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PPT(可编辑) 页数:123页 大小:6MB 获取:会员免费下载(或原价购买)
危重症患者心电图识别
目录
1心电图基础知识简介
心电图的历史发展
心电图的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
正常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征
2常见危重症心电图的判读
常见心源性重症心电图的识别
常见非心源性重症心电图的识别
心电图的历史发展
1856年克利克和米勒首先直接在心脏上记录到心搏时产生的电流。
1887年瓦勒发现在身体表面也可记录到这种电流。
心电图的历史发展
1903年爱因托芬首次用弦线电流计加以描记,使测定技术规范化,并用罗马字母命名心电图各波。
此法经过后人的改进很快被应用于临床心脏病的诊断。
心电图的历史发展
心电图是目前诊断心脏病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心电图的历史发展
内容
1心电图基础知识简介
心电图的历史发展
心电图的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
正常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征
2常见危重症心电图的判读
常见心源性重症心电图的识别
常见非心源性重症心电图的识别
心电图的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
心脏是循环系统中重要的器官。心脏在机械性收缩之前,首先产生电激动。心肌激动所产生的微小电流可经过身体组织传导到体表,使体表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电位。
心电图的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生物电的变化,通过心电描记器从体表引出多种形式的电位变化的图形(简称ECG)。心电图是心脏兴奋的发生、传播及恢复过程的客观指标。
心脏传导系统的组成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标准导联
标准导联属双极导联,只能描记两电极间的电位差
第一导联(简称Ⅰ),右臂(-),左臂(+)
第二导联(简称Ⅱ),右臂(-),左足(+)
第三导联(简称Ⅲ),左臂(-),左足(+)
标准导联
加压单极肢导联根据探查电极放置的位置命名,
在右臂,为加压单极右上肢导联(aVR)
在左臂,为加压单极左上肢导联(aVL)
在左腿,为加压单极左下肢导联(aVF)
标准导联的位置
标准心电图波形解析
P波
心脏的兴奋发源于窦房结,最先传至心房,故心电图各波中最先出现的是代表左右两心房兴奋过程的P波。P波形小而圆钝,随各导联而稍有不同。
标准心电图波形解析
P-R段
是从P波终点到QRS波起点之间的曲线,通常与基线同一水平。P-R段由电活动经房室交界传向心室所产生的电位变化极弱,在体表难于记录出。
标准心电图波形解析
P-R间期
是从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的时间距离,代表心房开始兴奋到心室开始兴奋所需的时间。
标准心电图波形解析
QRS复合波
典型的QRS复合波包括三个相连的波动。第一个向下的波为Q波,继Q波后一个狭高向上的波为R波,与R波相连接的又一个向下的波为S波。QRS复合波所占时间代表心室肌兴奋传播所需时间。
标准心电图波形解析
ST段
由QRS波群结束到T波开始的平线,反映心室各部均在兴奋而各部处于去极化状态,故无电位差。任何正常心前导联中,ST段下降不应低于0.05毫伏。
标准心电图波形解析
T波
是继QRS波群后的一个波幅较低而波宽较长的电波,反映心室兴奋后再极化过程。再极化过程同心肌代谢有关,因而较去极化过程缓慢,占时较长。T波与S-T段同样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标准心电图波形解析
U波
在T波后0.02~0.04秒出现宽而低的波,波高多在0.05毫伏以下,波宽约0.20秒。血钾不足,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强心药洋地黄等都会使U波加大。
心电图波形与心脏搏动的关系
内容
1心电图基础知识简介
心电图的历史发展
心电图的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
正常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征
2常见危重症心电图的判读
常见心源性重症心电图的识别
常见非心源性重症心电图的识别
心电图的正常值及意义
P波:
P波宽度不超过0.11秒,振幅不超过0.25毫伏。
P波方向在Ⅰ、Ⅱ、aVF、V4-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在Ⅲ、aVL、V1-3导联可直立、倒置或双向。
P波在aVR导联直立,Ⅱ、Ⅲ、aVF导联倒置者称为逆行型P波。
心电图的正常值及意义
P-R间期
P-R间期为0.12~0.20秒。
P-R间期延长常表示激动通过房室交界区的时间延长,说明有房室传导障碍,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等。
心电图的正常值及意义
QRS波
QRS波群时间:正常成人为0.06~0.10秒,儿童为0.04~0.08秒。V1、V2导联的室壁激动时间小于0.03秒,V5、V6的室壁激动时间小于0.05秒。
QRS波群时间或室壁激动时间延长常见于心室肥大或心室内传导阻滞等。
心电图的正常值及意义
QRS波
QRS波群振幅:aVL导联R波不超过1.2毫伏,aVF导联R波不超过2.0毫伏。如超过此值,可能为左室肥大。
aVR导联R波不应超过0.5毫伏,超过此值,可能为右室肥大。见于肺气肿、心包积液、全身浮肿、粘液水肿、心肌损害。
心电图的正常值及意义
QRS波
心前导联:V1、V2导联呈rS型、R/S<1,RV1一般不超过1.0毫伏。在V3导联,R波同S波的振幅大致相等。
正常人自V1至V5,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减小。
心电图的正常值及意义
Q波
除aVR导联可呈QS或Qr型外,其他导联Q波的振幅不得超过同导联R波的1/4,时间不超过0.04秒,而且无切迹。
正常V1、V2导联不应有Q波,但可呈QS波型。超过正常范围的Q波称为异常Q波,常见于心肌梗塞等。
心电图的正常值及意义
S-T段
正常任一导联S-T向下偏移都不应超过0.05毫伏。
正常S-T段向上偏移,在肢体导联及心前导联V4—6不应超过0.1毫伏,心前导联V1—3不超过0.3毫伏,S-T上移超过正常范围多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包炎等。
心电图的正常值及意义
T波
T波方向常和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在Ⅰ、Ⅱ、V4-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其他导联可直立、双向或倒置。如果V1直立,V3不能倒置。
心电图的正常值及意义
T波
在以R波为主导联中,T波的振幅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
在QRS波群主波向上的导联中,T波低平或倒置,常见于心肌缺血、低血钾等
心电图的正常值及意义
Q-T间期
Q-T间期同心率有密切关系。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则越长。
凡Q-T间期超过正常最高值(0.45)0.03秒以上者称显著延长,不到0.03秒者称轻度延长。
心电图的正常值及意义
Q-T间期
Q-T间期延长见于心动过缓、心肌损害、心脏肥大、心力衰竭、低血钙、低血钾、冠心病、Q-T间期延长综合征、药物作用等。
Q-T间期缩短见于高血钙、洋地黄作用、应用肾上腺素等。
Q-T间期延长综合征
Q-T间期延长综合征
心电图的正常值及意义
U波
U波明显增高常见于血钾过低、服用奎尼丁等。
U波倒置见于冠心病或运动测验时;
U波增大时常伴有心室肌应激性增高,易诱发室性心律失常。
分析心电图的思路
检查有否伪差现象
确定基本心律:明确基本心律是窦性或异位心律,或同时存在或相互转变
分析心电图的思路
了解心房的激动情况
是P波或F(f)波,或心房激动波消失;
分析P波是否正常;
测出心房率,是否正常;
将P波形态异常者挑出来,进行分析;
测量PP间期是否一致,找出过早或过缓出现及节律不齐者,以及有无窦房阻滞、窦性停搏等
分析心电图的思路
了解心室激动情况
测出心室率,是否正常;
测量QRS时限及观察QRS形态是否正常;
将QRS形态异常者选出,分析其出处;
测量RR间期是否整齐,QRS波群有否过早或延迟出现。
分析心电图的思路
找出P波与QRS波群的关系
每个P波后是否均有QRS波群跟随,有无固定及规律性关系;
如果P波显示不清,应设法使P波显露,如加做特殊导联或增幅描记等。
明确异常搏动的性质
分析每一个异常搏动,从其形态、发生时间推测激动的来源。
内容
1心电图基础知识简介
心电图的历史发展
心电图的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
正常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征
2常见危重症心电图的判读
常见心源性重症心电图的识别
常见非心源性重症心电图的识别
常见心源性重症心电图的识别
心律失常
心脏血管病变
心脏结构病变
心包疾病
心律失常按其发生原理可分为
冲动起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1)冲动起源异常
①窦性心律失常:A、窦性心动过速;B、窦性心动过缓;C、窦性心律不齐;D、窦性停搏;E、窦房阻滞。
②异位心律
被动性异位心律:A、逸搏(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B、逸搏心律(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
主动性异位心律:A、过早搏动(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B、阵发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室性);C、心房扑动、心房颤动;D、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2)冲动传导异常
①生理性:干扰及房室分离。
②心脏传导阻滞:A、窦房传导阻滞;B、心房内传导阻滞;C、房室传导阻滞;D、心室内传导阻滞(左、右束支及左束支分支传导阻滞)。
③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
正常心脏的传导
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
指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100次/分
ECG特点:窦性P波;P-R间期正常;P波频率大于100次/分;P-P间期不绝对匀齐
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
生理状态:吸烟、饮浓茶、咖啡、饮酒、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
病理状态:发热、甲亢、贫血、休克、心衰、应用肾上腺素或阿托品等药物
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
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
指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
ECG特点:窦性P波;P-R间期正常;P波频率小于60次/分;常伴P-P间期不齐
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
病理情况:健康青年人、运动员、老年人、熟睡时
病理情况:器质性心脏病、甲减、颅内病变、服用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药物等
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病态窦房结综合症(SickSinusSyndrome:SSS),是指由于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的器质性病变,导致窦房结功能障碍,而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征
病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炎、心肌病等
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ECG特点:持续心动过缓;窦性阻滞或窦性停搏;心动过缓-心动过速交替发生
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一系列快速整齐的QRS波群(150~220次/分),QRS波群时间、形态正常。
如合并室内阻滞、预激或室内传导差异,则QRS增宽变形,应与室速鉴别。
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特征
心室律150~250次/分,节律规则。
QRS波群形态时间正常(差传除外)
逆行P波(在Ⅱ、Ⅲ、aVF倒置,aVR直立)
起始突然,常由一个房早触发,下传的P-R间期显著延长。
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
三个或三个以上连续而迅速的室性早搏,频率在140-220次/分,节律规则或稍有不齐
QRS波群形态宽大(时限大于0.12s)畸形,伴继发性ST-T改变
如有P波,则与QRS波无关,形成房室分离
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
房性与室性心动过速的鉴别
心律失常---心房纤维颤动
冠心病
高血压病
糖尿病
病窦综合征
风湿性心脏病
肺原性心脏病
老年退行性瓣膜病
扩张型心肌病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特发性房颤
心律失常---心房纤维颤动
心电图特征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的f波代替,频率100~160次/分。
心室律极不规则。
QRS波群大部分正常。如宽大畸形为室性差传。
心律失常---心房扑动
心电图特征
P波消失,代之以250-350次/分、时限、大小、波形相似的F波
F波与QRS波群成某种固定比例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
心律失常---心室纤维颤动
室颤是室速恶化的结果,但也可首发室颤,在1~2个室早后即转入颤动。
室颤为心室不协调不规则波动,无排血功能,因此室颤几无自发复律者。
室速/室颤无论病因或机制都是多源性的
心律失常---心室纤维颤动
室颤病因复杂
冠心病急性心肌缺血多为缺血区心肌激动延迟诱发的折返;
扩张型心肌病的室速多数呈束支折返型室速;
心律失常源性右室发育不良;
肥厚性心肌病所致室速:多形的原因可能为肥厚非均质传导。
心律失常---心室纤维颤动
室颤病因复杂
二尖瓣脱垂也是室速的发病原因
非缺血性左室肥厚,尤其伴左心功能不全是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发病因
特发性室颤:
①非Brugada综合征
②Brugada综合征
Brugada综合征
早在1917年菲律宾的医学杂志已有类似病例报道
Brugada等在1992年率先总结报道8例类似患者的临床特征,引起广泛关注。随后报道的病例迅速增加,1996年被命名为Brugada综合征
Brugada综合征多见于青年男性,临床好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晕厥,部分患者以猝死为首发症状,且多见于睡眠中。患者多数有心脏猝死家族史。
Brugada综合征
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疾病,其临床特征为:
心脏结构正常;
特征性右胸导联(V1~V3)ST段呈下斜型(covedtype)或马鞍型(saddlebacktype)抬高,伴有或不伴有右束支阻滞;
致命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室速或室颤)发作引起反复晕厥和猝死。
多数发生于青年男性,常有晕厥或猝死家族史。
目前惟一被证明能有效预防Brugada综合征发生猝死的措施是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ICD)。
心律失常---心室纤维颤动
心室颤动:ECG表现为频率150-500次/分、时限、大小、波形完全不同的波形
房颤与室颤的鉴别
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
概念:是指冲动自心房传入心室的过程中发生传导延迟或不能传导
分度:A-VB可分为三度
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
Ⅰ度:P-R间期延长,大于0.20秒,无QRS脱漏
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
二度Ⅰ型: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波群脱漏
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
二度Ⅱ型:P-R间期恒定,有QRS脱漏
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
三度:完全性AVB
心房与心室各自独立,互不相干
心房率快于心室率
心律失常---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律失常---右束支传导阻滞
心律失常---预激综合征
Wolff-Parkiason-White综合症
心房的冲动使整个心室或心室的某一部分提前激动,或心室的冲动使整个心房或心房的某一部分提前激动,称为预激综合征。
最常见的预激类型是心室预激伴有房室旁道,这些旁道由心房肌样肌束组成,几乎可存在于环绕房室环的任何部位。
心律失常---预激综合征
常见心源性重症心电图的识别
心律失常
心脏血管病变
心脏结构病变
心包疾病
心肌梗塞心电图的识别
特征性改变:
在面向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宽而深的Q波。
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的导联上出现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
在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T波倒置。
心内膜下心肌梗塞无病理性Q波。
???
心肌梗塞心电图的识别
动态性改变:
超急性期:发病数小时内,可出现异常高大两肢不对称的T波。
急性期:数小时后,ST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与直立的T波连接,形成单向曲线,1-2日内出现病理性Q波,同时R波减低,病理性Q波或QS波常持久不退。
心肌梗塞心电图的识别
动态性改变:
亚急性期:ST段抬高持续数日于两周左右,逐渐回到基线水平,T波变为平坦或倒置。
恢复期:数周至数月后,T波呈V形对称性倒置,此可永久存在,也可在数月至数年后恢复。
心肌梗塞心电图的识别
判断部位和范围 可根据出现特征性改变的导联来判断心肌梗塞的部位主动脉夹层(aorticdissection)
Ⅰ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范围自升主动脉到降主动脉甚至到腹主动脉。
Ⅱ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范围仅限于升主动脉。
Ⅲ型:主动脉夹层累及降主动脉,如向下未累及腹主动脉者为ⅢA型;向下累及腹主动脉者为ⅢB型。
主动脉夹层的心电图
可以出现下壁心肌梗塞图形
可以出现急性心包填塞的图形
常见心源性重症心电图的识别
心律失常
心脏血管病变
心脏结构病变
心包疾病
左心室肥大(leftventricularhypertrophy)
QRS波群电压增高:胸导联Rv5或Rv6>2.5mV;Rv5+Sv1>4.0mV(男性)或>3.5Mv(女性)
肢体导联中,R1>1.5Mv;RaVL>1.2Mv;RaVF>2.0Mv;RI+SIII>2.5Mv.
右心室肥大(rightventricularhypertrophy)
V1导联R/S≥1,V5导联R/S≤1或S波比正常加深;重度肥厚可使V1导联呈qR型(除外心肌梗塞);aVR导联的R/q或R/S≥1,
Rv1+Sv5>1.05mV(重症>1.2mV);Ravr>0.5mV.
ST-T改变如以下心电图改变同时伴右胸导联(V1,V2)T波双相、倒置,ST段压低,称右室肥大伴劳损(图4-1-26)。
二尖瓣狭窄
中等度以上的狭窄,心电图有“二尖瓣型P波”,即P波的时限延长(0.12秒或以上),并呈双峰。
第一峰代表右心房的激动,第二峰代表左心房的激动。
P波的电压多正常,有时可因肺动脉高压或三尖瓣狭窄而振幅增高。
常见心源性重症心电图的识别
心律失常
心脏血管病变
心脏结构病变
心包疾病
急性心包炎的心电图
ST段上抬移位 ST段呈弓背向下抬高,因炎症累及和心包渗液压迫心外膜下心肌,产生损伤和缺血。
T波改变 由于心外膜下心肌纤维复极延迟。
P-R段移位 除aVR和V1导联外,P-R段压低,提示心包膜下心房肌受损。
QRS波低电压 推测为心包渗液的电短路作用。如抽去心包渗液仍有低电压,应考虑与心包炎症纤维素的绝缘作用和周围组织水肿有关。
急性心包炎的心电图
心包积液
QRS波低电压
电交替 P、QRS、T波全部电交替为大量心包渗液的特征性心电图表现。心脏收缩时有呈螺旋形摆动的倾向,。当大量心包积液时,心脏似悬浮于液体中,摆动幅度明显增大,如心脏以心率一半的频率作“逆钟向转-然后回复”的反复规律性运动时,引起心脏电轴的交替改变。
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多见。
颅内高压引起的心电图改变
脑组织体积增加,最常见原因为脑水肿。
血管源性脑水肿:脑外伤、颅内血肿、颅脑手术后和脑膜血管意外等。
细胞中毒性脑水肿:脑缺血、缺氧,毒血症。
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肿瘤、脓肿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心电图
儿茶酚胺风暴
肺栓塞的心电图
正常心电图不能排除肺栓塞。只有较大的肺栓塞患者中,心电图可显示出特征性异常,如Sl、Qlll、Tlll,右束支传导阻滞,肺型P波和电轴右偏。
低钾心电图表现
不同血钾浓度时心电图的改变
高钾心电图表现
血清钾>6mmol/L时,出现基底窄而高尖的T波;
7~9mmol/L时,PR间期延长,P波消失,QRS波群变宽,R波渐低,S波渐深,ST段与T波融合;
>9~10mmol/L时,出现正弦波,QRS波群延长,T波高尖;进而心室颤动
低钾和高钾的心电图对比
注意事项
心电图诊断:很多心电图虽属异常,但未必有临床心脏器质性改变,如偶发室性期前收缩、低电压、非特异性ST、T改变等。有时心肌的损伤和功能的缺陷并不总能显示出心电图的任何变化。
符合临床诊断:对一些综合性心电图改变能与临床诊断相符合者应加以说明
注意事项
综合临床诊断:心电图诊断必须密切结合临床资料,特别是有的心电图本身无特异性者需要结合临床资料。
追踪观察心电图改变:例如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电图必须反复进行心电图检查方可确诊,有时参考过去的心电图
总结
心电图可以分析与鉴别各种心律失常;也可以反映心肌受损的程度和发展过程和心房、心室的功能结构情况。在指导心脏手术进行及指示必要的药物处理上有参考价值。
心电图的检查必须结合多种指标和临床资料,进行全面综合分析,才能对心脏的功能结构做出正确的判断。
感谢观看
目录
1心电图基础知识简介
心电图的历史发展
心电图的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
正常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征
2常见危重症心电图的判读
常见心源性重症心电图的识别
常见非心源性重症心电图的识别
心电图的历史发展
1856年克利克和米勒首先直接在心脏上记录到心搏时产生的电流。
1887年瓦勒发现在身体表面也可记录到这种电流。
心电图的历史发展
1903年爱因托芬首次用弦线电流计加以描记,使测定技术规范化,并用罗马字母命名心电图各波。
此法经过后人的改进很快被应用于临床心脏病的诊断。
心电图的历史发展
心电图是目前诊断心脏病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心电图的历史发展
内容
1心电图基础知识简介
心电图的历史发展
心电图的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
正常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征
2常见危重症心电图的判读
常见心源性重症心电图的识别
常见非心源性重症心电图的识别
心电图的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
心脏是循环系统中重要的器官。心脏在机械性收缩之前,首先产生电激动。心肌激动所产生的微小电流可经过身体组织传导到体表,使体表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电位。
心电图的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生物电的变化,通过心电描记器从体表引出多种形式的电位变化的图形(简称ECG)。心电图是心脏兴奋的发生、传播及恢复过程的客观指标。
心脏传导系统的组成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标准导联
标准导联属双极导联,只能描记两电极间的电位差
第一导联(简称Ⅰ),右臂(-),左臂(+)
第二导联(简称Ⅱ),右臂(-),左足(+)
第三导联(简称Ⅲ),左臂(-),左足(+)
标准导联
加压单极肢导联根据探查电极放置的位置命名,
在右臂,为加压单极右上肢导联(aVR)
在左臂,为加压单极左上肢导联(aVL)
在左腿,为加压单极左下肢导联(aVF)
标准导联的位置
标准心电图波形解析
P波
心脏的兴奋发源于窦房结,最先传至心房,故心电图各波中最先出现的是代表左右两心房兴奋过程的P波。P波形小而圆钝,随各导联而稍有不同。
标准心电图波形解析
P-R段
是从P波终点到QRS波起点之间的曲线,通常与基线同一水平。P-R段由电活动经房室交界传向心室所产生的电位变化极弱,在体表难于记录出。
标准心电图波形解析
P-R间期
是从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的时间距离,代表心房开始兴奋到心室开始兴奋所需的时间。
标准心电图波形解析
QRS复合波
典型的QRS复合波包括三个相连的波动。第一个向下的波为Q波,继Q波后一个狭高向上的波为R波,与R波相连接的又一个向下的波为S波。QRS复合波所占时间代表心室肌兴奋传播所需时间。
标准心电图波形解析
ST段
由QRS波群结束到T波开始的平线,反映心室各部均在兴奋而各部处于去极化状态,故无电位差。任何正常心前导联中,ST段下降不应低于0.05毫伏。
标准心电图波形解析
T波
是继QRS波群后的一个波幅较低而波宽较长的电波,反映心室兴奋后再极化过程。再极化过程同心肌代谢有关,因而较去极化过程缓慢,占时较长。T波与S-T段同样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标准心电图波形解析
U波
在T波后0.02~0.04秒出现宽而低的波,波高多在0.05毫伏以下,波宽约0.20秒。血钾不足,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强心药洋地黄等都会使U波加大。
心电图波形与心脏搏动的关系
内容
1心电图基础知识简介
心电图的历史发展
心电图的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
正常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征
2常见危重症心电图的判读
常见心源性重症心电图的识别
常见非心源性重症心电图的识别
心电图的正常值及意义
P波:
P波宽度不超过0.11秒,振幅不超过0.25毫伏。
P波方向在Ⅰ、Ⅱ、aVF、V4-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在Ⅲ、aVL、V1-3导联可直立、倒置或双向。
P波在aVR导联直立,Ⅱ、Ⅲ、aVF导联倒置者称为逆行型P波。
心电图的正常值及意义
P-R间期
P-R间期为0.12~0.20秒。
P-R间期延长常表示激动通过房室交界区的时间延长,说明有房室传导障碍,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等。
心电图的正常值及意义
QRS波
QRS波群时间:正常成人为0.06~0.10秒,儿童为0.04~0.08秒。V1、V2导联的室壁激动时间小于0.03秒,V5、V6的室壁激动时间小于0.05秒。
QRS波群时间或室壁激动时间延长常见于心室肥大或心室内传导阻滞等。
心电图的正常值及意义
QRS波
QRS波群振幅:aVL导联R波不超过1.2毫伏,aVF导联R波不超过2.0毫伏。如超过此值,可能为左室肥大。
aVR导联R波不应超过0.5毫伏,超过此值,可能为右室肥大。见于肺气肿、心包积液、全身浮肿、粘液水肿、心肌损害。
心电图的正常值及意义
QRS波
心前导联:V1、V2导联呈rS型、R/S<1,RV1一般不超过1.0毫伏。在V3导联,R波同S波的振幅大致相等。
正常人自V1至V5,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减小。
心电图的正常值及意义
Q波
除aVR导联可呈QS或Qr型外,其他导联Q波的振幅不得超过同导联R波的1/4,时间不超过0.04秒,而且无切迹。
正常V1、V2导联不应有Q波,但可呈QS波型。超过正常范围的Q波称为异常Q波,常见于心肌梗塞等。
心电图的正常值及意义
S-T段
正常任一导联S-T向下偏移都不应超过0.05毫伏。
正常S-T段向上偏移,在肢体导联及心前导联V4—6不应超过0.1毫伏,心前导联V1—3不超过0.3毫伏,S-T上移超过正常范围多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包炎等。
心电图的正常值及意义
T波
T波方向常和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在Ⅰ、Ⅱ、V4-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其他导联可直立、双向或倒置。如果V1直立,V3不能倒置。
心电图的正常值及意义
T波
在以R波为主导联中,T波的振幅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
在QRS波群主波向上的导联中,T波低平或倒置,常见于心肌缺血、低血钾等
心电图的正常值及意义
Q-T间期
Q-T间期同心率有密切关系。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则越长。
凡Q-T间期超过正常最高值(0.45)0.03秒以上者称显著延长,不到0.03秒者称轻度延长。
心电图的正常值及意义
Q-T间期
Q-T间期延长见于心动过缓、心肌损害、心脏肥大、心力衰竭、低血钙、低血钾、冠心病、Q-T间期延长综合征、药物作用等。
Q-T间期缩短见于高血钙、洋地黄作用、应用肾上腺素等。
Q-T间期延长综合征
Q-T间期延长综合征
心电图的正常值及意义
U波
U波明显增高常见于血钾过低、服用奎尼丁等。
U波倒置见于冠心病或运动测验时;
U波增大时常伴有心室肌应激性增高,易诱发室性心律失常。
分析心电图的思路
检查有否伪差现象
确定基本心律:明确基本心律是窦性或异位心律,或同时存在或相互转变
分析心电图的思路
了解心房的激动情况
是P波或F(f)波,或心房激动波消失;
分析P波是否正常;
测出心房率,是否正常;
将P波形态异常者挑出来,进行分析;
测量PP间期是否一致,找出过早或过缓出现及节律不齐者,以及有无窦房阻滞、窦性停搏等
分析心电图的思路
了解心室激动情况
测出心室率,是否正常;
测量QRS时限及观察QRS形态是否正常;
将QRS形态异常者选出,分析其出处;
测量RR间期是否整齐,QRS波群有否过早或延迟出现。
分析心电图的思路
找出P波与QRS波群的关系
每个P波后是否均有QRS波群跟随,有无固定及规律性关系;
如果P波显示不清,应设法使P波显露,如加做特殊导联或增幅描记等。
明确异常搏动的性质
分析每一个异常搏动,从其形态、发生时间推测激动的来源。
内容
1心电图基础知识简介
心电图的历史发展
心电图的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
正常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征
2常见危重症心电图的判读
常见心源性重症心电图的识别
常见非心源性重症心电图的识别
常见心源性重症心电图的识别
心律失常
心脏血管病变
心脏结构病变
心包疾病
心律失常按其发生原理可分为
冲动起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1)冲动起源异常
①窦性心律失常:A、窦性心动过速;B、窦性心动过缓;C、窦性心律不齐;D、窦性停搏;E、窦房阻滞。
②异位心律
被动性异位心律:A、逸搏(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B、逸搏心律(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
主动性异位心律:A、过早搏动(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B、阵发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室性);C、心房扑动、心房颤动;D、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2)冲动传导异常
①生理性:干扰及房室分离。
②心脏传导阻滞:A、窦房传导阻滞;B、心房内传导阻滞;C、房室传导阻滞;D、心室内传导阻滞(左、右束支及左束支分支传导阻滞)。
③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
正常心脏的传导
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
指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100次/分
ECG特点:窦性P波;P-R间期正常;P波频率大于100次/分;P-P间期不绝对匀齐
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
生理状态:吸烟、饮浓茶、咖啡、饮酒、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
病理状态:发热、甲亢、贫血、休克、心衰、应用肾上腺素或阿托品等药物
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
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
指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
ECG特点:窦性P波;P-R间期正常;P波频率小于60次/分;常伴P-P间期不齐
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
病理情况:健康青年人、运动员、老年人、熟睡时
病理情况:器质性心脏病、甲减、颅内病变、服用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药物等
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病态窦房结综合症(SickSinusSyndrome:SSS),是指由于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的器质性病变,导致窦房结功能障碍,而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征
病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炎、心肌病等
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ECG特点:持续心动过缓;窦性阻滞或窦性停搏;心动过缓-心动过速交替发生
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一系列快速整齐的QRS波群(150~220次/分),QRS波群时间、形态正常。
如合并室内阻滞、预激或室内传导差异,则QRS增宽变形,应与室速鉴别。
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特征
心室律150~250次/分,节律规则。
QRS波群形态时间正常(差传除外)
逆行P波(在Ⅱ、Ⅲ、aVF倒置,aVR直立)
起始突然,常由一个房早触发,下传的P-R间期显著延长。
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
三个或三个以上连续而迅速的室性早搏,频率在140-220次/分,节律规则或稍有不齐
QRS波群形态宽大(时限大于0.12s)畸形,伴继发性ST-T改变
如有P波,则与QRS波无关,形成房室分离
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
房性与室性心动过速的鉴别
心律失常---心房纤维颤动
冠心病
高血压病
糖尿病
病窦综合征
风湿性心脏病
肺原性心脏病
老年退行性瓣膜病
扩张型心肌病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特发性房颤
心律失常---心房纤维颤动
心电图特征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的f波代替,频率100~160次/分。
心室律极不规则。
QRS波群大部分正常。如宽大畸形为室性差传。
心律失常---心房扑动
心电图特征
P波消失,代之以250-350次/分、时限、大小、波形相似的F波
F波与QRS波群成某种固定比例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
心律失常---心室纤维颤动
室颤是室速恶化的结果,但也可首发室颤,在1~2个室早后即转入颤动。
室颤为心室不协调不规则波动,无排血功能,因此室颤几无自发复律者。
室速/室颤无论病因或机制都是多源性的
心律失常---心室纤维颤动
室颤病因复杂
冠心病急性心肌缺血多为缺血区心肌激动延迟诱发的折返;
扩张型心肌病的室速多数呈束支折返型室速;
心律失常源性右室发育不良;
肥厚性心肌病所致室速:多形的原因可能为肥厚非均质传导。
心律失常---心室纤维颤动
室颤病因复杂
二尖瓣脱垂也是室速的发病原因
非缺血性左室肥厚,尤其伴左心功能不全是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发病因
特发性室颤:
①非Brugada综合征
②Brugada综合征
Brugada综合征
早在1917年菲律宾的医学杂志已有类似病例报道
Brugada等在1992年率先总结报道8例类似患者的临床特征,引起广泛关注。随后报道的病例迅速增加,1996年被命名为Brugada综合征
Brugada综合征多见于青年男性,临床好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晕厥,部分患者以猝死为首发症状,且多见于睡眠中。患者多数有心脏猝死家族史。
Brugada综合征
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疾病,其临床特征为:
心脏结构正常;
特征性右胸导联(V1~V3)ST段呈下斜型(covedtype)或马鞍型(saddlebacktype)抬高,伴有或不伴有右束支阻滞;
致命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室速或室颤)发作引起反复晕厥和猝死。
多数发生于青年男性,常有晕厥或猝死家族史。
目前惟一被证明能有效预防Brugada综合征发生猝死的措施是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ICD)。
心律失常---心室纤维颤动
心室颤动:ECG表现为频率150-500次/分、时限、大小、波形完全不同的波形
房颤与室颤的鉴别
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
概念:是指冲动自心房传入心室的过程中发生传导延迟或不能传导
分度:A-VB可分为三度
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
Ⅰ度:P-R间期延长,大于0.20秒,无QRS脱漏
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
二度Ⅰ型: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波群脱漏
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
二度Ⅱ型:P-R间期恒定,有QRS脱漏
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
三度:完全性AVB
心房与心室各自独立,互不相干
心房率快于心室率
心律失常---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律失常---右束支传导阻滞
心律失常---预激综合征
Wolff-Parkiason-White综合症
心房的冲动使整个心室或心室的某一部分提前激动,或心室的冲动使整个心房或心房的某一部分提前激动,称为预激综合征。
最常见的预激类型是心室预激伴有房室旁道,这些旁道由心房肌样肌束组成,几乎可存在于环绕房室环的任何部位。
心律失常---预激综合征
常见心源性重症心电图的识别
心律失常
心脏血管病变
心脏结构病变
心包疾病
心肌梗塞心电图的识别
特征性改变:
在面向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宽而深的Q波。
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的导联上出现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
在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T波倒置。
心内膜下心肌梗塞无病理性Q波。
???
心肌梗塞心电图的识别
动态性改变:
超急性期:发病数小时内,可出现异常高大两肢不对称的T波。
急性期:数小时后,ST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与直立的T波连接,形成单向曲线,1-2日内出现病理性Q波,同时R波减低,病理性Q波或QS波常持久不退。
心肌梗塞心电图的识别
动态性改变:
亚急性期:ST段抬高持续数日于两周左右,逐渐回到基线水平,T波变为平坦或倒置。
恢复期:数周至数月后,T波呈V形对称性倒置,此可永久存在,也可在数月至数年后恢复。
心肌梗塞心电图的识别
判断部位和范围 可根据出现特征性改变的导联来判断心肌梗塞的部位主动脉夹层(aorticdissection)
Ⅰ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范围自升主动脉到降主动脉甚至到腹主动脉。
Ⅱ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范围仅限于升主动脉。
Ⅲ型:主动脉夹层累及降主动脉,如向下未累及腹主动脉者为ⅢA型;向下累及腹主动脉者为ⅢB型。
主动脉夹层的心电图
可以出现下壁心肌梗塞图形
可以出现急性心包填塞的图形
常见心源性重症心电图的识别
心律失常
心脏血管病变
心脏结构病变
心包疾病
左心室肥大(leftventricularhypertrophy)
QRS波群电压增高:胸导联Rv5或Rv6>2.5mV;Rv5+Sv1>4.0mV(男性)或>3.5Mv(女性)
肢体导联中,R1>1.5Mv;RaVL>1.2Mv;RaVF>2.0Mv;RI+SIII>2.5Mv.
右心室肥大(rightventricularhypertrophy)
V1导联R/S≥1,V5导联R/S≤1或S波比正常加深;重度肥厚可使V1导联呈qR型(除外心肌梗塞);aVR导联的R/q或R/S≥1,
Rv1+Sv5>1.05mV(重症>1.2mV);Ravr>0.5mV.
ST-T改变如以下心电图改变同时伴右胸导联(V1,V2)T波双相、倒置,ST段压低,称右室肥大伴劳损(图4-1-26)。
二尖瓣狭窄
中等度以上的狭窄,心电图有“二尖瓣型P波”,即P波的时限延长(0.12秒或以上),并呈双峰。
第一峰代表右心房的激动,第二峰代表左心房的激动。
P波的电压多正常,有时可因肺动脉高压或三尖瓣狭窄而振幅增高。
常见心源性重症心电图的识别
心律失常
心脏血管病变
心脏结构病变
心包疾病
急性心包炎的心电图
ST段上抬移位 ST段呈弓背向下抬高,因炎症累及和心包渗液压迫心外膜下心肌,产生损伤和缺血。
T波改变 由于心外膜下心肌纤维复极延迟。
P-R段移位 除aVR和V1导联外,P-R段压低,提示心包膜下心房肌受损。
QRS波低电压 推测为心包渗液的电短路作用。如抽去心包渗液仍有低电压,应考虑与心包炎症纤维素的绝缘作用和周围组织水肿有关。
急性心包炎的心电图
心包积液
QRS波低电压
电交替 P、QRS、T波全部电交替为大量心包渗液的特征性心电图表现。心脏收缩时有呈螺旋形摆动的倾向,。当大量心包积液时,心脏似悬浮于液体中,摆动幅度明显增大,如心脏以心率一半的频率作“逆钟向转-然后回复”的反复规律性运动时,引起心脏电轴的交替改变。
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多见。
颅内高压引起的心电图改变
脑组织体积增加,最常见原因为脑水肿。
血管源性脑水肿:脑外伤、颅内血肿、颅脑手术后和脑膜血管意外等。
细胞中毒性脑水肿:脑缺血、缺氧,毒血症。
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肿瘤、脓肿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心电图
儿茶酚胺风暴
肺栓塞的心电图
正常心电图不能排除肺栓塞。只有较大的肺栓塞患者中,心电图可显示出特征性异常,如Sl、Qlll、Tlll,右束支传导阻滞,肺型P波和电轴右偏。
低钾心电图表现
不同血钾浓度时心电图的改变
高钾心电图表现
血清钾>6mmol/L时,出现基底窄而高尖的T波;
7~9mmol/L时,PR间期延长,P波消失,QRS波群变宽,R波渐低,S波渐深,ST段与T波融合;
>9~10mmol/L时,出现正弦波,QRS波群延长,T波高尖;进而心室颤动
低钾和高钾的心电图对比
注意事项
心电图诊断:很多心电图虽属异常,但未必有临床心脏器质性改变,如偶发室性期前收缩、低电压、非特异性ST、T改变等。有时心肌的损伤和功能的缺陷并不总能显示出心电图的任何变化。
符合临床诊断:对一些综合性心电图改变能与临床诊断相符合者应加以说明
注意事项
综合临床诊断:心电图诊断必须密切结合临床资料,特别是有的心电图本身无特异性者需要结合临床资料。
追踪观察心电图改变:例如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电图必须反复进行心电图检查方可确诊,有时参考过去的心电图
总结
心电图可以分析与鉴别各种心律失常;也可以反映心肌受损的程度和发展过程和心房、心室的功能结构情况。在指导心脏手术进行及指示必要的药物处理上有参考价值。
心电图的检查必须结合多种指标和临床资料,进行全面综合分析,才能对心脏的功能结构做出正确的判断。
感谢观看
提示: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档超清晰!有任何问题联系客服QQ:43570874 微信:niutuwen 备注: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