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
1.静脉血栓栓塞症概述
2.静脉血栓栓塞症流行病学的研究
3.骨科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4.静脉血栓的风险评估
5.静脉血栓的相关预防措施
血栓形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血液有形成分在血管或心脏内膜局部形成栓子的过程。在许多疾病过程中,凝血机制被病理过程不恰当激活,形成血栓,被人们称之为血栓症。
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病机制:
1.静脉血流淤滞:
下肢静脉的向心回流依赖正常的静脉瓣功能、骨骼肌收缩的唧筒作用和胸腔内的负压吸引作用。正常的静脉血流对活化的凝血因子起稀释和清除作用。
当下肢血流缓慢或淤滞时,局部凝血酶聚集,纤维蛋白活性下降易导致局部血栓形成。
近年来研究表明,乘坐汽车、火车、飞机等旅行持续在5h以上者,可以使静脉血栓性疾病增加5倍左右。
2.血液高凝状态:
血液组成成分改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
手术应激可使血小板增高,粘附性增强;手术造成的失血、脱水可导致血液浓缩,血细胞相对增多;另一方面与患者的自身因素及合并的疾病状态有关:高龄、肥胖、吸烟、既往血栓形成史、糖尿病、心功能不全、先天性抗凝血酶缺乏症等,均可使机体处于一种高凝状态。
3.静脉内膜损伤:
正常血管内膜是血小板凝集的生理屏障,当血管内膜损伤后,血小板便发生聚集,并释放生物活性物质,进一步加重血小板的聚集和附着,促进血栓形成。
如外科整形手术后引起的静脉扩张、创伤导致的静脉壁的微创、全身麻醉患者由于血管张力改变而导致的内膜破裂,均可引起DVT。
最近的研究发现静脉注射是慢性静脉疾病乃至静脉血栓中重要的潜在危险。
1.静脉血栓栓塞症概述
2.静脉血栓栓塞症流行病学的研究
3.骨科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4.静脉血栓的风险评估
5.静脉血栓的相关预防措施
血栓形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血液有形成分在血管或心脏内膜局部形成栓子的过程。在许多疾病过程中,凝血机制被病理过程不恰当激活,形成血栓,被人们称之为血栓症。
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病机制:
1.静脉血流淤滞:
下肢静脉的向心回流依赖正常的静脉瓣功能、骨骼肌收缩的唧筒作用和胸腔内的负压吸引作用。正常的静脉血流对活化的凝血因子起稀释和清除作用。
当下肢血流缓慢或淤滞时,局部凝血酶聚集,纤维蛋白活性下降易导致局部血栓形成。
近年来研究表明,乘坐汽车、火车、飞机等旅行持续在5h以上者,可以使静脉血栓性疾病增加5倍左右。
2.血液高凝状态:
血液组成成分改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
手术应激可使血小板增高,粘附性增强;手术造成的失血、脱水可导致血液浓缩,血细胞相对增多;另一方面与患者的自身因素及合并的疾病状态有关:高龄、肥胖、吸烟、既往血栓形成史、糖尿病、心功能不全、先天性抗凝血酶缺乏症等,均可使机体处于一种高凝状态。
3.静脉内膜损伤:
正常血管内膜是血小板凝集的生理屏障,当血管内膜损伤后,血小板便发生聚集,并释放生物活性物质,进一步加重血小板的聚集和附着,促进血栓形成。
如外科整形手术后引起的静脉扩张、创伤导致的静脉壁的微创、全身麻醉患者由于血管张力改变而导致的内膜破裂,均可引起DVT。
最近的研究发现静脉注射是慢性静脉疾病乃至静脉血栓中重要的潜在危险。
格式:PPT(可编辑) 页数:40页 大小:3MB 获取:会员免费下载(或原价购买)
提示: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档超清晰!有任何问题联系客服QQ:43570874 微信:niutuwen 备注: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