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急救与护理
目录
休克的定义
定义SHOCK
是机体受到强烈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注不足、所引起的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功能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症候群
主要特征
休克是机体遭受强烈打击后的病理过程
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注不足
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
未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
有效循环血量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充足的血容量
有效的心搏出量
良好的周围血管张力
病因分类
低血容量性休克(失血性、创伤性、烧伤性)
感染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
神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病理生理
各类休克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
有效循环血容量锐减、组织灌注不足
↓
微循环障碍
代谢改变
器官继发性损害
病理生理—微循环收缩期
失血、失液
↓
儿茶酚胺↑
↓
收缩血管(外周和内脏小血管)
↓
止血,使循环血量重新分布、
保证重要脏器血供
病理生理—微循环扩张期
循环血量继续减少,微循环血管持续收缩
↓
组织长时间缺血、缺氧
↓
酸性代谢产物积聚、局部血管活性物质释放
↓
Cap前括约肌舒张,后括约肌仍收缩
↓
血液淤积,Cap网内静水压↑,通透性↑
↓
血浆外渗,血液浓缩,血液粘稠度↑
病理生理—微循环衰竭期
→组织细胞缺血缺氧→细胞死亡
↓
血液高凝
↓
微血栓
病理生理—内脏器官继发性损害
肺:ARDS
肾:ARF
心:心肌功能损害
脑:脑水肿、颅内压增高
肝:肝功能衰竭
胃肠道:粘膜屏障受损,肠内细菌及毒素
进入血液循环
临床表现
血压(BP)
代偿期:正常或略升,脉压↓
失偿期:下降
(BP↓是休克失代偿期的重要标志,有重要参考价值,但不能做为唯一标准)
休克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脉率↑,多出现在血压变化之前
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mmHg)
<0.5正常 >1.0休克
>2.0严重休克
一看:看意识、肤色、颈静脉、呼吸和甲床
二摸:摸肢端温度、湿度和脉搏
三测:测血压和脉压
四记量:尿量
护理诊断
体液不足(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灌注量改变):与大量失血、失液有关
气体交换受损:与微循环障碍、肺泡与微血管间气体交换减少有关
体温调节紊乱:与细菌感染、组织灌注不足有关
焦虑/恐惧:与病情危重、担心预后有关
有受伤的危险:与烦躁不安、意识不清、疲乏无力等有关
潜在并发症:感染、压疮、MODS。
紧急措施
体位
保持呼吸道通畅
供氧
建立静脉通路
保暖
病因分析
抗休克裤使用
紧急措施
休克体位:
头抬抬高20°~30?
下肢抬高15°~20?
紧急措施—维持呼吸功能
昏迷病人:
头偏向一侧或
置入通气管,
并及时清理呼吸道异物
紧急措施—维持呼吸功能
持续高流量吸氧,病情好转可间歇给氧
病情许可时应鼓励病人深呼吸,协助拍背并鼓励有效咳嗽、排痰
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切呼吸机辅助呼吸
紧急措施—抗休克裤的使用
通过压力减少腹部、下肢的血流量,保证心脑重要器官的血供
对下肢出血有压迫止血作用
心衰病人禁用
颅脑、胸腔出血者慎用
紧急措施—体温调节
保暖
提高室温、加盖棉被
禁用热水袋、电热毯等体表加温方法
降温
库存血常温下复温
护理措施—病因处理
需要手术者先抗休克后手术,休克不能控制者,边抗休克边手术
护理措施—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2条以上,一般选用前臂静脉或肘正中静脉
尽量选择静脉留置套管针
护理措施—合理补液
补液原则:先晶后胶、先盐后糖、先快后慢、液种交替,见尿补钾
有细胞水肿者可用高渗盐水
在连续监测Bp、CVP和尿量的基础上判断补液量
中心静脉压与补液的关系
护理措施—维持酸碱平衡
轻度酸中毒扩容可缓解
重度酸中毒影响扩容效果,需用碱性药(5%碳酸氢钠溶液)
高血钾处理
护理措施—预防感染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
加强口腔和呼吸道护理
加强留置导尿管的护理
遵医嘱合理、正确使用有效抗生素
护理措施—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血管收缩剂: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多巴胺
血管扩张剂
强心药:西地兰
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原则
SM<50mmHg,可暂时使用血管收缩剂,并抓紧扩容 血管扩张剂必须在补足血容量的前提下使用 低浓度、慢滴速开始,严防药液外渗 皮质类固醇的应用 主要用于感染性休克 常用的药物有:地塞米松、甲强龙等。 护理措施—DIC治疗改善微循环 扩充血容量,应用血管扩张剂 低分子右旋糖酐:用量不宜超过1000ml 肝素:1.0mg/Kg,成人首次可用10000U 溶栓剂:链激酶、脲激酶、蝮蛇抗栓酶 血小板解聚药:阿司匹林、潘生丁
目录
休克的定义
定义SHOCK
是机体受到强烈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注不足、所引起的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功能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症候群
主要特征
休克是机体遭受强烈打击后的病理过程
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注不足
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
未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
有效循环血量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充足的血容量
有效的心搏出量
良好的周围血管张力
病因分类
低血容量性休克(失血性、创伤性、烧伤性)
感染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
神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病理生理
各类休克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
有效循环血容量锐减、组织灌注不足
↓
微循环障碍
代谢改变
器官继发性损害
病理生理—微循环收缩期
失血、失液
↓
儿茶酚胺↑
↓
收缩血管(外周和内脏小血管)
↓
止血,使循环血量重新分布、
保证重要脏器血供
病理生理—微循环扩张期
循环血量继续减少,微循环血管持续收缩
↓
组织长时间缺血、缺氧
↓
酸性代谢产物积聚、局部血管活性物质释放
↓
Cap前括约肌舒张,后括约肌仍收缩
↓
血液淤积,Cap网内静水压↑,通透性↑
↓
血浆外渗,血液浓缩,血液粘稠度↑
病理生理—微循环衰竭期
→组织细胞缺血缺氧→细胞死亡
↓
血液高凝
↓
微血栓
病理生理—内脏器官继发性损害
肺:ARDS
肾:ARF
心:心肌功能损害
脑:脑水肿、颅内压增高
肝:肝功能衰竭
胃肠道:粘膜屏障受损,肠内细菌及毒素
进入血液循环
临床表现
血压(BP)
代偿期:正常或略升,脉压↓
失偿期:下降
(BP↓是休克失代偿期的重要标志,有重要参考价值,但不能做为唯一标准)
休克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脉率↑,多出现在血压变化之前
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mmHg)
<0.5正常 >1.0休克
>2.0严重休克
一看:看意识、肤色、颈静脉、呼吸和甲床
二摸:摸肢端温度、湿度和脉搏
三测:测血压和脉压
四记量:尿量
护理诊断
体液不足(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灌注量改变):与大量失血、失液有关
气体交换受损:与微循环障碍、肺泡与微血管间气体交换减少有关
体温调节紊乱:与细菌感染、组织灌注不足有关
焦虑/恐惧:与病情危重、担心预后有关
有受伤的危险:与烦躁不安、意识不清、疲乏无力等有关
潜在并发症:感染、压疮、MODS。
紧急措施
体位
保持呼吸道通畅
供氧
建立静脉通路
保暖
病因分析
抗休克裤使用
紧急措施
休克体位:
头抬抬高20°~30?
下肢抬高15°~20?
紧急措施—维持呼吸功能
昏迷病人:
头偏向一侧或
置入通气管,
并及时清理呼吸道异物
紧急措施—维持呼吸功能
持续高流量吸氧,病情好转可间歇给氧
病情许可时应鼓励病人深呼吸,协助拍背并鼓励有效咳嗽、排痰
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切呼吸机辅助呼吸
紧急措施—抗休克裤的使用
通过压力减少腹部、下肢的血流量,保证心脑重要器官的血供
对下肢出血有压迫止血作用
心衰病人禁用
颅脑、胸腔出血者慎用
紧急措施—体温调节
保暖
提高室温、加盖棉被
禁用热水袋、电热毯等体表加温方法
降温
库存血常温下复温
护理措施—病因处理
需要手术者先抗休克后手术,休克不能控制者,边抗休克边手术
护理措施—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2条以上,一般选用前臂静脉或肘正中静脉
尽量选择静脉留置套管针
护理措施—合理补液
补液原则:先晶后胶、先盐后糖、先快后慢、液种交替,见尿补钾
有细胞水肿者可用高渗盐水
在连续监测Bp、CVP和尿量的基础上判断补液量
中心静脉压与补液的关系
护理措施—维持酸碱平衡
轻度酸中毒扩容可缓解
重度酸中毒影响扩容效果,需用碱性药(5%碳酸氢钠溶液)
高血钾处理
护理措施—预防感染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
加强口腔和呼吸道护理
加强留置导尿管的护理
遵医嘱合理、正确使用有效抗生素
护理措施—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血管收缩剂: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多巴胺
血管扩张剂
强心药:西地兰
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原则
SM<50mmHg,可暂时使用血管收缩剂,并抓紧扩容 血管扩张剂必须在补足血容量的前提下使用 低浓度、慢滴速开始,严防药液外渗 皮质类固醇的应用 主要用于感染性休克 常用的药物有:地塞米松、甲强龙等。 护理措施—DIC治疗改善微循环 扩充血容量,应用血管扩张剂 低分子右旋糖酐:用量不宜超过1000ml 肝素:1.0mg/Kg,成人首次可用10000U 溶栓剂:链激酶、脲激酶、蝮蛇抗栓酶 血小板解聚药:阿司匹林、潘生丁
提示: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档超清晰!有任何问题联系客服QQ:43570874 微信:niutuwen 备注: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