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篇幅限制,PPT剩余图片不予展示......
这是一个52页有完整内容的清新中华二十四节气介绍春夏季幻灯片,PPT文件完整不缺页,下载后可修改,更多动态立春宽屏新版24节气中华传统文化PPT可以在牛图文搜索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Summer二十四节气Spring,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忽闻天公霹雳声,禽兽虫豸倒乾坤。立,二十四节气之一,又名立节、正月节、岁节、岁旦等。立,是“开始”之意;,代表着温暖、生长。上古“斗柄指向”法,以北斗星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冬至日,阴气尽,阳气生。所以人们又常把冬至列为二十四节中第一节气。冬至过后,天便开始悄然酝酿了。“律回岁晚冰霜少,到人间草木知”。立日,阳气上升,万物更生,开启新岁。前五日,东风解冻,中五日蜇虫始振,后五日鱼陟负冰。立常与年相交,故而在暖阳中迎客探友,把酒言欢,实为人间一大美事。立岁首薄寒孕谷风,句芒唤醒暖阳升。来人莫问今年志,且饮屠苏酒一盅。一阳复始,大地回。立谓季开始之节气。立,二十四节气之一,又名立节、正月节、岁节、岁旦等。立,是“开始”之意;,代表着温暖、生长。上古“斗柄指向”法,以北斗星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立,意味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季。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所对应的地域是位于黄赤交角的岭南地区。冬的分界线,在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当立时(斗指寅,太阳黄经达315°),那一线以南地区,已有的气息了;但我国93%的陆地面积上都还是冬,到黑龙江,往往是在谷雨或立时才入。“立”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意义。每年的2月4日或5日,立,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而且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意味着风和日暖,也意味着万物生长、耕播种,所谓“一年之计在于”。立正是阳气初生之时,万物复苏,万物随阳气上升而萌牙生长。时至立,在北回归线及其附近一带,风和日暖、万物开始生长,气温、日照、降雨等,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可明显感觉到早的气息。立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东风解冻,散而为雨,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气象意义上天正式到时了。《礼记·月令》记载,“始雨水,桃始华”。雨水标志着降雨开始,且雨量慢慢增多,农家也开始了早的播种。“鸿雁声声传消息,轻转飘洒满天涯”,雨水前五日獭祭鱼,中五日鸿雁来,后五日草木萌动。此时桃李含苞,樱花也跃跃欲放。雨水东风解冻生水,物候从新雁北归。但见农家犁田地,扬鞭为把老牛催。过了暖气回升的立,雨水就来了。雨水此时冬去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个节气。斗指壬;太阳到达黄经330°;每年公历2月18-20日交节。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俗话说“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入,仍是很冷;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意盎然,一幅早的景象。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在黄河流域,雨水节气期间天气寒冷,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可是在南方地区,这段时间候平均气温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樱桃花开,确以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天。除了个别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终止。嫁接果木,植树造林,正是时候。华南继冬干之后,常年多旱,特别是华南西部更是“雨贵如油”。农业上要注意保墒,及时浇灌,以满足小麦拔节孕穗、油菜抽苔开花需水关键期的水分供应。西北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空气温度小,风速大,容易发生森林火灾。仲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伴随着阵阵雷,经历了早的懵懂,仲时节,这意也渐渐得浓了起来。惊蛰如其名,雷始鸣,藉此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前五日桃始华,中五日仓庚鸣,后五日鹰化为鸠。此时大多地方都已进入紧张的耕阶段,万物借着雷复苏,开始生长。惊蛰细雨微风惊雷震,桃华布谷伴耕。晓来阡陌添新绿,犁过田间五谷生。“忽闻天公霹雳声,禽兽虫豸倒乾坤”。惊蛰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惊蛰,古时候最早叫做“启蛰”,后来到汉朝的时候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讳而改为惊蛰,唐朝的时候曾有短暂的恢复,然后就以惊蛰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了。惊蛰节气一般在每年阳历的3月6日左右,太阳达到黄经345度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面解释说:“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雷一响,沉眠在土里的虫子都醒了过来,所以这个节气叫做惊蛰。当然,今天我们知道,这个说法只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描述。虫子自然是听不见雷声的,之所以醒来是温度变化的结果。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所谓“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一岁十二个月建,每个月建对应一卦,卯月(含惊蛰和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所以卯月(二月)也是能量迸发的月份,一年耕由此开始了。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气候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四个节气。“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分日,阴阳相半也,昼夜均而寒暑平。此时已过半,常有祭祀活动,所谓“祭日,秋祭月”,正是分与秋分也。民间常有放风筝等习俗。“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分前五日玄鸟至,中五日雷乃发声,后五日始电。所以整体气候温和,雨水充沛,但在升温的同时也会有“倒寒”的现象出现。分去来已半,韶华倾负倒寒。心暗把风鸢寄,莫到清明楚梦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分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季生长阶段。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季第四个节气。斗指壬,太阳黄经达0°,于每年公历3月20日或3月21日交节。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分也称“升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之月”。分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均进入了明媚的天。这时节,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季生长阶段。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分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几乎昼夜等长。分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进入北半球,北半球各地开始昼长夜短。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分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都进入明媚的天,在辽阔的大地上,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分节气,东亚大槽明显减弱,西风带槽脊活动明显增多,蒙古到东北地区常有低压活动和气旋发展,低压移动引导冷空气南下,北方地区多大风和扬沙天气。当长波槽东移,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会出现连续阴雨和倒寒天气。清明,一个让人懂得留恋的日子此刻天清气明,万物尽显山如黛,恰如思念绵延不绝风过无痕,如同生命来了又去它时值仲与暮之交,让人备感日短暂。在千百年的发展中,清明不仅是节气,同时还是节日。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清明的两大俗成。《淮南子·天文训》记载,“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此时花多放,青草正浓。清明前五日桐始华,中五日田鼠化为鴽,后五日虹始见。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的清明节其实是融合了清明,寒食,上巳三个节日。清明细雨清风拂冢脉,半生凉意半生苔。后生为寄人间月,一夜催得杏靥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与暮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作为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温和,且多雨,最后一批种也随着它的到来而开始。“桃花落后蚕齐浴,竹笋抽时燕便来”。谷雨前五日萍始生,中五日呜鸠拂其羽,后五日戴任降于桑。此时有花开尽,有花吐蕊,有花正熟透。谷雨新雨淘寒势散,种瓜点豆小阳山。他人若问梅柳意,笑与佳人话牡丹。谷雨谷雨,播谷降雨。谷雨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个节气,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辰;太阳黄经为30°;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正所谓“雨贵如油”。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谷雨的天气最主要的特点多雨,有利于谷物生长。“时雨乃降,五谷百果乃登”。雨生百谷,反映了“谷雨”的农业气候意义。谷雨节气,古时人们有“走谷雨”、“祭海”、“品谷雨茶”、“赏牡丹花”等习俗。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立时节我国南北的气温差异较大,而且同一地区波动频繁,华南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而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热,立时气温已达24℃以上。故此时也是农作物病虫害的多发期和人们易于犯感冒的时期,正如左河水所云:“南国似暑北国,绿秀江淮万木荫。时病时虫人撒药,忽寒忽热药搪人。”立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小麦抽穗扬花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时期,若预计未来有温暖但多阴雨的天气,要抓紧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喷药防治。忽闻天公霹雳声,禽兽虫豸倒乾坤。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时节的正式开始。斗指东南,维为立,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也。作为季的第一个节气,立表示盛时节的正式开始。然而在北方,立时节却依旧一派天景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四月节。立字解见。,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由此也可以看出,虽然已经进入季,但依旧有很多天的事物在延续。“南国似暑北国,绿秀江淮万木荫”。古人常有迎仪式,以祈丰收。立前五日蝼蝈鸣,中五日蚯蚓出,后五日王瓜生。立怎奈人间已暮,朔方群山始开舒。思不曾函封寄,引惹惊雷伴雨哭。立,四月节。立字解见。,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立万物生长,欣欣向荣。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时节的正式开始。斗指东南,维为立,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也。“定气法”以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节气。古人十分注重“立”的礼俗,旧时人们在立时举行“迎”仪式,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立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小麦抽穗扬花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时期,若预计未来有温暖但多阴雨的天气,要抓紧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喷药防治。每年的5月5日或6日,立时节我国南北的气温差异较大,而且同一地区波动频繁,华南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而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热,立时气温已达24℃以上。故此时也是农作物病虫害的多发期和人们易于犯感冒的时期,正如左河水所云:“南国似暑北国,绿秀江淮万木荫。时病时虫人撒药,忽寒忽热药搪人。”立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小麦抽穗扬花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时期,若预计未来有温暖但多阴雨的天气,要抓紧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喷药防治。小满(grainbuds),“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斗指甲,太阳达黄经60°,于每年公历5月20—22日交节。同雨水一样,小满意味着进入大幅度降雨的雨季,所谓“小满小满,江河易满”正是指此。“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小满前五日苦菜秀,中五日靡草死,后五日麦秋至。小满不仅是物候的向标,同时也在向人们阐释着“小得盈满”的道理。小满半青葱半柳风,飞红几点对蝉声。小得盈满常噙苦,便使人间百味真。“小满小满,江河易满”,小满麦类等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小满节气期间,我国南方地区一般会降雨多、雨量大。由于南方暖湿气流活跃,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黄赤交角处的华南一带交汇,这时华南地区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正如民谚云“小满,江河易满”。江南地区往往也是江河湖满,如果这个阶段雨水偏少,可能是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位置偏南,意味着到了黄梅时节。在北方,小满节气期间降雨很少或无雨,这期间气温上升很快,与南方的温差进一步缩小。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小满节气期间,我国南方地区一般会降雨多、雨量大。由于南方暖湿气流活跃,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黄赤交角处的华南一带交汇,这时华南地区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正如民谚云“小满,江河易满”。此时雨水渐收,阳光正好,时若摘下一朵栀子花养在琉璃中,仿佛都能听到花瓣舒展的声音。年年惦念的酸梅红了,心心念念的西瓜甜了,在初最美的时节,倘若能遇见一个叫“小满”的姑娘,那真是三生有幸,小得盈满。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斗指巳(正南偏东),太阳黄经为75°,于公历6月5—7日交节。《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记载,“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此时“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恰如其名。“王孙但知闲煮酒,村夫不忘禾豆忙”。芒种时节雨量充足,气温也明显升高,早播种的时谷已然到了收采的时候,令的作物也开始忙着播种。芒种前五日螳螂生,中五日鵙始鸣,后五日反舌无声。芒种采耕秋采,几茬时谷几茬芽。青已伴花神去,却见嘉苗又始发。“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种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斗指巳(正南偏东),太阳黄经为75°,于公历6月5—7日交节。芒种是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中国江南地区进入梅雨时节;华南地区处在龙舟水时节。比起立时,芒种的气温显著升高,雨量比较充沛。芒种,是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北斗星斗柄指向巳位(正南偏东),太阳到达黄经75度。所属季节:季。气候特点:节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农事:作物栽培。芒种后,我国华南地区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每年的6月5日或6日,芒种时节沿江多雨,黄淮平原也即将进入雨季。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西南地区从6月份也开始进入了一年中的多雨季节。此时,西南西部的高原地区冰雹天气开始增多。在此期间,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季以外,大部分地区的人们,一般来说都能够体验到天的炎热。位于黑龙江北部的嫩江,在1971~2000年30年间,最热的一天371℃,就出现芒种期间。至,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是太阳北行的极致。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北纬23°26')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至日,太阳高度最高,白昼最长。伴随着高温,雷阵雨也频繁起来。所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现象频频发生,江淮更是有梅雨天气。此时正赶上农作物收采,所以多有祭祀活动,以祈消灾年丰。《周礼·官》记载,“以日至,致地方物魈。”至前五日鹿角解,中五日蝉始鸣,后五日半生。至一声雷赴九重天,澍雨偷晴解暑炎。不似龙神泽霈广,去来只在片云间。“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至”。至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至”。至,古时又称“节”、“至节”。古人说:“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古时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就有在至拜神祭祖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太阳运行至黄经90°时为至交节点,一般在公历6月21~22日交节。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至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是太阳北行的极致。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北纬23°26')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至日过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开始逐日降低。同时,至到来后,夜空星象也逐渐变成季星空。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局地灾害。 诗人徐书信“在暑雨”一诗中,也对日雷雨天气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描述:“日熏风暑坐台,蛙鸣蝉噪袭尘埃。靑天霹雳金锣响,冷雨如钱扑面来。”,小暑,斗指辛,太阳到达黄经105度,于公历7月6—8日交节。小暑即为“小热”,意思是此时虽然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天气的炎热,但是并未达到一年内最热,小暑只是炎炎日的开始。所谓“暑者,炎也”。相较于至,小暑气温持续升高,但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小暑时节,梅雨天气开始隐退,同时进入伏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此时正值盛炎暑,人们都在想办法避暑纳凉。小暑前五日温风至,中五日蟋蟀居宇,后五日鹰始鸷。小暑暖风拂掠麦田黄,伏入林钟暑不双。试问疏凉何处觅,满园花木小农庄。“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小暑,斗指辛,太阳到达黄经105度,于公历7月6—8日交节。小暑即为“小热”,意思是此时虽然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天气的炎热,但是并未达到一年内最热,小暑只是炎炎日的开始。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天气也将越来闷热和潮湿,灼热铺天盖地,让人无处藏身。每年的7月7日或8日,由小暑时节开始,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4]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到了大暑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小暑时节,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小暑前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气候特点:高温酷热。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公历7月22—24日交节。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北斗有七星,斗柄指节岁,从此沧桑变,不失物候延。斗柄指东,天下皆;斗柄指南,天下皆;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二十四节气,顺天应时,以候其律,是我们祖先探索自然宇宙的智慧结晶。历经千年,它依旧是我们推敲岁月变更,行事农业俗成的准规。“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大暑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气候特点:高温酷热。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公历7月22—24日交节。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从古至今,民间都有大暑三伏天饮凉茶(伏茶)的习俗;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饮的茶,这种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此外,还有烧伏香、晒伏姜、吃羊肉汤等习俗。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大暑节气正值“三伏”,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许多地区的气温达35度以上,俗称的“三大火炉”也最旺。在我国华南以北的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如苏、浙、赣等一带处于炎热少雨季节,滴雨似黄金。有“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丰,粮丰棉丰”,“伏不受旱,一亩增一担”的说法。恰如左河水诗云:“日盛三伏暑气熏,坐闲烦静在蝇蚊。纵逢战鼓云中起,箭射荷塘若洒金。”如果大暑前后出现阴雨,则预示以后雨水多。农谚有“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无雨少雨,吃水愁”的说法。中华传统文化
提示: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档超清晰!有任何问题联系客服QQ:43570874 微信:niutuwen 备注: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