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PPT(可编辑) 页数:67页 大小:2MB 获取:会员免费下载(或原价购买)
重点掌握与了解
掌握八纲辨证的概念及其内容。
掌握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各自的概念、临床表现、辨证依据。
掌握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的鉴别要点。
掌握寒热真假、虚实真假的概念、病机、证候特点及鉴别要点。
掌握表里出入、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含义及临床规律。
理解证候相兼、错杂的含义及类型。
熟悉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的病因病机。
了解八纲辨证的意义。
概述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证:即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本质的反映,它以一组相关的症状,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位、病性、病势;或可认为证是人体生命活动状态的划分。
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临床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证候为论治提供依据的思维过程,即确定属于何证的过程。它是一种将周围环境、正气强弱与疾病特点加以综合考虑的诊断方法。
证素:素,指本来的、原有的,带有根本性质的物质,如色素、毒素、元素、素质。证素,就是证的基本要素,即辨证所要辨别的本质性内容。
证素不是指证候,但证素的确定,必须以症为据。
证素是构成证名的要素。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八纲辨证:即运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八类证候),对四诊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与归纳,从而辨别病变的位置的深浅(表里),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虚实)和病证类别的阴阳的辨证方法。
阴阳是区分疾病类别的总纲;
表里是分辨疾病病位的浅深和病势趋向(病位)的总纲;
寒热是分辨疾病的属性(病性)的总纲;
虚实是分辨邪正的盛衰(病性)的总纲。
正确理解八纲辨证的内涵
(1)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
(2)八纲辨证是从各种辨证方法中概括出来的共性,是各种辨证的总纲。如图:
(3)八纲辨证较突出地反映了中医学的辩证法思想,同时亦反映了人类思维的两个发展阶段——形式(模式)逻辑和辩证逻辑。
A就是A,不能既是A又是非A
如果你的钱包在你的口袋里,而你的钱又在你的钱包里,那么,你的钱肯定在你的口袋里。
A既是A,又是非A(有条件的)。
(4)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哲学道理同样适用于对八纲的理解。
(5)八纲的排列组合可以描述许多具体的证候纲领。八纲辨证具有可行性、实用性,临床上不管证候多么复杂、多变,都可以用八纲进行概括。
二、源流
八纲辨证,散论于《内经》,运用于《伤寒杂病论》,形成于明代,倡导于清代,正式提出于五十年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及脏腑辨证,体现了八纲辨证的思想。
《医林改错》:“仲景治伤寒,着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然究其大根,无出乎于表里虚实阴阳寒热,八者而已。”
明《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六变篇”,即所谓“二纲六变”。
清代,八纲辨证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八纲一词的正式提出,见于近代祝味菊(1885~1951年,今浙江绍兴人)的《伤寒质难》(1950年出版发行),“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
《中医诊断学》二版教材时,八纲辨证正式进入中医教材
第一节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概念:表里辨证中表与里是用以辨别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一对纲领。
(1)表与里是病位的总称,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其实质可以包括人体的各个部位。表里辨证是定病位的基本方法。
(2)病位的多元性,也就是说人体内可同时存在着若干个病位(如原发与继发,主病位与次病位等)。任何疾病,都应该也一定有一定的表里病位。
(3)表里辨证反映了外感病发展阶段性的最基本认识,对于外感热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伤寒与温病之初期。
(一)表证
概念:六淫、疫疠等外邪经皮毛、口鼻侵入,正(卫)气抗邪于肌表,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多见于外感病之初期。
【临床表现】
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舌淡红,苔薄,脉浮。
【证候分析】
病因:六淫、疫毒
途径:皮毛、口鼻
阶段:外感病初期阶段
病机:正(卫)气抗邪于肌表
特征:新起恶寒发热
证候机理:外斜袭表,正邪相争,卫阳被遏。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以咽喉为门户。
辨证要点
新起恶寒或恶寒发热,脉浮,具有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的特点,有感受外邪之因可查。
表证证候类型:
风寒表证:以感受风寒之邪为主,故又称伤寒证。
其特点是: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痛,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伤风表证:以感受风邪为主,又称太阳中风证。
其特点是:发热轻而恶风,汗出,脉浮缓。
风热表证:是感受风热之邪,又称外感风热证,在温病学中属卫分证。
其特点是发热重,恶寒轻,口渴,咽痛,舌质正常或尖边稍红,苔薄白而干或苔薄微黄,脉浮数。
六淫之邪侵袭肌表,均可以出现表证,除此之外,还有暑湿袭表证、湿邪遏表证、燥邪犯表证。
表证的病位是在体表吗?
皮毛、肌腠等处的病变就是表证吗?
表证的概念是临床实践同医理相结合的人为的抽象的归纳和判断。
(二)里证
概念: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临床表现】
非表即里。(病因复杂,病位广,症状繁,极难概括)。
【证候分析】
证候机理:不同的里证有不同的机理。
病因:表证传里、外邪直中、情志内伤、饮食劳倦。
阶段:外感病的中后期,或为内伤疾病。
辨证要点
⑴病情较重,病位比较深,病程比较长;
⑵没有表证的特征性表现;
⑶以脏腑症状为主,如腹痛、腹泻等,常以寒热单见
附:半表半里证
概念:指表邪入里的过程中,邪正分争,病位处于表里进退变化之中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
【证候分析】
证候机理:表邪入里,邪正分争,少阳枢机不利。
证候特点:即非表证,亦非里证(即有表证,又有里证)。
辨证要点——寒热往来。
(三)表里证鉴别要点
二、寒热辨证
概念:寒热是辨别和判断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寒热主要反映疾病中机体阴阳的盛衰,病邪性质的属阴属阳。
阳邪致病导致机体阳气偏盛而阴液受伤,或是阴液亏损而阳气偏亢,均可表现为热证;阴邪致病容易导致机体阴气偏盛而阳气受损,或是阳气虚衰而阴寒内盛,均可表现为寒证。
恶寒、发热是疾病的现象,寒证、热证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故两者不能等同。
(一)寒证
概念:指感受阴寒邪气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临床表现】
恶寒、喜暖、口不渴、尿清长、面白、苔白、脉迟或紧等。
冷、白、迟、痛、收。
【证候分析】
证候机理:寒邪郁遏阳气,或阳虚阴盛,形体失于温煦。津液未伤。
辨证要点:怕冷喜暖是其特征。
证候类型:
实寒证:寒邪侵袭,起病急,体壮实,符合实证寒证特点。
虚寒证:阳气耗损,体弱久病,符合寒证虚证之特点。
表寒证:寒邪袭表,符合表证特点,以新起恶寒为主。
里寒证:寒中脏腑,或阳气不足,以内脏证候为主。
(二)热证
概念:指感受阳热邪气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喜凉、口渴、面赤、舌红、苔黄、便干、脉数等。
热、红、黄、干、数、乱(神昏、动风、血妄行)。
【证候分析】
证候机理:阳热邪盛,阴液亏耗;或阴液亏虚而火热偏盛
辨证要点——恶热喜凉是其特征。
证候类型:
实热证:火热侵袭,阳气亢盛,病势重,体壮实,符合热证、实证的特点。
虚热证:阴液亏少,阳气偏旺,多为体弱久病,符合热证、虚证之特点。
表热证:热邪侵袭肤表,符合表证特点,发热重,恶寒轻。
里热证;阳热感于脏腑,或阴液亏虚而火热偏旺者。
(三)寒热证鉴别要点
三、虚实辨证
概念: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邪正斗争是疾病中的根本矛盾,任何疾病都有虚实之分,辨虚实可为扶正、祛邪治则提供依据。
“邪气盛则实”,即邪气盛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治宜攻邪为主。
“精气夺则虚”,即正气亏虚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治宜补虚为主。
总之,虚实辨证准确,攻补方能适宜,才能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一)实证
概念:指感受外邪,或阴阳气血失调,病理产物蓄积,以邪气盛、正气不虚为基本病理,表现为有余、亢盛、停聚特征的证候。
【临床表现】
具有邪气充实,停积为主,正气未虚,邪气斗争剧烈,即表现为有余、强烈、停积等特点。
【证候分析】
感受外邪,正气奋起抗邪;或气机阻滞,气化障碍,病理产物蓄积
辨证要点
(1)新病、暴病、有感邪史;(2)病情激烈,以有余、亢奋等症状为特点。如高热剧烈咳嗽,剧痛等;(3)正气未衰,体质壮实;(4)舌质苍老、脉实有力。
《难经》:“入者为实”、“急者为实”。
《素问》:“有者为实”。
【实证的内容】
六淫证(风、寒、暑、湿、燥、火)、气滞类证(气滞、气逆、气闭)、血瘀证、血寒证、血热证、水液内停证、食积证、虫积证、毒证、疫疠等。
(二)虚证
概念: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盛,表现为不足、松弛、衰退特征的各种证候。
【临床表现】
具有正气不足,邪不明显;邪正斗争隐缓,即表现为不足、低下等特点。
如气虚: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动则汗出,舌淡脉弱
阴虚: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
先天不足,后天失养。
辨证要点:
(1)久病、耗损过多(呕吐、腹泻、大汗、失血等)。(2)势缓,以不足、功能低下、衰退等症状为特点;(3)体质素虚;(4)舌嫩、脉虚无力。
《难经》:“出者为虚”、“缓者为虚”;《素问》:“无者为虚”。
【虚证的内容】
气虚类证(气虚、气陷、气脱)、血虚类证(血虚、血脱)、气血两虚类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津液亏虚证、阳虚证、阴虚证、亡阴证、亡阳证、五脏虚等。
请思考:
邪气不甚,正气反应异常强烈会怎么样?
邪气虽盛,正气不足,反应力弱会怎样?
(三)虚实证鉴别要点
四、阴阳辨证
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是辨别疾病属性的两个纲领。
阳的基本属性是:兴奋、躁动、亢进、明亮、向上……
阴的基本属性是:抑制、沉静、衰退、晦暗、向下……
凡具有阳的属性的证候,皆属于阳证,凡具有阴的属性者当属阴证。
阳证——表证、实证、热证
阴证——里证、虚证、寒证
(一)阴证
概念:凡见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内的、向下的、不易发现的,或病邪性质为阴邪致病,病情变化较慢的,均属阴证范畴。
【临床表现】
不同的疾病,表现出的阴证证候不尽相同,各有侧重。书上所举为典型的里虚寒证,是侠义(具体)的阴证。
(二)阳证
概念:凡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外的、向上的……,均属阳证范畴。
【临床表现】
不同的疾病,表现出的阳证证候不尽相同,各有侧重。书上所举为典型的实热证,是侠义(具体)的阳证。
(三)阴阳证鉴别要点
第二节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八纲证候的相互联系具有必然性、普遍性。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说明病变的本质,各自都不是完整的证,而辨证则要求全面认识疾病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即任何病变都必有一定的病因、病性与病位。
单单辨别病位或病性是没有意义的。
八纲证候间存在着广泛而密切的关系,归结之有证候相兼、证候错杂、证候真假,证候转化四类。
一、证候相兼
(一)概念
指疾病在病位、病性、邪正盛衰三者之间,互相联系而出现的综合证候。
其病位无论在表在里,但病情性质上没有寒与热、虚与实相反的证候存在
在辨证时,论病位之在表在里,必然要区分其寒热虚实性质,论病性之属寒属热,必然要辨别病位在表或在里、系邪盛或正虚;论病情之虚实,必察其病位之表里、病性之寒热。
常见的证候(相兼)
八纲辨证在临床上常见的相兼证候有表实寒证、表实热证、里实寒证、里实热证、里虚寒证、里虚热证等,其临床表现一般是有关纲领证候的相加。
表实寒证是风寒之邪侵犯肌表所表现的证候,常简称为表寒证。
表实热证是温热之邪侵犯肌表所表现的证候,常简称为表热证。
里实寒证是指寒邪侵袭脏腑(中寒),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常简称为里寒证、实寒证。
里实热证是指体内热邪炽盛所表现的证候,常简称为里热证、实热证。
里虚寒证是由于阳气亏损而导致阳不治阴的虚寒证候,又称阳虚证、虚寒证。
里虚热证是由于阴精亏损而导致阴不制阳的虚热证候,又称阴虚证、虚热证。
请思考:
我们通常所指的表虚寒证和表虚热证是不是有关纲领症候的相加?
二、证候错杂
(一)概念
指疾病某一阶段,不仅表现为表里同时受病,而且呈现寒、热、虚、实性质相反的征候。也就是八纲中相互对立的两纲病症同时并见所表现出的综合性症候。
值得提出的是,错杂证中相互对立的证候均是疾病本质的反映,皆真无假。如上寒下热,上实下虚等。
(二)常见的错杂证候
1、表里同病
①表里同病;
②表里同病+虚实错杂;
③表里同病+寒热错杂;
④表里同病+虚实错杂+寒热错杂;
(1)是表里同病,寒热虚实性质不矛盾,即“证候相兼”。
表里俱寒——里有寒而表寒外束,或外感寒邪,内伤饮食生冷等,均可引起此证。症状有头痛、身痛、恶寒、肢冷、腹痛、吐泻、脉迟等。
表里俱热——夙有内热,又感风热之邪,可见此证。症状有发热、喘而汗出、咽干引饮、烦躁谵语、便秘尿涩、舌质红、舌苔黄燥或起芒刺、脉数等。
表里俱虚——气血两虚、阴阳双亏时可见此证。症状有自汗、恶风、眩晕、心悸、食少、便溏、脉虚等。
表里俱实——外感寒邪未解,内有痰瘀食积,可见此证。症状有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头痛、腹部胀满、二便不通、脉实等。
(2)是表里同病,且虚实性质相同,仅寒热性质相反,主要为表实寒里实热之“寒包火”证。
表寒里热——表寒未解而里热已作,或里本有热而表受寒邪,可见此证。症状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口渴引饮、心烦等。
表热里寒――素体阳气不足,或伤于饮食生冷,同时感受温热之邪。表热证过用寒凉伤人阳气,亦见此类型。发热恶寒,汗出,饮食难化,便溏,小便清。
(3)是表里同病,且寒热性质相同,仅虚实性质相反。如:表实寒里虚寒等。
表虚里实——内有痰瘀食积,但卫气不固,可见此证。症状有自汗恶风、腹胀拒按、纳呆、便秘、苔厚等。
表实里虚——素体虚弱,复感外邪,可见此证。症状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时或腹痛、纳少或吐、自利等。
(4)是表里同病,寒与热、虚与实的性质均相反,主要为表实寒里虚热证。
表实寒里虚热――素体阴不足,同时感受风寒之邪(阴虚外感)。
2、虚实错杂(夹杂)
常见的有:实证夹虚、虚证夹实、虚实并重。
实证夹虚:以邪实为主,正虚次之。常见于实证过程中邪气特别盛,正气受损,但受损较轻的患者,也见于体质本身较弱而新感较重外邪的病人。如虚人感冒。
虚证夹实:以正虚为主,邪实为次。常见于实证迁延日久,正气大伤,余邪未尽的患者,也见于素体虚弱,复感较轻邪气的患者。如温病后期的肾阴亏虚证。
虚实并重:正虚和邪实均明显。较重的实证,日久正气大伤,邪气未减;也见于素体正气虚弱,感邪较重者。如小儿疳积。
3、寒热错杂
常见的寒热错杂有:上寒下热、上热下寒、表寒里热、表热里寒。
①上热下寒: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如既见胸中烦热,频欲呕吐的上热证,又见腹痛喜暖,大便稀薄。
②上寒下热: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寒,下部表现为热的证候。例如,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同时又兼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
三、证候真假
概念:“真”是指与疾病的内在本质相符的证候;“假”是指与疾病表现出某些不符合常规认识的假象,即与病理本质所反映的常规证候不相应的某些表现。
(一)寒热真假
1、真热假寒
概念:指内有真热而外见某些假寒的证候。又叫“阳厥”、“热厥”、“阳盛格阴”。
病机:邪热内盛,阳气郁闭于内不能外达。致四肢厥冷,且热越盛肢厥越严重,即所谓“热深厥亦深”。
临床表现:
真热――高热恶热不恶寒、胸腹灼热,口鼻气灼,口臭息粗,渴饮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热痢下重,舌红苔黄而干,脉有力。
并非真寒――四肢厥冷、神昏、面白或紫暗,脉迟。
2、真寒假热
概念:指内有真寒而外见某些假热的证候。又称“阴盛格阳证”、“戴阳证”。
病机:阳气虚衰,阴寒内盛,迫虚阳浮于上(戴阳证),越于外。(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临床表现:
真寒――胸腹无灼热或者欠温,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或不利,舌淡脉弱;
并非真热――身热但反欲加盖衣被,面色浮红如妆(非满面通红),烦热躁扰,口渴但不欲饮或不多饮或喜热饮,咽痛但不红肿,脉浮大但按之无力等。
3、寒热真假的鉴别
原则:应以表现于内部、中心的症状为准、为真。
方法:
把握病情的全过程;
假象多出现在疾病的后期,而真象多始终贯穿疾病全过程。
以二便、舌象、胸腹(内部)和全身的变化为依据;
内部多真,外周多假。
全身多真,局部多假。
辨寒喜恶;
所喜是其不足,所恶是其有余。如病人身大热,反欲衣者……,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
(二)虚实真假
1、真实假虚
概念:是指本质为实证,反见某些虚赢现象,即“大实有羸状”。
病机:实邪内积,经脉阻滞,气血不畅,外周失养。
临床表现:
时而声高气粗,胸腹满硬拒按,脉按之有力(真实);
神情默默,倦怠懒言,身体羸瘦,脉细(假虚)。
2、真虚假实
概念:是指本质的虚证,反见某些盛实现象,即“至虚有盛候”。
病机:脏衰气虚,运化无力,气机阻闭不通。
临床表现:
喜按、气短息弱、神疲乏力,舌淡脉虚(真虚),
腹满、气喘、二便闭涩等(非真实)。
3、虚实真假的鉴别
张景岳说:“虚实之要,莫逃乎脉。如脉之真有力、真有神者,方是真实证;似有力、似有神者,便是假实证。”
A脉象的有力无力,有神无神;浮候如何,沉候如何。尤以沉取之象为真谛。
B舌质的嫩胖与苍老,舌苔的厚腻与否。
C言语发声的高亮与低怯。
D病人体质的强弱,发病的原因,病的新久,以及治疗经过如何。
四、证候转化
概念:指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其病位、病性(寒热),或邪正盛衰的状态发生变化,由一种证侯转化为对立的另一种证侯。
(一)表里出入
病深入一层,层层是里,邪浅出一层,层层是表。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日:“君有疾在腠理(指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不治将恐深。”桓侯回:“寡人无疾。”扁鹊出,桓候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候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候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表邪入里
概念:指先为表证,后见里证,而表证随之消失,称为表邪入里,其结果是表证转化为里证。
机理:邪盛正衰,失治误治,表邪入里所致。
证候特点:脏腑证候表现突出,原有之恶寒发热变为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鼻塞等消失。
表证入里一般见于外感病的初、中期阶段,是病情由浅入深,病势发展的反映。
表邪入里
外感风热之邪,形成表热证,若表邪不解,向里而成里热证;
伤寒论,六经辨证,六经传变:
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
膀胱胃胆脾肾肝
三焦辨证:
卫——气——营——血
如感冒。鼻塞,流涕,恶寒发热——经过治疗吃药,——感冒症状没了,只剩下咳嗽,——由表证转为里证。
2、里邪出表
概念:是指在里之邪,有向外透过肌肤而透达之势。
机理:正盛邪却,治疗得当。
证候特点:如发热随汗出、疹现而轻等。
举例
麻疹的病人,热毒内闭则疹不得出,见发热、咳喘、烦躁,用清热解表发散类药物,使里邪出表,透疹即可,疹出而烦热咳喘均除。
外感温热疾病中,高热烦渴的里热证可以随汗出而热退身凉。
痈疽,病位较身,若能向外溃破,则能脓出毒邪而病愈。
请思考:
表邪入里和表证入里是属于同一范畴的概念吗?
(二)寒热转化
1、寒证化热
概念:指原为寒证,后出现热证,而寒证随之消失。
机理:(1)外感寒邪,阳郁而化热(2)寒湿郁结,阳郁化热(3)过服温燥化热。
2、热证转寒
概念:指原为热证,后出现寒证,而热证随之消失的病变。
机理:热毒严重,或失治误治,正耗阳衰。
邪气过盛,耗伤正气,正不胜邪,机能衰败,阳气散失,故而转化为虚寒证,甚至表现为亡阳的证候。
如里热证大汗,阳随津脱,可形成虚寒证,甚至亡阳证。
(三)虚实转化
1、实证转虚
概念:(先为实证,后来转化为虚证)实际为由邪气实为主转化成以正气虚为主的证候。
病因病机:(1)失治误治正气损伤(2)病程迁延伤正。
临床特点:先表现为盛实有余之状,后见隐晦之征。?
实证转虚是疾病的一般规律,临床极为常见。
2、虚证转实
概念:本为虚证,因正气不足,气化失常,而表现为病理产物蓄积,出现某些实的证候。邪实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机理:因虚致实。
因虚致实一般不能理解为是虚证转化为实证,而应属于虚实夹杂的范畴。
思考:
一子宫肌瘤患者,服药后患者少腹剧痛,忍痛两三天后,疼痛霍然消散,这是为什么?
亦有人认为虚证转实为:
本为虚证,因积极治疗调养(治疗、锻炼等),正气来复,能与邪争所表现出实的证候。(排石、排痰、发汗……)。如腹痛加剧,或出现发热汗出,或咳嗽而吐出痰涎等,此时虽然症状反映激烈、亢奋,但为正气奋起欲驱邪外出,故脉象较前有力,于病情有利。临床较为少见,症状虽反而激亢,但为正气奋起驱邪之象,对病情有利。
第三节八纲辨证的意义
1、具有纲领性强,适用面广的特点
如阴水与阳水,实喘与虚喘;
2、可概括其它辨证方法
如卫分证、太阳经证、上焦病证属表证,气分证、厥阴证、下焦病证属里证;
3、增加了辨证的复杂性、可行性、实用性
4、较为突出地反映了中医学的辨证法思想
八纲概念的确立,标志着中医辩证逻辑思维的完善,它反映了逻辑思维的许多基本内容,抓住了疾病中带普遍性的主要矛盾。
思考题
表里证的鉴别要点是什么?
试述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试述寒热真假之病机与临床表现?
如何鉴别寒热真假、虚实真假?
如何理解寒热转化、虚实转化、表里出入?
掌握八纲辨证的概念及其内容。
掌握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各自的概念、临床表现、辨证依据。
掌握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的鉴别要点。
掌握寒热真假、虚实真假的概念、病机、证候特点及鉴别要点。
掌握表里出入、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含义及临床规律。
理解证候相兼、错杂的含义及类型。
熟悉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的病因病机。
了解八纲辨证的意义。
概述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证:即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本质的反映,它以一组相关的症状,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位、病性、病势;或可认为证是人体生命活动状态的划分。
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临床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证候为论治提供依据的思维过程,即确定属于何证的过程。它是一种将周围环境、正气强弱与疾病特点加以综合考虑的诊断方法。
证素:素,指本来的、原有的,带有根本性质的物质,如色素、毒素、元素、素质。证素,就是证的基本要素,即辨证所要辨别的本质性内容。
证素不是指证候,但证素的确定,必须以症为据。
证素是构成证名的要素。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八纲辨证:即运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八类证候),对四诊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与归纳,从而辨别病变的位置的深浅(表里),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虚实)和病证类别的阴阳的辨证方法。
阴阳是区分疾病类别的总纲;
表里是分辨疾病病位的浅深和病势趋向(病位)的总纲;
寒热是分辨疾病的属性(病性)的总纲;
虚实是分辨邪正的盛衰(病性)的总纲。
正确理解八纲辨证的内涵
(1)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
(2)八纲辨证是从各种辨证方法中概括出来的共性,是各种辨证的总纲。如图:
(3)八纲辨证较突出地反映了中医学的辩证法思想,同时亦反映了人类思维的两个发展阶段——形式(模式)逻辑和辩证逻辑。
A就是A,不能既是A又是非A
如果你的钱包在你的口袋里,而你的钱又在你的钱包里,那么,你的钱肯定在你的口袋里。
A既是A,又是非A(有条件的)。
(4)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哲学道理同样适用于对八纲的理解。
(5)八纲的排列组合可以描述许多具体的证候纲领。八纲辨证具有可行性、实用性,临床上不管证候多么复杂、多变,都可以用八纲进行概括。
二、源流
八纲辨证,散论于《内经》,运用于《伤寒杂病论》,形成于明代,倡导于清代,正式提出于五十年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及脏腑辨证,体现了八纲辨证的思想。
《医林改错》:“仲景治伤寒,着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然究其大根,无出乎于表里虚实阴阳寒热,八者而已。”
明《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六变篇”,即所谓“二纲六变”。
清代,八纲辨证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八纲一词的正式提出,见于近代祝味菊(1885~1951年,今浙江绍兴人)的《伤寒质难》(1950年出版发行),“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
《中医诊断学》二版教材时,八纲辨证正式进入中医教材
第一节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概念:表里辨证中表与里是用以辨别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一对纲领。
(1)表与里是病位的总称,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其实质可以包括人体的各个部位。表里辨证是定病位的基本方法。
(2)病位的多元性,也就是说人体内可同时存在着若干个病位(如原发与继发,主病位与次病位等)。任何疾病,都应该也一定有一定的表里病位。
(3)表里辨证反映了外感病发展阶段性的最基本认识,对于外感热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伤寒与温病之初期。
(一)表证
概念:六淫、疫疠等外邪经皮毛、口鼻侵入,正(卫)气抗邪于肌表,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多见于外感病之初期。
【临床表现】
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舌淡红,苔薄,脉浮。
【证候分析】
病因:六淫、疫毒
途径:皮毛、口鼻
阶段:外感病初期阶段
病机:正(卫)气抗邪于肌表
特征:新起恶寒发热
证候机理:外斜袭表,正邪相争,卫阳被遏。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以咽喉为门户。
辨证要点
新起恶寒或恶寒发热,脉浮,具有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的特点,有感受外邪之因可查。
表证证候类型:
风寒表证:以感受风寒之邪为主,故又称伤寒证。
其特点是: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痛,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伤风表证:以感受风邪为主,又称太阳中风证。
其特点是:发热轻而恶风,汗出,脉浮缓。
风热表证:是感受风热之邪,又称外感风热证,在温病学中属卫分证。
其特点是发热重,恶寒轻,口渴,咽痛,舌质正常或尖边稍红,苔薄白而干或苔薄微黄,脉浮数。
六淫之邪侵袭肌表,均可以出现表证,除此之外,还有暑湿袭表证、湿邪遏表证、燥邪犯表证。
表证的病位是在体表吗?
皮毛、肌腠等处的病变就是表证吗?
表证的概念是临床实践同医理相结合的人为的抽象的归纳和判断。
(二)里证
概念: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临床表现】
非表即里。(病因复杂,病位广,症状繁,极难概括)。
【证候分析】
证候机理:不同的里证有不同的机理。
病因:表证传里、外邪直中、情志内伤、饮食劳倦。
阶段:外感病的中后期,或为内伤疾病。
辨证要点
⑴病情较重,病位比较深,病程比较长;
⑵没有表证的特征性表现;
⑶以脏腑症状为主,如腹痛、腹泻等,常以寒热单见
附:半表半里证
概念:指表邪入里的过程中,邪正分争,病位处于表里进退变化之中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
【证候分析】
证候机理:表邪入里,邪正分争,少阳枢机不利。
证候特点:即非表证,亦非里证(即有表证,又有里证)。
辨证要点——寒热往来。
(三)表里证鉴别要点
二、寒热辨证
概念:寒热是辨别和判断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寒热主要反映疾病中机体阴阳的盛衰,病邪性质的属阴属阳。
阳邪致病导致机体阳气偏盛而阴液受伤,或是阴液亏损而阳气偏亢,均可表现为热证;阴邪致病容易导致机体阴气偏盛而阳气受损,或是阳气虚衰而阴寒内盛,均可表现为寒证。
恶寒、发热是疾病的现象,寒证、热证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故两者不能等同。
(一)寒证
概念:指感受阴寒邪气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临床表现】
恶寒、喜暖、口不渴、尿清长、面白、苔白、脉迟或紧等。
冷、白、迟、痛、收。
【证候分析】
证候机理:寒邪郁遏阳气,或阳虚阴盛,形体失于温煦。津液未伤。
辨证要点:怕冷喜暖是其特征。
证候类型:
实寒证:寒邪侵袭,起病急,体壮实,符合实证寒证特点。
虚寒证:阳气耗损,体弱久病,符合寒证虚证之特点。
表寒证:寒邪袭表,符合表证特点,以新起恶寒为主。
里寒证:寒中脏腑,或阳气不足,以内脏证候为主。
(二)热证
概念:指感受阳热邪气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喜凉、口渴、面赤、舌红、苔黄、便干、脉数等。
热、红、黄、干、数、乱(神昏、动风、血妄行)。
【证候分析】
证候机理:阳热邪盛,阴液亏耗;或阴液亏虚而火热偏盛
辨证要点——恶热喜凉是其特征。
证候类型:
实热证:火热侵袭,阳气亢盛,病势重,体壮实,符合热证、实证的特点。
虚热证:阴液亏少,阳气偏旺,多为体弱久病,符合热证、虚证之特点。
表热证:热邪侵袭肤表,符合表证特点,发热重,恶寒轻。
里热证;阳热感于脏腑,或阴液亏虚而火热偏旺者。
(三)寒热证鉴别要点
三、虚实辨证
概念: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邪正斗争是疾病中的根本矛盾,任何疾病都有虚实之分,辨虚实可为扶正、祛邪治则提供依据。
“邪气盛则实”,即邪气盛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治宜攻邪为主。
“精气夺则虚”,即正气亏虚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治宜补虚为主。
总之,虚实辨证准确,攻补方能适宜,才能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一)实证
概念:指感受外邪,或阴阳气血失调,病理产物蓄积,以邪气盛、正气不虚为基本病理,表现为有余、亢盛、停聚特征的证候。
【临床表现】
具有邪气充实,停积为主,正气未虚,邪气斗争剧烈,即表现为有余、强烈、停积等特点。
【证候分析】
感受外邪,正气奋起抗邪;或气机阻滞,气化障碍,病理产物蓄积
辨证要点
(1)新病、暴病、有感邪史;(2)病情激烈,以有余、亢奋等症状为特点。如高热剧烈咳嗽,剧痛等;(3)正气未衰,体质壮实;(4)舌质苍老、脉实有力。
《难经》:“入者为实”、“急者为实”。
《素问》:“有者为实”。
【实证的内容】
六淫证(风、寒、暑、湿、燥、火)、气滞类证(气滞、气逆、气闭)、血瘀证、血寒证、血热证、水液内停证、食积证、虫积证、毒证、疫疠等。
(二)虚证
概念: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盛,表现为不足、松弛、衰退特征的各种证候。
【临床表现】
具有正气不足,邪不明显;邪正斗争隐缓,即表现为不足、低下等特点。
如气虚: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动则汗出,舌淡脉弱
阴虚: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
先天不足,后天失养。
辨证要点:
(1)久病、耗损过多(呕吐、腹泻、大汗、失血等)。(2)势缓,以不足、功能低下、衰退等症状为特点;(3)体质素虚;(4)舌嫩、脉虚无力。
《难经》:“出者为虚”、“缓者为虚”;《素问》:“无者为虚”。
【虚证的内容】
气虚类证(气虚、气陷、气脱)、血虚类证(血虚、血脱)、气血两虚类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津液亏虚证、阳虚证、阴虚证、亡阴证、亡阳证、五脏虚等。
请思考:
邪气不甚,正气反应异常强烈会怎么样?
邪气虽盛,正气不足,反应力弱会怎样?
(三)虚实证鉴别要点
四、阴阳辨证
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是辨别疾病属性的两个纲领。
阳的基本属性是:兴奋、躁动、亢进、明亮、向上……
阴的基本属性是:抑制、沉静、衰退、晦暗、向下……
凡具有阳的属性的证候,皆属于阳证,凡具有阴的属性者当属阴证。
阳证——表证、实证、热证
阴证——里证、虚证、寒证
(一)阴证
概念:凡见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内的、向下的、不易发现的,或病邪性质为阴邪致病,病情变化较慢的,均属阴证范畴。
【临床表现】
不同的疾病,表现出的阴证证候不尽相同,各有侧重。书上所举为典型的里虚寒证,是侠义(具体)的阴证。
(二)阳证
概念:凡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外的、向上的……,均属阳证范畴。
【临床表现】
不同的疾病,表现出的阳证证候不尽相同,各有侧重。书上所举为典型的实热证,是侠义(具体)的阳证。
(三)阴阳证鉴别要点
第二节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八纲证候的相互联系具有必然性、普遍性。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说明病变的本质,各自都不是完整的证,而辨证则要求全面认识疾病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即任何病变都必有一定的病因、病性与病位。
单单辨别病位或病性是没有意义的。
八纲证候间存在着广泛而密切的关系,归结之有证候相兼、证候错杂、证候真假,证候转化四类。
一、证候相兼
(一)概念
指疾病在病位、病性、邪正盛衰三者之间,互相联系而出现的综合证候。
其病位无论在表在里,但病情性质上没有寒与热、虚与实相反的证候存在
在辨证时,论病位之在表在里,必然要区分其寒热虚实性质,论病性之属寒属热,必然要辨别病位在表或在里、系邪盛或正虚;论病情之虚实,必察其病位之表里、病性之寒热。
常见的证候(相兼)
八纲辨证在临床上常见的相兼证候有表实寒证、表实热证、里实寒证、里实热证、里虚寒证、里虚热证等,其临床表现一般是有关纲领证候的相加。
表实寒证是风寒之邪侵犯肌表所表现的证候,常简称为表寒证。
表实热证是温热之邪侵犯肌表所表现的证候,常简称为表热证。
里实寒证是指寒邪侵袭脏腑(中寒),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常简称为里寒证、实寒证。
里实热证是指体内热邪炽盛所表现的证候,常简称为里热证、实热证。
里虚寒证是由于阳气亏损而导致阳不治阴的虚寒证候,又称阳虚证、虚寒证。
里虚热证是由于阴精亏损而导致阴不制阳的虚热证候,又称阴虚证、虚热证。
请思考:
我们通常所指的表虚寒证和表虚热证是不是有关纲领症候的相加?
二、证候错杂
(一)概念
指疾病某一阶段,不仅表现为表里同时受病,而且呈现寒、热、虚、实性质相反的征候。也就是八纲中相互对立的两纲病症同时并见所表现出的综合性症候。
值得提出的是,错杂证中相互对立的证候均是疾病本质的反映,皆真无假。如上寒下热,上实下虚等。
(二)常见的错杂证候
1、表里同病
①表里同病;
②表里同病+虚实错杂;
③表里同病+寒热错杂;
④表里同病+虚实错杂+寒热错杂;
(1)是表里同病,寒热虚实性质不矛盾,即“证候相兼”。
表里俱寒——里有寒而表寒外束,或外感寒邪,内伤饮食生冷等,均可引起此证。症状有头痛、身痛、恶寒、肢冷、腹痛、吐泻、脉迟等。
表里俱热——夙有内热,又感风热之邪,可见此证。症状有发热、喘而汗出、咽干引饮、烦躁谵语、便秘尿涩、舌质红、舌苔黄燥或起芒刺、脉数等。
表里俱虚——气血两虚、阴阳双亏时可见此证。症状有自汗、恶风、眩晕、心悸、食少、便溏、脉虚等。
表里俱实——外感寒邪未解,内有痰瘀食积,可见此证。症状有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头痛、腹部胀满、二便不通、脉实等。
(2)是表里同病,且虚实性质相同,仅寒热性质相反,主要为表实寒里实热之“寒包火”证。
表寒里热——表寒未解而里热已作,或里本有热而表受寒邪,可见此证。症状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口渴引饮、心烦等。
表热里寒――素体阳气不足,或伤于饮食生冷,同时感受温热之邪。表热证过用寒凉伤人阳气,亦见此类型。发热恶寒,汗出,饮食难化,便溏,小便清。
(3)是表里同病,且寒热性质相同,仅虚实性质相反。如:表实寒里虚寒等。
表虚里实——内有痰瘀食积,但卫气不固,可见此证。症状有自汗恶风、腹胀拒按、纳呆、便秘、苔厚等。
表实里虚——素体虚弱,复感外邪,可见此证。症状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时或腹痛、纳少或吐、自利等。
(4)是表里同病,寒与热、虚与实的性质均相反,主要为表实寒里虚热证。
表实寒里虚热――素体阴不足,同时感受风寒之邪(阴虚外感)。
2、虚实错杂(夹杂)
常见的有:实证夹虚、虚证夹实、虚实并重。
实证夹虚:以邪实为主,正虚次之。常见于实证过程中邪气特别盛,正气受损,但受损较轻的患者,也见于体质本身较弱而新感较重外邪的病人。如虚人感冒。
虚证夹实:以正虚为主,邪实为次。常见于实证迁延日久,正气大伤,余邪未尽的患者,也见于素体虚弱,复感较轻邪气的患者。如温病后期的肾阴亏虚证。
虚实并重:正虚和邪实均明显。较重的实证,日久正气大伤,邪气未减;也见于素体正气虚弱,感邪较重者。如小儿疳积。
3、寒热错杂
常见的寒热错杂有:上寒下热、上热下寒、表寒里热、表热里寒。
①上热下寒: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如既见胸中烦热,频欲呕吐的上热证,又见腹痛喜暖,大便稀薄。
②上寒下热: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寒,下部表现为热的证候。例如,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同时又兼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
三、证候真假
概念:“真”是指与疾病的内在本质相符的证候;“假”是指与疾病表现出某些不符合常规认识的假象,即与病理本质所反映的常规证候不相应的某些表现。
(一)寒热真假
1、真热假寒
概念:指内有真热而外见某些假寒的证候。又叫“阳厥”、“热厥”、“阳盛格阴”。
病机:邪热内盛,阳气郁闭于内不能外达。致四肢厥冷,且热越盛肢厥越严重,即所谓“热深厥亦深”。
临床表现:
真热――高热恶热不恶寒、胸腹灼热,口鼻气灼,口臭息粗,渴饮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热痢下重,舌红苔黄而干,脉有力。
并非真寒――四肢厥冷、神昏、面白或紫暗,脉迟。
2、真寒假热
概念:指内有真寒而外见某些假热的证候。又称“阴盛格阳证”、“戴阳证”。
病机:阳气虚衰,阴寒内盛,迫虚阳浮于上(戴阳证),越于外。(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临床表现:
真寒――胸腹无灼热或者欠温,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或不利,舌淡脉弱;
并非真热――身热但反欲加盖衣被,面色浮红如妆(非满面通红),烦热躁扰,口渴但不欲饮或不多饮或喜热饮,咽痛但不红肿,脉浮大但按之无力等。
3、寒热真假的鉴别
原则:应以表现于内部、中心的症状为准、为真。
方法:
把握病情的全过程;
假象多出现在疾病的后期,而真象多始终贯穿疾病全过程。
以二便、舌象、胸腹(内部)和全身的变化为依据;
内部多真,外周多假。
全身多真,局部多假。
辨寒喜恶;
所喜是其不足,所恶是其有余。如病人身大热,反欲衣者……,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
(二)虚实真假
1、真实假虚
概念:是指本质为实证,反见某些虚赢现象,即“大实有羸状”。
病机:实邪内积,经脉阻滞,气血不畅,外周失养。
临床表现:
时而声高气粗,胸腹满硬拒按,脉按之有力(真实);
神情默默,倦怠懒言,身体羸瘦,脉细(假虚)。
2、真虚假实
概念:是指本质的虚证,反见某些盛实现象,即“至虚有盛候”。
病机:脏衰气虚,运化无力,气机阻闭不通。
临床表现:
喜按、气短息弱、神疲乏力,舌淡脉虚(真虚),
腹满、气喘、二便闭涩等(非真实)。
3、虚实真假的鉴别
张景岳说:“虚实之要,莫逃乎脉。如脉之真有力、真有神者,方是真实证;似有力、似有神者,便是假实证。”
A脉象的有力无力,有神无神;浮候如何,沉候如何。尤以沉取之象为真谛。
B舌质的嫩胖与苍老,舌苔的厚腻与否。
C言语发声的高亮与低怯。
D病人体质的强弱,发病的原因,病的新久,以及治疗经过如何。
四、证候转化
概念:指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其病位、病性(寒热),或邪正盛衰的状态发生变化,由一种证侯转化为对立的另一种证侯。
(一)表里出入
病深入一层,层层是里,邪浅出一层,层层是表。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日:“君有疾在腠理(指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不治将恐深。”桓侯回:“寡人无疾。”扁鹊出,桓候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候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候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表邪入里
概念:指先为表证,后见里证,而表证随之消失,称为表邪入里,其结果是表证转化为里证。
机理:邪盛正衰,失治误治,表邪入里所致。
证候特点:脏腑证候表现突出,原有之恶寒发热变为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鼻塞等消失。
表证入里一般见于外感病的初、中期阶段,是病情由浅入深,病势发展的反映。
表邪入里
外感风热之邪,形成表热证,若表邪不解,向里而成里热证;
伤寒论,六经辨证,六经传变:
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
膀胱胃胆脾肾肝
三焦辨证:
卫——气——营——血
如感冒。鼻塞,流涕,恶寒发热——经过治疗吃药,——感冒症状没了,只剩下咳嗽,——由表证转为里证。
2、里邪出表
概念:是指在里之邪,有向外透过肌肤而透达之势。
机理:正盛邪却,治疗得当。
证候特点:如发热随汗出、疹现而轻等。
举例
麻疹的病人,热毒内闭则疹不得出,见发热、咳喘、烦躁,用清热解表发散类药物,使里邪出表,透疹即可,疹出而烦热咳喘均除。
外感温热疾病中,高热烦渴的里热证可以随汗出而热退身凉。
痈疽,病位较身,若能向外溃破,则能脓出毒邪而病愈。
请思考:
表邪入里和表证入里是属于同一范畴的概念吗?
(二)寒热转化
1、寒证化热
概念:指原为寒证,后出现热证,而寒证随之消失。
机理:(1)外感寒邪,阳郁而化热(2)寒湿郁结,阳郁化热(3)过服温燥化热。
2、热证转寒
概念:指原为热证,后出现寒证,而热证随之消失的病变。
机理:热毒严重,或失治误治,正耗阳衰。
邪气过盛,耗伤正气,正不胜邪,机能衰败,阳气散失,故而转化为虚寒证,甚至表现为亡阳的证候。
如里热证大汗,阳随津脱,可形成虚寒证,甚至亡阳证。
(三)虚实转化
1、实证转虚
概念:(先为实证,后来转化为虚证)实际为由邪气实为主转化成以正气虚为主的证候。
病因病机:(1)失治误治正气损伤(2)病程迁延伤正。
临床特点:先表现为盛实有余之状,后见隐晦之征。?
实证转虚是疾病的一般规律,临床极为常见。
2、虚证转实
概念:本为虚证,因正气不足,气化失常,而表现为病理产物蓄积,出现某些实的证候。邪实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机理:因虚致实。
因虚致实一般不能理解为是虚证转化为实证,而应属于虚实夹杂的范畴。
思考:
一子宫肌瘤患者,服药后患者少腹剧痛,忍痛两三天后,疼痛霍然消散,这是为什么?
亦有人认为虚证转实为:
本为虚证,因积极治疗调养(治疗、锻炼等),正气来复,能与邪争所表现出实的证候。(排石、排痰、发汗……)。如腹痛加剧,或出现发热汗出,或咳嗽而吐出痰涎等,此时虽然症状反映激烈、亢奋,但为正气奋起欲驱邪外出,故脉象较前有力,于病情有利。临床较为少见,症状虽反而激亢,但为正气奋起驱邪之象,对病情有利。
第三节八纲辨证的意义
1、具有纲领性强,适用面广的特点
如阴水与阳水,实喘与虚喘;
2、可概括其它辨证方法
如卫分证、太阳经证、上焦病证属表证,气分证、厥阴证、下焦病证属里证;
3、增加了辨证的复杂性、可行性、实用性
4、较为突出地反映了中医学的辨证法思想
八纲概念的确立,标志着中医辩证逻辑思维的完善,它反映了逻辑思维的许多基本内容,抓住了疾病中带普遍性的主要矛盾。
思考题
表里证的鉴别要点是什么?
试述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试述寒热真假之病机与临床表现?
如何鉴别寒热真假、虚实真假?
如何理解寒热转化、虚实转化、表里出入?
提示: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档超清晰!有任何问题联系客服QQ:43570874 微信:niutuwen 备注: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