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亦称脑溢血或中风、卒中,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动脉、毛细血管或静脉破裂而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20~30℅,本病好发于50~65岁,男女发病率相近,年青人患高血压可并发脑出血。
相关知识一、病因
大约半数是因高血压所致,以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最常见。其他病因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脑淀粉样血管病变、脑动脉炎、先天性血管畸形、梗死性脑出血、抗凝或溶栓治疗等。
二、临床表现
多数有高血压、头痛病史,寒冷季节发病率高。起病常突然而无预感,少数患者有前驱症状,表现多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或活动不便、口齿不清等,可能与血压增高有关。多在体力活动或精神激动时发病,大多在数小时内发展至高峰。急性期常见的主要表现有头痛、头晕、呕吐、脉搏减弱、意识障碍、偏瘫、失语、偏盲、大小便失禁等。发病时有明显的血压升高,一般在170/110mmHg(23.9/14.6kPa)以上,多数患者脑膜刺激征呈阳性,瞳孔常有双侧不等大,眼底可见动脉硬化、出血。常有心脏异常体征。幕上病变者对侧肢体软瘫,两眼出血侧偏斜,破入脑室或脑干出血则出现深昏迷、高热、去大脑强直、双侧瞳孔缩小或扩大
三、辅助检查
1.CT检查
是临床确诊脑出血的首选检查。发病后即可显示新鲜血肿,为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区,边界清楚,可显示血肿部位、大小、形态,是否破人脑室、血肿周围有无低密度水肿带及占位效应、脑组织移位和梗阻性脑积水等,有助于确诊及指导治疗。
2.MRI检查
急性期对幕上及小脑出血的价值不如CT,对脑干出血优于CT,病程4~5w后不能辨认脑出血时,MRI仍可明确分辨,故可区别陈旧性脑出血和脑梗死;可显示血管畸形的流空现象。MRI较CT更易发现血管畸形,血管瘤及肿瘤等出血原因。
3.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
怀疑脑血管畸形,Moyamaya病、血管炎等可行DSA检查,尤其是血压正常的年轻患者应考虑以查明病因,预防复发。
四、治疗
1.保持病室安静,卧床休息,减少探视。严密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和意识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脑缺氧,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吸痰,头部抬高30度并偏向一侧,间断给氧,痰多不易吸出时立即气管切开。
2.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病后每日入液量可按尿量+500ml计算,如有高热、多汗、呕吐、腹泻,适当增加入液量,维持中心静脉压5~12cmH20,防止低钠血症,以免加重脑水肿
四、治疗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脑出血后脑水肿约在48h达高峰,维持3~5d后逐渐消退,可持续2~3w或更长。脑水肿可使颅内压增高,并致脑疝形成,是影响脑出血死亡率及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可采取下列措施:
(1)头部降温:使用冰帽、冰垫、冰水袋等。
(2)适度换气:利用人工呼吸给氧,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3)脱水剂:快速静滴20℅甘露醇125ml,每6~8h一次,也可使用10℅甘油果糖500ml静滴,或加速尿20~40mg交替使用,激素与上述药物合用可增加降压效果,减少反跳现象发生,亦可辅助选用胶体性脱水剂20℅人血白蛋白。
四、治疗
4.控制高血压,根据患者年龄、病前有无高血压、病后血压情况等确定最适度血压水平。180/105mmHg以内可观察而不用降压药,>180/105mmHg宜选用卡托普利、倍他乐克等降压药。
5.手术治疗。
常见护理问题
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生活自理缺陷;②肢体活动障碍;③语言沟通障碍;④有发生褥疮的危险;⑤有误吸的危险;⑥清理呼吸道无效;⑦舒适的改变:头痛;⑧潜在并发症--脑疝;⑨潜在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⑩便秘;(11)大小便失禁。
潜在并发症--脑疝
[相关因素]颅内压增高。
[主要表现]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呼吸不规则,意识障碍加重,一侧瞳孔散大等。
[护理目标]
避免脑疝的发生,或尽量减轻脑疝的症状、体征。
减轻脑疝对脑实质的损伤。
争取抢救时间:挽救病人生命。
潜在并发症--脑疝
[护理措施]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瞳孔和意识状态的变化,每1∽2小时1次,或遵医嘱监测并记录。掌握脑疝的前驱症状:头痛、呕吐、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呼吸不规则,意识障碍加重,一侧瞳孔散大等。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师处理。急性期病人绝对卧床休息,除呼吸、进食、排泄外,其他活动需严格禁止。发现脑疝前驱症状,及时遵嘱使用脱水剂。使用脱水剂要绝对保证快速输入,以达到脱水、降颅压的作用.在抢救过程中,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负压抽吸痰液。将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返流造成误吸。呼吸无规律者,不宜频繁更换体位,但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褥疮的发生,如垫气垫床、软枕,勤擦洗等。
潜在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
[相关因素]应激性溃疡。
[主要表现]
血压下降,脉搏细数,面色苍白,尿量减少等。
大便呈黑色或柏油样便,血红蛋白含量下降。
潜血试验阳性。
[护理目标]
严密观察病情,防止发生失血性休克。
迅速上血,防止病情恶化。
使病人清洁、舒适、生活需要得到满足,避免发生再出血。
潜在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
[护理措施]
密切监测血压和脉搏,观察血压的动态变化,必要时记录出入水量。发现出血或休克表现,及时通知医师,并配合抢救。
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采取平卧位,安慰病人,使其消除紧张心理,保持安静。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补液。
准确及时执行医嘱,给予止血药物治疗,必要时输同型血。
及时清理血迹和倾倒胃肠引流物,保持床单整洁和病人皮肤清洁,及时更换干净的衣物,并协助生活护理,关心病人,满足病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监测大便的性质、颜色、量,进行大便潜血试验检查,及时发现有无潜血。
观察病人有无头晕、黑便、呕血等失血性休克表现。
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做好饮食指导:急性出血期应禁食,恢复期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及含粗纤维多的食物。
便秘
[相关因素]
绝对卧床休息,活动量减少。
液体量摄入不足。
饮食中缺乏粗纤维。
不习惯床上排便。
[主要表现]
病人大便干结,排便困难,伴排便疼痛。
病人不能自行排便,需用缓泻剂或灌肠等方法协助排便。
[护理目标]
病人能排出成形软便。
病人能在护士的帮助下排便。
病人及其家属能讲述预防便秘的措施。
便秘
[护理措施]
增加病人食物中的纤维素含量:
介绍含纤维素多的食物种类,如带皮的新鲜水果和各种蔬菜(芹菜、韭菜等);向病人说明含纤维素多的食物能促进肠蠕动,维持正常的肠道活动。
了解病人的饮食习惯和对各种食物的好恶,保证食物色、香、味俱全,增进病人的食欲。
开始食用粗纤维食物时应从少到多,逐渐增量,以免对肠道刺激而引起腹泻或肠梗阻。
给予充分的液体:
根据病情,每天饮水1500∽2000ml。
早餐前半小时喝一杯温开水,可刺激排便。
排便时不要太用力,可在排便用力时呼气,以预防生命体征变化。
不习惯床上排便者,应向其解释病情及需要在床上排便的理由,在病人排便时用屏风遮挡,信号灯放在伸手易拿到的地方,然后医护人员离开,以免干扰病人。
每天顺肠蠕动方向按摩腹部数次,以增加肠蠕动,促进排便。
非急性期病人,在病情允许的范围内适当增加活动量。
遵医嘱给予大便软化剂或缓泻剂,必要时灌肠。
向病人及家属解释预防和处理便秘的必要措施,如饮食和活动,并强调预防的有效性和重要性。鼓励病人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大小便失禁
[相关因素]
神经肌肉功能障碍。
脑溢血。
[主要表现]大小便失控。
[护理目标]
病人会阴部皮肤和肛周皮肤完整,没有发生受损。
病人能控制小便。
不发生泌尿系感染和肛周围皮肤感染。
大小便失禁
[护理措施]
出现大小便失禁时,应及时用温水擦洗,更换干净衣裤,在肛周涂保护性软膏,减轻皮肤刺激。
保持床单位平整、清洁、干燥、无渣屑,以免刺激皮肤。
提供床旁便器和辅助器具(轮椅、拐杖等)或帮助病人入厕,必要时把尿壶、便盆放在病人旁。
准备好卫生纸、温热水、水盆等卫生用品。
建立排便规律,鼓励病人每天在同一时间排便。
必要时指导病人选择合适的便失禁器具。
遵医嘱使用体外接尿管--假性导尿或留置导尿管。
观察尿的颜色、透明度等,必要时送尿培养,以监测是否有泌尿系感染。
躯体移动障碍
相关因素:
1因意识障碍,不能有目的移动躯体。
2因疼痛和不适,不愿移动躯体。
3因肢体瘫痪,躯体移动受限。
4卧床限制活动。
主要表现:
1躯体活动范围减少。
2不能活动或不愿活动。
3被动体位,使用约束带。
躯体移动障碍
护理措施:
1保持病人舒适体位。
2翻身拍背,每2小时1次。
3做好生活护理。口腔护理每天2次;抹澡夏季每天2次,冬季每天1次;定时喂饮食;大小便后及时清洁肛周及会阴。
4躁动、意识障碍病人,使用床栏、约束带,以防坠床。
5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并行肢体按摩,每天3次。
6补充足够的水分,多食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以预防便秘。
自理缺陷
相关因素:
1意识、精神、视力障碍。
2瘫痪。
3卧床,活动限制。
4耐力下降,使活动能力下降。
5舒适状态改变:头痛。
主要表现:
1病人不能独立完成进餐、洗漱、沐浴、大小便等日常生活。
2病人不能有目的地完成翻身动作。
护理目标:
1病人卧床期间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2病人舒适,无口腔炎、褥疮、坠床等发生。
自理缺陷
护理措施:
1做好病人日常生活护理,如口腔护理每天2次;擦澡夏季每天2次,冬季每天1次;定时喂饮食。
2大小便后及时清洁肛周及会阴,随时更换尿湿、污染的衣被。
3协助病人翻身、拍背,每2小时1次。
4随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5意识、精神障碍病人,使用床栏、约束带,必要时专人守护。
6严格掌握热水袋、冰袋使用指征,防止烫伤或冻伤。
语言沟通障碍
相关因素:
1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不能发音。
2意识、精神障碍不能言语或语言有错误。
3文化程度低、方言。
4幼儿,表达能力差。
主要表现:
1说话或发音困难、含糊不清。
2不说话或不能言语。
3用词不当或表达不清。
护理目标:
1病人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2病人表达需要的要求得到理解。
语言沟通障碍
护理措施:
1热情接待病人,主动关心和询问病人的感受及需要。
2耐心倾听病人的言语,鼓励病人表达清楚。
3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病人发音不清时,鼓励并教会其使用手语,利于病人表达自己的需要。
4文化程度低的病人表达自己的需求时应不厌其烦、多次反复倾听,不可表露出厌烦情绪。
5对不能理解医务人员语言的病人,可借助于同乡、亲友帮助解释。
重点评价:病人能否有效交流。
脑组织灌注量不足
相关因素:
1颅内出血,使脑血流灌注减少。
2颅内压升高,使脑血液循环障碍。
3脑水肿,造成脑组织发生功能和结构上的损害。
4脑缺血/脑梗塞,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
5脑缺氧,造成脑细胞代谢障碍。
主要表现:
1病人主诉头痛、恶心或喷射性呕吐。
2意识障碍加重或意识改变,瞳孔散大、对反光射减弱或消失,生命体征改变,癫痫发作,继发性偏瘫,脑疝。
3颅内压升高[ICP>2kPa(15mmHg)],SaQ2<95%,血气分析:PO2<10.7kPa(80mmHg)、PCO2>6kPa(45mmHg);血生化指标:Na+<130mmol/L或150mmol/L、BS<3.6mmol/L或>6.1mmol/L等。
护理目标:
1病人脑组织灌注不足的表现减轻,表现为格拉斯哥(GCS)计分>13分(GCS昏迷计分法见附表)。
2未出现或少出现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及其并发症。
脑组织灌注量不足
护理措施:
1病人静卧,全麻清醒后取抬高床头15-30度体位,意识障碍者取头侧卧位,禁卧患侧,并保持头部正直,防止呼吸不畅。
2高流量输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3吸痰前先吸入纯氧或过度通气,防止脑缺氧。
4监护仪连续监测心电、呼吸、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颅内压等,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5监测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尿量、尿比重、伤口敷料每0.5-6小时1次,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6视病情调节输液速度,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
7保持各种引流通畅,防止管道位置过高、过低、扭曲、脱出,并密切观察引流管量、色,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
8遵医嘱及时、准确留取各种检验标本。
9避免引起颅内压升高的护理活动(参见"颅内肿瘤病人标准护理计划"中的相关内容)。
意识障碍
相关因素:
1脑水肿致脑组织发生功能和结构上的损害。
2脑缺氧致脑细胞代谢障碍。
3颅内压升高致脑血循环障碍。
主要表现:
1嗜睡。为早期较轻微的意识障碍,病人处于睡眠状态,给予轻微刺激即可清醒,唤醒后能回答问题。
2朦胧。病人对人、物、时间、地点的意识能力均有障碍,反应迟钝,回答问题不正确。
3浅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仅存在吞咽、咳嗽、角膜和睫毛反射,对疼痛刺激有痛苦表情和防御反射。
4深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一切反射消失。
5GCS计分<13分。
护理目标:
1病人意识障碍程度减轻。
2病人无继发性损伤。
意识障碍
护理措施:
1监测神志,并以GCS评分标准记录病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每0.5-1小时1次。
2保持病人体位舒适,并予以翻身拍背,每2小时1次。
3保持呼吸道通畅。
4预防继发性损伤。
(1)以床栏、约束带保护病人,防止坠床。
(2)吞咽、咳嗽反射障碍时不可经口喂饮食,以免引起吸入性肺炎、窒息。
(3)病人眼睑闭合不全者,以氯霉素眼药水滴眼每天3次,四环素眼膏涂眼每晚1次,并以眼垫覆盖患眼,以免发生暴露性角膜炎。
5做好生理护理。
(1)随时更换尿湿、渗湿的床单、床裤。
(2)翻身时注意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清理呼吸道低效
相关因素:
1气管切开使咳嗽、排痰受到限制。
2因意识障碍而不能自行排痰。
3后组颅神经损伤致咳嗽反射障碍。
4卧床使痰液淤积。
主要表现:
1病人喉部痰鸣音、面色紫绀、呼吸困难或鼾声呼吸。
2病人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呼吸机辅助呼吸。
3SaO2<95%,血气指标:PO2<10.7kPa(80mmHg)、PCO2>6kPa(45mmHg)。
4肺部听诊有干湿啰音。
护理目标:
1病人无喉部痰鸣音。
2病人无呼吸道堵塞及窒息发生。
3SaO2>95%、血气指标正常。
清理呼吸道低效
护理措施:
1鼓励并指导清醒病人咳嗽、排痰。
2保持病室清洁、维持室温18-22度、湿度50%-60%,避免空气干燥。
3密切观察病人呼吸、面色、意识、瞳孔变化每0.5-1小时1次。
4监测体温每4小时1次。
5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脑缺氧。
(1)随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
(2)翻身时予以拍背,以使呼吸道痰痂松脱,便于引流。
(3)吸痰前先吸入纯氧或过度通气,每次吸痰时间<15秒,防止脑缺氧。 (4)痰液粘稠时,遵医嘱气管内滴药每小时1次,气道湿化或雾化吸入每4-8小时1次,必要时行气道冲洗,以湿化痰液。 (5)意识障碍、吞咽咳嗽反向障碍者,备气管切开包于床旁。 (6)气管切开者,注意无菌操作,做好气管切开术后护理。 (7)给鼻饲流汁病人喂饮食时抬高床头,进食1小时内不搬动病人,防止食物反流入气道 中枢性高热 相关因素:丘脑下部、脑干、上颈髓损害或病变,导致中枢性体温调节失常。 主要表现: 1高热,体温>39℃。多出现于术后48小时内,病人主诉发热、不适。
2常伴有意识障碍、瞳孔散大、呼吸增速及脉搏增快等。
护理目标:
1病人体温在正常范围。
2病人未发生并发症。
中枢性高热
护理措施:
1监测病人体温,每1-4小时1次。
2体温>38℃以上,即采取降温措施。
(1)体温38-39℃时,予以温水擦浴。
(2)体温>39℃时,以30%-50%酒精200-300mL擦浴,置冰袋于大血管处,头部置冰帽。
(3)空调降低环境温度,必要时撤除棉被。
(4)降温毯持续降温。
(5)物理加药物降温:冰盐水200mL+APC0.42保留灌肠或灌胃。
3降温30分钟后复测体温并记录。
中枢性高热
4经上述处理,体温仍不下降者,可用冬眠低温疗法降低体温:
(1)用药前注意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如有脉搏过快、呼吸减慢、血压偏低,应报告医生更换药物。
(2)用药半小时后配合使用物理降温。
(3)降温速度不宜过快。
(4)定时测体温并观察全身情况,降温有肛温32-34℃为宜,以免发生并发症。
(5)病人出现寒颤、鸡皮疙瘩、肌紧张时,应暂时撤除冰袋,待加用镇静剂后再用。
(6)由于机体代谢率降低,胃肠功能减弱,一般不从胃肠进食,液体输入每天不宜>1500mL。
(7)冬眠低温治疗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以防肺部感染、冻伤、褥疮等并发症发生。
(8)停止冬眠治疗时,应先停物理降温,并为病人盖上被褥,使体温自然回升,必要时以热水袋复温或遵医嘱使用激素等药物。
中枢性高热
5降温过程中应注意:
(1)醇浴时禁擦前胸、后颈及腹部,以免反射性心跳减慢;酒精过敏者,不可醇浴。
(2)醇浴时头部置冰袋,足部置热水袋。
(3)热水袋,冰袋应以双层棉布或双层布套包裹,每半小时更换1次部位,防止烫伤、冻伤。
(4)随时更换汗湿的衣被,保持床单干燥,防止病人受凉。
6鼓励病人多饮水,进食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饮食,以补充机体消耗的热量和水分。
7加强口腔护理,及时翻身。
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相关因素:
1高热、呕吐、腹泻、消化道出血。
2尿崩症造成水、盐丢失。
3高渗利尿剂使用。
4脑脊液外漏。
5神经原性糖尿病,产生渗透性利尿。
主要表现:
1体温持续升高、出汗、呕吐、腹泻、黑便、脑脊液耳漏或鼻漏。
2胃内抽出咖啡色液体,尿多(>200mL/h),尿糖阳性。
3脑水肿使用脱水利尿药物。
护理目标:
1病人体液丢失减轻或控制。
2病人水、电解质维持平衡。
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护理措施:
1按医嘱输液,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高热、尿多时,鼓励病人喝盐开水,以补充丢失的水分或盐。
3高热时及时采取降温措施。
4呕吐、腹泻、便血时暂禁食,以免加重胃肠负担、加重腹泻、便血及呕吐。
5遵医嘱合理使用止呕、止泻、止血药物。如胃出血时以冰盐水300mL加去甲肾上腺素。1mg洗胃。
6尿多(尿量>4000mL/d或>200mL/h)、尿糖阳性时,遵医嘱使用抗利尿及降糖药物,如长效尿崩停、胰岛素。
7严格掌握高渗利尿剂使用指征,并注意观察利尿效果。
8脑脊液外漏时,准确记录漏液量。
有营养不良的可能
相关因素:
1因意识障碍或吞咽障碍而不能进食。
2呕吐、腹泻、消化道出血。
3高热,代谢增加。
4机体修复,需要量增加。
主要表现:
1持续发热,体温>37.2℃,反复呕吐、腹泻、消化道出血。
2意识障碍、吞咽反射障碍。
护理目标:
1病人的营养需要得到满足。
2造成营养不良的因素减少或被控制。
有营养不良的可能
护理措施:
1术后6小时病人清醒、无呕吐及吞咽障碍者,予以少量流质饮食。
2意识障碍、吞咽障碍病人术后24小时鼻饲流质。
3病人出现腹胀、呕吐、腹泻、胃肠道出血症状,及时报告医师处理,症状解除后以少量流质试喂,若无异常,即逐渐增加饮食次数及量,并逐渐过渡到高蛋白饮食。
4保证胃肠营养的热卡供给。流质饮食6-8次/d,每次200mL;软食4-5次/d;高蛋白饮食3次/d;以使每天热量供给在1.25-1.67MJ(3000-4000kcal)。
5保持输液及静脉营养的通畅。遵医嘱每日输入20%脂肪乳剂200-500mL,20%白蛋白50mL等。
有皮肤受损的可能
相关因素:
1病人因意识障碍、肢体瘫痪、伤口疼痛而不能自行改变体位,致局部长时间受压。
2限制体位。
3全身营养不良。
4局部物理、化学刺激。
主要表现:
1意识障碍、肢体瘫痪、伤口疼痛。
2术后限制体位,尿液、汗液刺激。
3老年;全身消瘦、水肿;皮肤瘙痒。
护理目标:病人无皮肤损伤。
有皮肤受损的可能
护理措施:
1评估病人全身营养状况、皮肤情况。
2定时协助病人改变体位,并按摩骨隆突部。限制体位者,受压部位轮流减压。
3及时更换汗湿、尿湿、渗湿的衣被,并及时擦洗局部。
4为病人擦澡时,使用中性肥皂,水温在50℃左右,避免用力擦、搓,受压部位扑爽身粉。
5病人皮肤瘙痒,应适当约束双手,以免抓破皮肤。
6勤剪指甲,防止自伤。
7加强饮食护理,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增强机体抵抗力。
康复锻炼知识
脑出血急性期需卧床休息4~6周,待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锻炼。在康复锻炼时主要针对患肢基本功能的恢复。首先是腿的锻炼,先进行腿的负重训练。协助患者进行双腿站立,然后过渡到患腿独立,最后再进行行走锻炼。
其次是对手的锻炼,患者双手有轻度浮肿,我们要协助进行由下而上的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浮肿。手的功能锻炼主要是对肩、肘、指关节的功能恢复,指导患者先用健侧带动患侧锻炼,然后过渡到患肢的独立锻炼。一般采用“作业疗法”,如:梳头、抓米等练习。
要给患者作好心理指导,告知患者及家属,半年内是脑出血患者最佳的康复时间,应抓紧时间,克服疼痛等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
护士长:今天的护理查房很好,让我们对脑出血的有关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目前该患者痰液较前增加,我们要做好机械辅助排痰及雾化吸入工作,把肺部感染控制到最低。
相关知识一、病因
大约半数是因高血压所致,以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最常见。其他病因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脑淀粉样血管病变、脑动脉炎、先天性血管畸形、梗死性脑出血、抗凝或溶栓治疗等。
二、临床表现
多数有高血压、头痛病史,寒冷季节发病率高。起病常突然而无预感,少数患者有前驱症状,表现多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或活动不便、口齿不清等,可能与血压增高有关。多在体力活动或精神激动时发病,大多在数小时内发展至高峰。急性期常见的主要表现有头痛、头晕、呕吐、脉搏减弱、意识障碍、偏瘫、失语、偏盲、大小便失禁等。发病时有明显的血压升高,一般在170/110mmHg(23.9/14.6kPa)以上,多数患者脑膜刺激征呈阳性,瞳孔常有双侧不等大,眼底可见动脉硬化、出血。常有心脏异常体征。幕上病变者对侧肢体软瘫,两眼出血侧偏斜,破入脑室或脑干出血则出现深昏迷、高热、去大脑强直、双侧瞳孔缩小或扩大
三、辅助检查
1.CT检查
是临床确诊脑出血的首选检查。发病后即可显示新鲜血肿,为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区,边界清楚,可显示血肿部位、大小、形态,是否破人脑室、血肿周围有无低密度水肿带及占位效应、脑组织移位和梗阻性脑积水等,有助于确诊及指导治疗。
2.MRI检查
急性期对幕上及小脑出血的价值不如CT,对脑干出血优于CT,病程4~5w后不能辨认脑出血时,MRI仍可明确分辨,故可区别陈旧性脑出血和脑梗死;可显示血管畸形的流空现象。MRI较CT更易发现血管畸形,血管瘤及肿瘤等出血原因。
3.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
怀疑脑血管畸形,Moyamaya病、血管炎等可行DSA检查,尤其是血压正常的年轻患者应考虑以查明病因,预防复发。
四、治疗
1.保持病室安静,卧床休息,减少探视。严密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和意识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脑缺氧,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吸痰,头部抬高30度并偏向一侧,间断给氧,痰多不易吸出时立即气管切开。
2.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病后每日入液量可按尿量+500ml计算,如有高热、多汗、呕吐、腹泻,适当增加入液量,维持中心静脉压5~12cmH20,防止低钠血症,以免加重脑水肿
四、治疗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脑出血后脑水肿约在48h达高峰,维持3~5d后逐渐消退,可持续2~3w或更长。脑水肿可使颅内压增高,并致脑疝形成,是影响脑出血死亡率及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可采取下列措施:
(1)头部降温:使用冰帽、冰垫、冰水袋等。
(2)适度换气:利用人工呼吸给氧,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3)脱水剂:快速静滴20℅甘露醇125ml,每6~8h一次,也可使用10℅甘油果糖500ml静滴,或加速尿20~40mg交替使用,激素与上述药物合用可增加降压效果,减少反跳现象发生,亦可辅助选用胶体性脱水剂20℅人血白蛋白。
四、治疗
4.控制高血压,根据患者年龄、病前有无高血压、病后血压情况等确定最适度血压水平。180/105mmHg以内可观察而不用降压药,>180/105mmHg宜选用卡托普利、倍他乐克等降压药。
5.手术治疗。
常见护理问题
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生活自理缺陷;②肢体活动障碍;③语言沟通障碍;④有发生褥疮的危险;⑤有误吸的危险;⑥清理呼吸道无效;⑦舒适的改变:头痛;⑧潜在并发症--脑疝;⑨潜在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⑩便秘;(11)大小便失禁。
潜在并发症--脑疝
[相关因素]颅内压增高。
[主要表现]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呼吸不规则,意识障碍加重,一侧瞳孔散大等。
[护理目标]
避免脑疝的发生,或尽量减轻脑疝的症状、体征。
减轻脑疝对脑实质的损伤。
争取抢救时间:挽救病人生命。
潜在并发症--脑疝
[护理措施]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瞳孔和意识状态的变化,每1∽2小时1次,或遵医嘱监测并记录。掌握脑疝的前驱症状:头痛、呕吐、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呼吸不规则,意识障碍加重,一侧瞳孔散大等。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师处理。急性期病人绝对卧床休息,除呼吸、进食、排泄外,其他活动需严格禁止。发现脑疝前驱症状,及时遵嘱使用脱水剂。使用脱水剂要绝对保证快速输入,以达到脱水、降颅压的作用.在抢救过程中,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负压抽吸痰液。将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返流造成误吸。呼吸无规律者,不宜频繁更换体位,但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褥疮的发生,如垫气垫床、软枕,勤擦洗等。
潜在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
[相关因素]应激性溃疡。
[主要表现]
血压下降,脉搏细数,面色苍白,尿量减少等。
大便呈黑色或柏油样便,血红蛋白含量下降。
潜血试验阳性。
[护理目标]
严密观察病情,防止发生失血性休克。
迅速上血,防止病情恶化。
使病人清洁、舒适、生活需要得到满足,避免发生再出血。
潜在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
[护理措施]
密切监测血压和脉搏,观察血压的动态变化,必要时记录出入水量。发现出血或休克表现,及时通知医师,并配合抢救。
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采取平卧位,安慰病人,使其消除紧张心理,保持安静。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补液。
准确及时执行医嘱,给予止血药物治疗,必要时输同型血。
及时清理血迹和倾倒胃肠引流物,保持床单整洁和病人皮肤清洁,及时更换干净的衣物,并协助生活护理,关心病人,满足病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监测大便的性质、颜色、量,进行大便潜血试验检查,及时发现有无潜血。
观察病人有无头晕、黑便、呕血等失血性休克表现。
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做好饮食指导:急性出血期应禁食,恢复期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及含粗纤维多的食物。
便秘
[相关因素]
绝对卧床休息,活动量减少。
液体量摄入不足。
饮食中缺乏粗纤维。
不习惯床上排便。
[主要表现]
病人大便干结,排便困难,伴排便疼痛。
病人不能自行排便,需用缓泻剂或灌肠等方法协助排便。
[护理目标]
病人能排出成形软便。
病人能在护士的帮助下排便。
病人及其家属能讲述预防便秘的措施。
便秘
[护理措施]
增加病人食物中的纤维素含量:
介绍含纤维素多的食物种类,如带皮的新鲜水果和各种蔬菜(芹菜、韭菜等);向病人说明含纤维素多的食物能促进肠蠕动,维持正常的肠道活动。
了解病人的饮食习惯和对各种食物的好恶,保证食物色、香、味俱全,增进病人的食欲。
开始食用粗纤维食物时应从少到多,逐渐增量,以免对肠道刺激而引起腹泻或肠梗阻。
给予充分的液体:
根据病情,每天饮水1500∽2000ml。
早餐前半小时喝一杯温开水,可刺激排便。
排便时不要太用力,可在排便用力时呼气,以预防生命体征变化。
不习惯床上排便者,应向其解释病情及需要在床上排便的理由,在病人排便时用屏风遮挡,信号灯放在伸手易拿到的地方,然后医护人员离开,以免干扰病人。
每天顺肠蠕动方向按摩腹部数次,以增加肠蠕动,促进排便。
非急性期病人,在病情允许的范围内适当增加活动量。
遵医嘱给予大便软化剂或缓泻剂,必要时灌肠。
向病人及家属解释预防和处理便秘的必要措施,如饮食和活动,并强调预防的有效性和重要性。鼓励病人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大小便失禁
[相关因素]
神经肌肉功能障碍。
脑溢血。
[主要表现]大小便失控。
[护理目标]
病人会阴部皮肤和肛周皮肤完整,没有发生受损。
病人能控制小便。
不发生泌尿系感染和肛周围皮肤感染。
大小便失禁
[护理措施]
出现大小便失禁时,应及时用温水擦洗,更换干净衣裤,在肛周涂保护性软膏,减轻皮肤刺激。
保持床单位平整、清洁、干燥、无渣屑,以免刺激皮肤。
提供床旁便器和辅助器具(轮椅、拐杖等)或帮助病人入厕,必要时把尿壶、便盆放在病人旁。
准备好卫生纸、温热水、水盆等卫生用品。
建立排便规律,鼓励病人每天在同一时间排便。
必要时指导病人选择合适的便失禁器具。
遵医嘱使用体外接尿管--假性导尿或留置导尿管。
观察尿的颜色、透明度等,必要时送尿培养,以监测是否有泌尿系感染。
躯体移动障碍
相关因素:
1因意识障碍,不能有目的移动躯体。
2因疼痛和不适,不愿移动躯体。
3因肢体瘫痪,躯体移动受限。
4卧床限制活动。
主要表现:
1躯体活动范围减少。
2不能活动或不愿活动。
3被动体位,使用约束带。
躯体移动障碍
护理措施:
1保持病人舒适体位。
2翻身拍背,每2小时1次。
3做好生活护理。口腔护理每天2次;抹澡夏季每天2次,冬季每天1次;定时喂饮食;大小便后及时清洁肛周及会阴。
4躁动、意识障碍病人,使用床栏、约束带,以防坠床。
5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并行肢体按摩,每天3次。
6补充足够的水分,多食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以预防便秘。
自理缺陷
相关因素:
1意识、精神、视力障碍。
2瘫痪。
3卧床,活动限制。
4耐力下降,使活动能力下降。
5舒适状态改变:头痛。
主要表现:
1病人不能独立完成进餐、洗漱、沐浴、大小便等日常生活。
2病人不能有目的地完成翻身动作。
护理目标:
1病人卧床期间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2病人舒适,无口腔炎、褥疮、坠床等发生。
自理缺陷
护理措施:
1做好病人日常生活护理,如口腔护理每天2次;擦澡夏季每天2次,冬季每天1次;定时喂饮食。
2大小便后及时清洁肛周及会阴,随时更换尿湿、污染的衣被。
3协助病人翻身、拍背,每2小时1次。
4随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5意识、精神障碍病人,使用床栏、约束带,必要时专人守护。
6严格掌握热水袋、冰袋使用指征,防止烫伤或冻伤。
语言沟通障碍
相关因素:
1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不能发音。
2意识、精神障碍不能言语或语言有错误。
3文化程度低、方言。
4幼儿,表达能力差。
主要表现:
1说话或发音困难、含糊不清。
2不说话或不能言语。
3用词不当或表达不清。
护理目标:
1病人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2病人表达需要的要求得到理解。
语言沟通障碍
护理措施:
1热情接待病人,主动关心和询问病人的感受及需要。
2耐心倾听病人的言语,鼓励病人表达清楚。
3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病人发音不清时,鼓励并教会其使用手语,利于病人表达自己的需要。
4文化程度低的病人表达自己的需求时应不厌其烦、多次反复倾听,不可表露出厌烦情绪。
5对不能理解医务人员语言的病人,可借助于同乡、亲友帮助解释。
重点评价:病人能否有效交流。
脑组织灌注量不足
相关因素:
1颅内出血,使脑血流灌注减少。
2颅内压升高,使脑血液循环障碍。
3脑水肿,造成脑组织发生功能和结构上的损害。
4脑缺血/脑梗塞,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
5脑缺氧,造成脑细胞代谢障碍。
主要表现:
1病人主诉头痛、恶心或喷射性呕吐。
2意识障碍加重或意识改变,瞳孔散大、对反光射减弱或消失,生命体征改变,癫痫发作,继发性偏瘫,脑疝。
3颅内压升高[ICP>2kPa(15mmHg)],SaQ2<95%,血气分析:PO2<10.7kPa(80mmHg)、PCO2>6kPa(45mmHg);血生化指标:Na+<130mmol/L或150mmol/L、BS<3.6mmol/L或>6.1mmol/L等。
护理目标:
1病人脑组织灌注不足的表现减轻,表现为格拉斯哥(GCS)计分>13分(GCS昏迷计分法见附表)。
2未出现或少出现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及其并发症。
脑组织灌注量不足
护理措施:
1病人静卧,全麻清醒后取抬高床头15-30度体位,意识障碍者取头侧卧位,禁卧患侧,并保持头部正直,防止呼吸不畅。
2高流量输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3吸痰前先吸入纯氧或过度通气,防止脑缺氧。
4监护仪连续监测心电、呼吸、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颅内压等,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5监测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尿量、尿比重、伤口敷料每0.5-6小时1次,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6视病情调节输液速度,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
7保持各种引流通畅,防止管道位置过高、过低、扭曲、脱出,并密切观察引流管量、色,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
8遵医嘱及时、准确留取各种检验标本。
9避免引起颅内压升高的护理活动(参见"颅内肿瘤病人标准护理计划"中的相关内容)。
意识障碍
相关因素:
1脑水肿致脑组织发生功能和结构上的损害。
2脑缺氧致脑细胞代谢障碍。
3颅内压升高致脑血循环障碍。
主要表现:
1嗜睡。为早期较轻微的意识障碍,病人处于睡眠状态,给予轻微刺激即可清醒,唤醒后能回答问题。
2朦胧。病人对人、物、时间、地点的意识能力均有障碍,反应迟钝,回答问题不正确。
3浅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仅存在吞咽、咳嗽、角膜和睫毛反射,对疼痛刺激有痛苦表情和防御反射。
4深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一切反射消失。
5GCS计分<13分。
护理目标:
1病人意识障碍程度减轻。
2病人无继发性损伤。
意识障碍
护理措施:
1监测神志,并以GCS评分标准记录病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每0.5-1小时1次。
2保持病人体位舒适,并予以翻身拍背,每2小时1次。
3保持呼吸道通畅。
4预防继发性损伤。
(1)以床栏、约束带保护病人,防止坠床。
(2)吞咽、咳嗽反射障碍时不可经口喂饮食,以免引起吸入性肺炎、窒息。
(3)病人眼睑闭合不全者,以氯霉素眼药水滴眼每天3次,四环素眼膏涂眼每晚1次,并以眼垫覆盖患眼,以免发生暴露性角膜炎。
5做好生理护理。
(1)随时更换尿湿、渗湿的床单、床裤。
(2)翻身时注意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清理呼吸道低效
相关因素:
1气管切开使咳嗽、排痰受到限制。
2因意识障碍而不能自行排痰。
3后组颅神经损伤致咳嗽反射障碍。
4卧床使痰液淤积。
主要表现:
1病人喉部痰鸣音、面色紫绀、呼吸困难或鼾声呼吸。
2病人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呼吸机辅助呼吸。
3SaO2<95%,血气指标:PO2<10.7kPa(80mmHg)、PCO2>6kPa(45mmHg)。
4肺部听诊有干湿啰音。
护理目标:
1病人无喉部痰鸣音。
2病人无呼吸道堵塞及窒息发生。
3SaO2>95%、血气指标正常。
清理呼吸道低效
护理措施:
1鼓励并指导清醒病人咳嗽、排痰。
2保持病室清洁、维持室温18-22度、湿度50%-60%,避免空气干燥。
3密切观察病人呼吸、面色、意识、瞳孔变化每0.5-1小时1次。
4监测体温每4小时1次。
5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脑缺氧。
(1)随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
(2)翻身时予以拍背,以使呼吸道痰痂松脱,便于引流。
(3)吸痰前先吸入纯氧或过度通气,每次吸痰时间<15秒,防止脑缺氧。 (4)痰液粘稠时,遵医嘱气管内滴药每小时1次,气道湿化或雾化吸入每4-8小时1次,必要时行气道冲洗,以湿化痰液。 (5)意识障碍、吞咽咳嗽反向障碍者,备气管切开包于床旁。 (6)气管切开者,注意无菌操作,做好气管切开术后护理。 (7)给鼻饲流汁病人喂饮食时抬高床头,进食1小时内不搬动病人,防止食物反流入气道 中枢性高热 相关因素:丘脑下部、脑干、上颈髓损害或病变,导致中枢性体温调节失常。 主要表现: 1高热,体温>39℃。多出现于术后48小时内,病人主诉发热、不适。
2常伴有意识障碍、瞳孔散大、呼吸增速及脉搏增快等。
护理目标:
1病人体温在正常范围。
2病人未发生并发症。
中枢性高热
护理措施:
1监测病人体温,每1-4小时1次。
2体温>38℃以上,即采取降温措施。
(1)体温38-39℃时,予以温水擦浴。
(2)体温>39℃时,以30%-50%酒精200-300mL擦浴,置冰袋于大血管处,头部置冰帽。
(3)空调降低环境温度,必要时撤除棉被。
(4)降温毯持续降温。
(5)物理加药物降温:冰盐水200mL+APC0.42保留灌肠或灌胃。
3降温30分钟后复测体温并记录。
中枢性高热
4经上述处理,体温仍不下降者,可用冬眠低温疗法降低体温:
(1)用药前注意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如有脉搏过快、呼吸减慢、血压偏低,应报告医生更换药物。
(2)用药半小时后配合使用物理降温。
(3)降温速度不宜过快。
(4)定时测体温并观察全身情况,降温有肛温32-34℃为宜,以免发生并发症。
(5)病人出现寒颤、鸡皮疙瘩、肌紧张时,应暂时撤除冰袋,待加用镇静剂后再用。
(6)由于机体代谢率降低,胃肠功能减弱,一般不从胃肠进食,液体输入每天不宜>1500mL。
(7)冬眠低温治疗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以防肺部感染、冻伤、褥疮等并发症发生。
(8)停止冬眠治疗时,应先停物理降温,并为病人盖上被褥,使体温自然回升,必要时以热水袋复温或遵医嘱使用激素等药物。
中枢性高热
5降温过程中应注意:
(1)醇浴时禁擦前胸、后颈及腹部,以免反射性心跳减慢;酒精过敏者,不可醇浴。
(2)醇浴时头部置冰袋,足部置热水袋。
(3)热水袋,冰袋应以双层棉布或双层布套包裹,每半小时更换1次部位,防止烫伤、冻伤。
(4)随时更换汗湿的衣被,保持床单干燥,防止病人受凉。
6鼓励病人多饮水,进食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饮食,以补充机体消耗的热量和水分。
7加强口腔护理,及时翻身。
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相关因素:
1高热、呕吐、腹泻、消化道出血。
2尿崩症造成水、盐丢失。
3高渗利尿剂使用。
4脑脊液外漏。
5神经原性糖尿病,产生渗透性利尿。
主要表现:
1体温持续升高、出汗、呕吐、腹泻、黑便、脑脊液耳漏或鼻漏。
2胃内抽出咖啡色液体,尿多(>200mL/h),尿糖阳性。
3脑水肿使用脱水利尿药物。
护理目标:
1病人体液丢失减轻或控制。
2病人水、电解质维持平衡。
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护理措施:
1按医嘱输液,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高热、尿多时,鼓励病人喝盐开水,以补充丢失的水分或盐。
3高热时及时采取降温措施。
4呕吐、腹泻、便血时暂禁食,以免加重胃肠负担、加重腹泻、便血及呕吐。
5遵医嘱合理使用止呕、止泻、止血药物。如胃出血时以冰盐水300mL加去甲肾上腺素。1mg洗胃。
6尿多(尿量>4000mL/d或>200mL/h)、尿糖阳性时,遵医嘱使用抗利尿及降糖药物,如长效尿崩停、胰岛素。
7严格掌握高渗利尿剂使用指征,并注意观察利尿效果。
8脑脊液外漏时,准确记录漏液量。
有营养不良的可能
相关因素:
1因意识障碍或吞咽障碍而不能进食。
2呕吐、腹泻、消化道出血。
3高热,代谢增加。
4机体修复,需要量增加。
主要表现:
1持续发热,体温>37.2℃,反复呕吐、腹泻、消化道出血。
2意识障碍、吞咽反射障碍。
护理目标:
1病人的营养需要得到满足。
2造成营养不良的因素减少或被控制。
有营养不良的可能
护理措施:
1术后6小时病人清醒、无呕吐及吞咽障碍者,予以少量流质饮食。
2意识障碍、吞咽障碍病人术后24小时鼻饲流质。
3病人出现腹胀、呕吐、腹泻、胃肠道出血症状,及时报告医师处理,症状解除后以少量流质试喂,若无异常,即逐渐增加饮食次数及量,并逐渐过渡到高蛋白饮食。
4保证胃肠营养的热卡供给。流质饮食6-8次/d,每次200mL;软食4-5次/d;高蛋白饮食3次/d;以使每天热量供给在1.25-1.67MJ(3000-4000kcal)。
5保持输液及静脉营养的通畅。遵医嘱每日输入20%脂肪乳剂200-500mL,20%白蛋白50mL等。
有皮肤受损的可能
相关因素:
1病人因意识障碍、肢体瘫痪、伤口疼痛而不能自行改变体位,致局部长时间受压。
2限制体位。
3全身营养不良。
4局部物理、化学刺激。
主要表现:
1意识障碍、肢体瘫痪、伤口疼痛。
2术后限制体位,尿液、汗液刺激。
3老年;全身消瘦、水肿;皮肤瘙痒。
护理目标:病人无皮肤损伤。
有皮肤受损的可能
护理措施:
1评估病人全身营养状况、皮肤情况。
2定时协助病人改变体位,并按摩骨隆突部。限制体位者,受压部位轮流减压。
3及时更换汗湿、尿湿、渗湿的衣被,并及时擦洗局部。
4为病人擦澡时,使用中性肥皂,水温在50℃左右,避免用力擦、搓,受压部位扑爽身粉。
5病人皮肤瘙痒,应适当约束双手,以免抓破皮肤。
6勤剪指甲,防止自伤。
7加强饮食护理,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增强机体抵抗力。
康复锻炼知识
脑出血急性期需卧床休息4~6周,待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锻炼。在康复锻炼时主要针对患肢基本功能的恢复。首先是腿的锻炼,先进行腿的负重训练。协助患者进行双腿站立,然后过渡到患腿独立,最后再进行行走锻炼。
其次是对手的锻炼,患者双手有轻度浮肿,我们要协助进行由下而上的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浮肿。手的功能锻炼主要是对肩、肘、指关节的功能恢复,指导患者先用健侧带动患侧锻炼,然后过渡到患肢的独立锻炼。一般采用“作业疗法”,如:梳头、抓米等练习。
要给患者作好心理指导,告知患者及家属,半年内是脑出血患者最佳的康复时间,应抓紧时间,克服疼痛等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
护士长:今天的护理查房很好,让我们对脑出血的有关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目前该患者痰液较前增加,我们要做好机械辅助排痰及雾化吸入工作,把肺部感染控制到最低。
格式:PPT(可编辑) 页数:51页 大小:4MB 获取:会员免费下载(或原价购买)
提示: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档超清晰!有任何问题联系客服QQ:43570874 微信:niutuwen 备注: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