部可发生反应,表示受试者已受结核菌感染,变态反应第Ⅳ型或称迟发型变态反应,注射后48~72小时看结果,阳性标准如下:红晕及硬肿5~9mm(+),10~19mm(++),>20mm(+++),除红晕及硬肿外,还有疱疹或坏死,或发热等全身症状(++++)
3寻找结核菌胃液,痰或其他分泌物结核杆菌检查有时对诊断有决定性意义,在治疗上有指导作用。清晨空腹胃洗出液中可直接涂片染色或进行结核杆菌培养,胃液结核杆菌检出率以浸润型肺结核和干酪性肺炎为最高,可达30%~50%;其次为粟粒型肺结核;至于一般原发综合征和支气管淋巴结结核,涂片阳性率为7%~8%,培养阳性率可达15%。
近年来国内外已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提高结核病的诊断率:PCR多聚酶链反应采用体外基因扩增查出脑脊液等标本中极微量的结核杆菌基因组特异片段,以快速诊断结核病,国内报道在结核性脑膜炎病人其阳性率可达91%。
4血液检查急性期时,白细胞可增高到(10~20)×109/L(10000~20000/mm3),伴有中性多形核粒细胞增高,淋巴细胞减少和单核细胞增多(单核与淋巴细胞的比值增高),中性白细胞核左移和出现中毒性颗粒,好转时白细胞数目恢复正常,淋巴细胞增加,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多加速,综合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可协助判断结核病活动性。
5周围淋巴结穿刺液涂片检查淋巴结穿刺液涂片检查,可发现特异性结核改变,如结核结节和干酪性坏死,有助于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治疗
1全身疗法在全身疗法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小儿身体抗病的能力,使特效的抗结核药物更好地发挥抗菌作用,首先应注意合理的营养和休息,选用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其中以维生素A及C尤为重要,患儿应居住在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的室内,严重的结核病型有发热等中毒症状及高度衰弱者应卧床休息,病情较轻者,可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的室内,室外活动。
2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自从1944年发现链霉素及异烟肼于1950年合成和广泛使用以后,化疗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使结核病人的疗效大大提高,到目前为止,较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12种,其中属抗生素者6种即链霉素,卡那霉素,卷须霉素,紫霉素,环丝氨酸及利福平,前4种为注射用;属化学制剂6种即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钠,1314-TH和1321-TH,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及氨硫脲。
化学疗法治疗原则:
1)早期治疗:可将生长繁殖活跃的结核杆菌一举消灭,且病变组织易于修复,不留任何后遗症。
2)足够剂量:可发挥最大限度的杀菌或抑菌作用,又使患儿能够耐受。
3)规律用药:不让已被抑制的结核杆菌再度活跃繁殖,且可防止耐药菌的产生。
4)足够疗程:坚持足够长的疗程才可消灭顽固菌,防止恶化及复发。
5)联合用药:目的在于防止结核杆菌产生耐药性,必须选用有协同作用的药物。
6)分段治疗:不论传统疗程(一般12~24月)或短程疗法(6~9月)均可分为强化阶段和巩固阶段。
病人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将抗结核药物按优劣顺序分为甲,乙,丙3类:
甲类药物:有异烟肼及利福平。
乙类药物:有链霉素,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卡那霉毒,乙硫异烟胺,环丝氨酸,紫霉素和卷须霉素。
丙类药物:有对氨基水杨酸钠和氨硫脲。
由临床经验证明,小儿结核病化学疗法的效果良好,
护理
1饮食:结核是一种消耗性疾病,尽量提供患儿喜爱的食物,以增加食欲,加强营养,予高能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如牛奶、鸡蛋、瘦肉、鱼、豆腐、新鲜蔬果等)
2有发热时,要给予退热治疗。
3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充足的睡眠,适当的室内、外活动。避免受凉,出汗时及时更换衣物
4每日按时、按量服用抗结核药物,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抗结核治疗要规范,在医生指导下治疗用药要足量、足疗程,不能过早停药。
5预防感染传播:行呼吸道隔离,对患儿呼吸道分泌物、痰杯、餐具等进行消毒处理。避免与其他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等接触,以免加重病情。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结核菌涂片阳性病人是小儿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早期发现并合理治疗结核菌涂片阳性病人,是预防小儿结核病传播的根本措施,尤应对托幼机构及小学的教职员工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隔离传染源,能有效地减少小儿感染结核的机会。
?(二)卡介苗接种是预防小儿结核病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计划免疫要求在全国城乡普及新生儿卡介苗接种。接种卡介苗的禁忌证是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者;注射部位有湿疹或全身性皮肤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或严重免疫缺陷病患儿。
(三)化学药物预防对有下列指征的小儿,可用异烟肼预防性服药,每日10mg/kg,每天不大于300mg,疗程6-9个月。可达到预防儿童活动性肺结核;预防肺外结核病发生;预防青春期结核病复燃等目的。
1.密切接触家庭内开放性肺结核者。
?2.3岁以下婴幼儿未接种卡介苗而结素试验阳性者。
?3.结素试验新近由阴性转为阳性。
4.结素试验阳性伴结核中毒症状者。
?5.结素试验阳性,新患麻疹或百日咳小儿。
?6.结素试验阳性而需较长时间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者
概述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全身各个器官都可累及,以肺结核病最为多见。小儿结核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成人患者,小儿时期初染结核病易形成血行播散和结核性脑膜炎。也是成年期续发结核病的主要来源,因此要控制和消灭结核病,须十分重视防治。
传染途径
(1)呼吸道传染:是主要的传染途径,吸入带菌的飞沫或尘埃后可引起感染,产生肺部原发病灶。
(2)消化道传染:多因饮用未消毒的污染牛型结核杆菌的牛奶或污染人型结核杆菌的其他食物而得病,多产生咽部或肠道原发病灶。
(3)其他传染:经皮肤传染极少见,先天性结核病传染途径为经胎盘或吸入羊水感染,多于出生后不久发生粟粒性结核病,母亲产前多患有全身性结核,主要为粟粒性结核病,或生殖器结核。
临床症状
表现为低热和结核中毒症状,呼吸系统症状多不明显,如咳嗽,多痰,咯血或呼吸困难等,多为病情已经严重的表现。只有在病灶范围广泛弥漫或有空洞时,才有相应的体征,浅表淋巴结轻度或中等度肿大,肝脾可轻度肿大,此外应注意有无高度过敏表现,如结节性红斑,泡疹性结膜炎和瘰疬性面容等。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能指出结核病的范围,性质,类型和病灶活动或进展情况,重复检查可以有助于结核与非结核疾患的鉴别,也作为治疗过程中疗效的判断指标。侧位或斜位摄片及断层摄片可以确定病灶或淋巴结的正确位置和范围,证实空洞的有无和支气管有无受压,狭窄等
2结核杆菌素试验感染后4~8周,作结核杆菌素试验(提纯蛋白物质PPD),局部可发生反应,表示受试者已受结核菌感染,变态反应第Ⅳ型或称迟发型变态反应,注射后48~72小时看结果,阳性标准如下:红晕及硬肿5~9mm(+),10~19mm(++),>20mm(+++),除红晕及硬肿外,还有疱疹或坏死,或发热等全身症状(++++)
3寻找结核菌胃液,痰或其他分泌物结核杆菌检查有时对诊断有决定性意义,在治疗上有指导作用。清晨空腹胃洗出液中可直接涂片染色或进行结核杆菌培养,胃液结核杆菌检出率以浸润型肺结核和干酪性肺炎为最高,可达30%~50%;其次为粟粒型肺结核;至于一般原发综合征和支气管淋巴结结核,涂片阳性率为7%~8%,培养阳性率可达15%。
近年来国内外已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提高结核病的诊断率:PCR多聚酶链反应采用体外基因扩增查出脑脊液等标本中极微量的结核杆菌基因组特异片段,以快速诊断结核病,国内报道在结核性脑膜炎病人其阳性率可达91%。
4血液检查急性期时,白细胞可增高到(10~20)×109/L(10000~20000/mm3),伴有中性多形核粒细胞增高,淋巴细胞减少和单核细胞增多(单核与淋巴细胞的比值增高),中性白细胞核左移和出现中毒性颗粒,好转时白细胞数目恢复正常,淋巴细胞增加,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多加速,综合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可协助判断结核病活动性。
5周围淋巴结穿刺液涂片检查淋巴结穿刺液涂片检查,可发现特异性结核改变,如结核结节和干酪性坏死,有助于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治疗
1全身疗法在全身疗法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小儿身体抗病的能力,使特效的抗结核药物更好地发挥抗菌作用,首先应注意合理的营养和休息,选用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其中以维生素A及C尤为重要,患儿应居住在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的室内,严重的结核病型有发热等中毒症状及高度衰弱者应卧床休息,病情较轻者,可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的室内,室外活动。
2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自从1944年发现链霉素及异烟肼于1950年合成和广泛使用以后,化疗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使结核病人的疗效大大提高,到目前为止,较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12种,其中属抗生素者6种即链霉素,卡那霉素,卷须霉素,紫霉素,环丝氨酸及利福平,前4种为注射用;属化学制剂6种即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钠,1314-TH和1321-TH,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及氨硫脲。
化学疗法治疗原则:
1)早期治疗:可将生长繁殖活跃的结核杆菌一举消灭,且病变组织易于修复,不留任何后遗症。
2)足够剂量:可发挥最大限度的杀菌或抑菌作用,又使患儿能够耐受。
3)规律用药:不让已被抑制的结核杆菌再度活跃繁殖,且可防止耐药菌的产生。
4)足够疗程:坚持足够长的疗程才可消灭顽固菌,防止恶化及复发。
5)联合用药:目的在于防止结核杆菌产生耐药性,必须选用有协同作用的药物。
6)分段治疗:不论传统疗程(一般12~24月)或短程疗法(6~9月)均可分为强化阶段和巩固阶段。
病人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将抗结核药物按优劣顺序分为甲,乙,丙3类:
甲类药物:有异烟肼及利福平。
乙类药物:有链霉素,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卡那霉毒,乙硫异烟胺,环丝氨酸,紫霉素和卷须霉素。
丙类药物:有对氨基水杨酸钠和氨硫脲。
由临床经验证明,小儿结核病化学疗法的效果良好,
护理
1饮食:结核是一种消耗性疾病,尽量提供患儿喜爱的食物,以增加食欲,加强营养,予高能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如牛奶、鸡蛋、瘦肉、鱼、豆腐、新鲜蔬果等)
2有发热时,要给予退热治疗。
3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充足的睡眠,适当的室内、外活动。避免受凉,出汗时及时更换衣物
4每日按时、按量服用抗结核药物,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抗结核治疗要规范,在医生指导下治疗用药要足量、足疗程,不能过早停药。
5预防感染传播:行呼吸道隔离,对患儿呼吸道分泌物、痰杯、餐具等进行消毒处理。避免与其他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等接触,以免加重病情。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结核菌涂片阳性病人是小儿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早期发现并合理治疗结核菌涂片阳性病人,是预防小儿结核病传播的根本措施,尤应对托幼机构及小学的教职员工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隔离传染源,能有效地减少小儿感染结核的机会。
?(二)卡介苗接种是预防小儿结核病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计划免疫要求在全国城乡普及新生儿卡介苗接种。接种卡介苗的禁忌证是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者;注射部位有湿疹或全身性皮肤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或严重免疫缺陷病患儿。
(三)化学药物预防对有下列指征的小儿,可用异烟肼预防性服药,每日10mg/kg,每天不大于300mg,疗程6-9个月。可达到预防儿童活动性肺结核;预防肺外结核病发生;预防青春期结核病复燃等目的。
1.密切接触家庭内开放性肺结核者。
?2.3岁以下婴幼儿未接种卡介苗而结素试验阳性者。
?3.结素试验新近由阴性转为阳性。
4.结素试验阳性伴结核中毒症状者。
?5.结素试验阳性,新患麻疹或百日咳小儿。
?6.结素试验阳性而需较长时间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者
提示: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档超清晰!有任何问题联系客服QQ:43570874 微信:niutuwen 备注: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