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时,称为蛛网膜下胶出血。临床上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损伤性与非损伤性两大类,后者又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典型临床表现是突然发作的剧烈头痛、呕吐、畏光、烦躁不安,随后有短暂的意识丧失,清醒后有各种神经功能障碍和脑膜刺激症状。
(1)疼痛:为常见的首发症状,病人常描述为“裂开样头痛”、“生平最剧烈的头痛”。大多数(70%)为全头痛和颈项部痛。少数(30%)为局部或一侧头面部痛,多位于额部,有定位意义。单侧眼眶部和前额部痛多见于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首先有枕后痛者多见于颅后窝动脉瘤破裂。少量出血者头痛较轻。头痛剧烈时有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畏光、眼球转动时痛。全头痛的原因为急性颅内压增高。头痛可持续1周左右。脊髓病变出血可引起较为剧烈的腰背痛。
(2)意识障碍:约有半数(45%-52%)的病人有意识丧失,一般不超过1小时,但也有持续昏迷、呼吸停止直至死亡者。
(3)神经功能障碍:单侧的有定位意义。①第Ⅱ-Ⅷ颅神经功能障碍:如视力减退甚至失明、视野缺损、眼睑下垂、复视、眼外肌麻痹、一侧前额感觉减退、听力减退甚至丧失等。眼底检查发现玻璃体膜下出血、视网膜出血、视神经乳头水肿。②运动和感觉障碍:如偏瘫失语等。③小脑前庭功能障碍:平衡失调、眩晕等。④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恶心、多汗、面色苍白等。
(4)精神障碍:少数病人可无意识障碍但却发生了精神障碍,如畏光、拒动、怕声、淡漠、幻视、谵妄、木僵、虚构和定向障碍等。
(5)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克氏征及布氏征,脑膜刺激征常在发病数小时至6天出现,克氏征较颈项强直多见。
(6)颅内并发症:有癫痫、急性脑积水、颅内压增高、继发性脑血管痉挛以及小脑幕切迹疝等。
(7)全身症状和并发症:常有发热和全身不适,肺部并发症如肺水肿等(54%),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如高血压、心律失常特别是心律不齐等(20-40%),泌尿系统并发症如肾功能衰竭等(26%),胃肠系统并发症如应激性溃疡出血等(3-4%),约有25%的病人可发生癫痫抽搐,10%-30%的病人可发生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其他有高血糖、感染,静脉血栓性栓塞等。这往往是因为出血后继发丘脑下部损害、儿茶酚胺分泌水平增高等原因,引起了中枢性高热、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尿崩症(尿量>250ml/h,尿比重<1.005)、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常见的是低钠血症,如有尿崩症发生又可导致高钠血症。)、胃肠道大量出血、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脏并发症。
二,临床分级:
临床上常采用Hunt和Hess根据SAH患者临床病史和症状体征的轻重程度制定的分级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价:
Ⅰ级:不出血或轻微出血,患者清醒、无症状或有轻微头痛和轻度脑膜刺激征。
Ⅱ级:有少量出血,清醒,头痛较重、脑膜刺激征明显,可有视神经、动眼神经、外展神经等受累症状。
Ⅲ级:中等量出血,嗜睡或意识模糊或朦胧状态,颈项强硬,有轻度局灶性神经系统障碍和颅内压增高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