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的中医治疗
概述
温病的治疗,是在温病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明确病因病机,制定相应的治疗大法,选用相应的方药,以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从而促使患者恢复健康。正确而及时的治疗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病痛,提高治愈率,促使早日恢复健康,而且对于其中具有传染性的疾患来说,还有助于阻止其传播蔓延,保护健康人群。在温病的治疗中,确立治法是最关键的,本章主要讨论温病的常用治法及其确立的依据。
基本内容
温病的治疗原则
温病治法的依据和运用
温病常用治法
温病的治疗原则
祛除温邪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扶助正气
“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温病治法的依据和运用
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
1.审察病因性质
2.辨别病机变化
3.针对特殊症状
温病治法的运用
1.治法的灵活运用
2.重视体质和正气状况
3.以祛邪为治疗的关键,重视“透”与“泄”
4.注重整体与着眼局部相结合
5.兼顾兼证
温病常用治法
泄卫透表法清解气热法
和解表里法祛湿清热法
清营凉血法通下逐邪法
开窍息风法滋阴生津法
固脱法外治法
泄卫透表法
意义和作用:
泄卫透表法是驱除在表温邪,解除卫分表证的治法。具有疏泄腠理,逐邪外出,泄热解表的作用。适用于温病初起,邪在卫表。属于"解表法"的范围,
临床运用:
因四时温邪有风、暑、湿、燥的不同,故温病初起时泄卫透表法在临床运用有四种。
疏风泄热
作用:辛凉解表、疏散风热。
适应证:风温、冬温初起,邪袭肺卫之卫分证。
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口微渴,或伴有咳嗽,咽痛,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
代表方剂:如桑菊饮,银翘散等。
透表清暑化湿
作用:透表清暑,用辛温之品透散表寒,用清暑化湿之品涤除在里之暑湿。
适应证:夏月感受暑湿兼寒证,即夏月感受暑湿,复感寒邪。
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形拘急或酸楚,无汗,口渴,心烦等。
代表方剂:新加香薷饮。
宣表化湿
作用:用芳香透邪之品以宣化表湿。
适应证:湿温初起,邪遏卫气。
症见:恶寒微热,头重,身体困重,四肢酸重,少汗,胸闷脘痞,苔白腻,脉濡缓等。
代表方剂:藿朴夏苓汤。
疏表润燥
作用:辛凉清润以疏肺润燥。
适应证:秋燥初起,燥热病邪伤于肺卫者。
症见发热,咳嗽少痰,咽干喉痛,鼻干唇燥,头痛,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红等。
代表方剂:桑杏汤。
泄卫透表法运用注意点
表邪不同,治法不同。
注意患者的体质和病邪兼挟。
对温病初起邪在卫表者,一般忌用辛温发汗法。
里热外发无表证不可用。
不可过用寒凉。
使用本法应中病即止,避免过汗伤津。
清解气热法
意义与作用
又称"清气法",是以清泄气分热邪,解除气分热毒的一种治法。又称“清气法”。具有清热生津、宣畅气机、泄火解毒、除烦止渴的作用,本法属于八法中"清法"的范围。
临床运用:
适用于气分里热亢盛,但尚未成里结(未与燥屎、食滞、痰湿、瘀血博结形成有形热结),具体治法主要有三种:
轻清宣气
作用:透泄热邪,宣畅气机
适应证:邪热初传气分,里热不甚,气机郁而不宣,如邪热初入气分,热郁胸隔;或里热渐退而余热扰于胸隔者。
症见: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起卧不安,苔薄黄,脉数。
代表方剂:栀子豉汤加味(加竹叶、连翘、瓜蒌皮、杏仁、芦根等)
辛寒清气
作用:以辛寒之品大清气分邪热透热外达。
适应证:邪热炽盛阳明气分。
症见:壮热、大渴、大汗、脉洪大,苔黄燥。
代表方剂:白虎汤
清热泻火
作用:用苦寒之品直清里热,泄火解毒。
适应证:热蕴气分,郁而化火之证。
症见:身热烦躁、口苦而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弦数或滑数)
代表方剂:黄芩汤加味
区别:
辛寒清气--适用于气分邪热,邪有外透之机--辛寒透邪,热从汗解
苦寒清热--适用于热郁化火,无向外透邪之势--苦寒之品直清里热
清解气热法运用注意
本法只适用于气分无形邪热,若热与有形实邪相结则不能祛有形热结。
“到气才可清气”,热象很盛,而病邪在表者不可使用,因过早寒凉反凉遏邪气,使邪热内闭不得透解。
湿热流连气分不可滥用。
素体阳虚者慎用,阳虚则寒,过度寒凉,更伤气。
灵活化裁,配合他法。
和解祛邪法
意义和作用:
和解祛邪法是通过和解、疏泄、宣通气机,解除半表半里之病邪的一类治法,又称"和解法"。本法属于八法中的"和法"。
本法具有清泄少阳、分消走泄、开达膜原的作用。
临床运用
适用于温病邪已离表又尚未入里成结,而是郁滞于少阳或膜原、留连三焦的半表半里证。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清泄少阳
作用:以苦寒合芳化之品,清泄胆经郁热,化痰和胃。
适应证:邪郁少阳胆经,胃有痰湿内阻,多见于某些湿热性质温病及温热挟湿者。
症见:寒热往来,口苦胁痛,烦渴溲赤,脘痞呕恶,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等。
代表方剂:蒿芩清胆汤
分消走泄
作用:用辛苦芳化之品清泄少阳热邪,兼以化痰和胃。
适应证:热郁少阳,兼有痰湿犯胃的证候。
症见:寒热起伏,胸痞腹胀,小便短少,苔腻等。
代表方剂:温胆汤加减,或以叶天士所说的杏、朴、苓之类为本法的基本药物。
开达膜原
作用:以辛通苦燥之品疏利透达膜原湿热秽浊之邪
适应证:湿热秽浊郁闭气分之“邪伏膜原”证。
症见:寒甚热象较微,脘痞腹胀,身痛肢重,苔腻白如积粉而舌质红绛甚或紫绛。多见于湿温或湿热性质温疫(湿热疫)早期。
代表方剂:雷氏宣透膜原法。
和解法运用注意
清泄少阳法虽有透邪泄热作用,但其清热力量较弱,故只适用于邪热挟痰湿郁阻于少阳,对气分里热炽盛者不宜用。
分消走泄、开达膜原法以疏化湿浊为主,热象较著及热盛津伤者不宜用。可配合清热法、养阴法等。湿浊偏盛,也可加用祛湿的治法。
祛湿清热法
意义与作用:
以芳香透化、辛开苦降、淡渗分利之品,祛除湿邪,清解邪热的治疗方法。
作用是宣通气机、运脾和胃、通利水道,以化湿泄浊。
临床运用:
根据湿与热的偏胜程度及所在部位主要有三法:
宣气化湿
作用:用芳化宣散之品以宣通气机、透化湿热。
适应证:湿温初起,湿蕴生热,郁遏气机者。
症见:身热不扬,午后为甚,汗出不解,或微恶寒,胸闷脘痞,小便短少,苔白腻,脉濡缓。
代表方剂:三仁汤
燥湿泄热
作用:辛开苦降之品燥湿清热。
适应证:湿渐化热,湿热并重,蕴伏中焦者。
症见: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腹胀,泛恶欲吐,小便短赤,苔黄滑腻。
代表方剂:王氏连朴饮
分利湿邪
作用:用淡渗之品利尿渗湿,使湿热之邪从小便下泄。
适应证:湿热郁阻下焦。
症见:热蒸头胀,小便短少甚至不通,渴不多饮,苔白腻。
代表方剂:茯苓皮汤
祛湿清热法运用注意
运用本法,首先应辨别湿与热的孰轻孰重,再随机立法。
如湿邪已化燥,即不可再盲目使用祛湿之品。因祛湿之品多偏辛温燥烈。
素体阴液亏虚者应慎用,以免燥烈更伤津液。
温病中的小便不利,应区别不同情况。
通下逐邪法
意义与作用:通下逐邪法是通过攻逐泻下,通导里实邪热外泄的一种治法。本法又称攻下法,属于八法中“下法”的范围,适用于温病有形实邪内结肠腑或下焦的病证,如热结肠腑、湿热积滞交结胃肠、热瘀互结下焦等。通下逐邪法的主要作用是通腑泄热、荡涤积滞、通瘀破结等。
临床运用:内结实邪的性质有燥屎、积滞、瘀血等异,而病变部位也有肠腑、下焦的不同,通下逐邪法又可分为如下几种:
通腑泄热
作用:用苦寒攻下之剂攻逐肠腑实热燥结。
适应证:热结阳明,内结肠腑
症见:潮热,谵语,腹胀满,甚则腹硬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苔老黄或焦黑起刺,脉沉实有力等。
代表方: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
导滞通便
作用:通导肠胃湿热积滞的一种治法,有导泻湿热积滞,泻下肠中郁热的作用。
适应证:湿热积滞交结肠胃者
症见: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舌苔黄浊等。
代表方:枳实导滞汤。
增液通便
作用:用通下剂配合滋养阴液剂以泻下肠腑热结。
适应证:肠腑热结而阴液亏虚证,即所谓“热结液亏”者。
症见:身热不退,大便秘结,口干唇裂,舌苔干燥等。
代表方:增液承气汤。
通瘀破结
作用:用活血通瘀攻下之剂以破散下焦瘀血蓄结。
适应证:温病热瘀互结,蓄于下焦者,
症见:身热,少腹硬满急痛,小便自利,大便秘结,或神志如狂,舌紫绛,脉沉实等。
代表方:桃仁承气汤。
使用注意
如里热未成实结或里无郁热积滞者,下法不宜盲目投用。
使用通下法后邪气复聚,可以再度攻下,但要慎重掌握,避免过下伤正。
平素体虚或在温病过程中阴液、正气耗伤较甚,虽有实邪里结,不宜一味单用攻下之法,应注意攻补兼施。
根据兼夹,配合他法。
在温病后期由于津枯肠燥而致大便秘结者,应主以润肠通便,忌用苦寒攻下。
清营凉血法
意义与作用:
用清凉透泄之品,清解营分邪热与血分热毒的治疗方法,属于八法中"清法"的范围,
具有清营泄热,凉血解毒,滋养阴液,通络散血作用。
临床运用:
根据病位浅深、病情轻重大致有以下三种。
清营泄热
作用:清营热,养营阴中配以轻清透泄之品,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又称透热转气法。
适应证:邪热已入营分。
症见:身热夜甚,心烦,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等。
代表方剂:清营汤。
凉血散血
作用:凉解血分热毒、活血散瘀以清散血分邪热的治法。
适应证:热入血分证。
症见:身热,多部位、多窍道急性出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躁扰不安,或神昏谵狂,斑疹紫黑,舌质深绛。
代表方剂:犀角地黄汤。
气营(血)两清
作用:清营凉血中合以清解气热法,以双解气营或气血之邪热。
适应证:气分热邪未解,而营、血分邪热已盛,气营两燔或气血两燔证。
症见壮热,口渴,烦躁,苔黄燥。甚至神昏谵妄,两目昏瞀,口秽喷人,周身骨节痛如被杖,身发斑疹,或有尿血便血、吐血衄血,或焦黑,舌质深绛或紫绛。
代表方剂:加减玉女煎、化斑汤、清瘟败毒饮等
清营凉血法运用注意点
里热虽盛,而邪在气分,尚未入营、血分者,不可早用,以免引邪深入。
营、血分热盛,挟湿者,应慎用本法,以免有凉遏滋腻之弊,必要时酌情配伍祛湿之品。
热入营、血分,病情较为危重,每合并有闭窍、动风之变,故本法常与开窍、息风等法配合运用。
开窍醒神法
意义和作用:是开通机窍促使神志苏醒的治疗方法。作用是清泄心包邪热、芳香通络利窍、清化湿热痰浊。适用于热陷心包及痰蒙机窍之证。
临床运用:
温病神志异常中,属窍闭有两种即热闭心窍及痰蒙心窍。故开窍法有二:即清心开窍与豁痰开窍。
清心开窍
作用:清解心热、透络开窍
适应证:痰热内闭心包。
症见身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謇肢厥,舌质红绛,或纯绛鲜泽,脉细数等。
代表方剂:三宝: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现代临床还用醒脑静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
豁痰开窍
作用:清除湿热痰浊,宣窍开闭。
适应证:痰蒙心窍,
症见:发热,神识昏蒙,时清时昧,时有谵语,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等。
代表方剂:菖蒲郁金汤,石菖蒲注射液。
开窍醒神法运用注意点
无神志异常不用。
辨别神昏的虚实。
开窍息风法是一种应急措施,得效即停。
针对神志异常的原因,配合他法。
息风止痉法
意义和作用:
是平息肝风而控制痉厥的治疗之法,而息风法的作用为凉泄肝经邪热、滋养肝肾阴液,适用于热盛动风或阴虚风动证。
临床运用
温病中痉证有实风和虚风两种,故息风法有二:凉肝息风和滋阴息风。
凉肝息风
作用:用清热凉肝之品以息风止痉。
适应证:热盛动风之实风证。
症见:身灼热肢厥,手足抽搐,甚或角弓反张,口噤神迷,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代表方剂:羚角钩藤汤。
滋阴息风
作用:滋养肝肾、潜镇肝阳以平息肝风。
适应证:温病后期,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虚风内动。
症见:低热,手指蠕动或瘛疭,肢厥神倦,舌干绛而萎,脉虚细等。
代表方剂: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息风止痉法运用注意点
未见发痉证,不可用息风法。
必须辨清虚实。痉厥有实风、虚风之异,虚实二证的治法不可相混。
息风法属应急治法,在临床运用时应根据症状,辨明引起痉的原因,配合清气、通下、清营或凉血等法。
小儿高热极易引起抽风,常在卫、气分阶段,就可因高热而引起抽搐,此时往往只需投用清热透邪之剂,或用物理降温方法,每因热退而抽搐自止,不一定必须用息风之法,应注意辨察,可配合蝉衣、钩藤等透热且能息风之品。
滋阴生津法
意义和作用:
用生津养阴之品补充人体阴液耗伤的一类治法。属“补法”范围,
作用为滋补阴液、润燥制火。滋阴生津法在温病中有重要意义,在温病治疗中运用最为广泛,贯穿在整个温病治疗过程中,阴液的耗损程度与疾病的发展及预后有密切的关系。
吴鞠通说:“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临床运用:由于阴伤程度及部位不同,可有三种方法。
滋养肺胃
作用:以甘凉濡润之品以滋养肺胃阴液。
适应证:邪热已基本消退,肺胃阴液耗伤较著者。
症见:口咽干燥,干咳少痰,或干呕而不思食,舌苔干燥,或舌光红少苔等。
代表方剂:沙参麦冬汤、益胃汤。
增液润肠
作用:用甘寒、咸寒之品生津养液,滋润肠液以通大便。
适应证:邪热已解,阴伤未复,津枯肠燥者。
症见:大便秘结、咽干口燥,干咳少痰,或干呕不思食,舌苔干燥或舌光红少苔,等。
代表方剂:增液汤。
滋补真阴
作用:以甘寒、咸寒、酸寒之品填补肝肾之阴,又称为“滋补肝肾法”。
适应证:温病后期,温邪久羁而劫伤肝肾真阴,邪少虚多者。
症见:低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神倦欲眠,或心中憺憺大动,舌绛少苔,或干绛枯萎,脉虚细或结代等。
代表方剂:加减复脉汤。
滋阴生津法运用要点
本法应用范围极广,常与其他治法配合运用。
温病阴液虽伤而邪热仍亢盛者,不可纯用本法。要与祛邪并用。
阴伤而兼湿邪未化者,不可滥用,以免恋邪为患。
阳虚、脾虚者慎用。
固正救脱法
意义和作用:固脱法是大补元阴或元阳以固敛气阴或阳气,以救治气阴欲脱或阳气外脱的一类治法。作用主要有益气敛阴和回阳固脱两个方面。
临床运用:温病常见脱证有亡阴,亡阳之分,故用固脱法,亦有两种。
回阳固脱
作用:辛热、甘温之品峻补阳气,救治厥脱。
适应证:温病过程中阳气暴脱者。
症见:四肢逆冷,汗出淋漓,神疲倦卧,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细欲绝等。
代表方剂:参附汤、参附龙壮汤。
外治法
意义作用:
外治法是通过皮肤(穴位包括其中)及窍道给药以治疗温病某些证候的一种治法,可起到祛除病邪,调整脏腑及全身功能活动等作用。
适应证:温病各阶段的多种病证。
临床运用
1.洗浴法 2.灌肠法 3.敷药法 4.搐鼻法5.吹喉法
洗浴法
即用中药的煎剂进行全身沐浴或局部浸洗,以发挥散热、透疹、托毒外出的作用。主治温病表证无汗、热势壮盛或疹出不畅之证。如小儿麻疹,疹色淡红,隐而不透时,可用鲜芫荽煎汤外洗;感受风热病邪而致高热、无汗,可用荆芥、薄荷各等分煎水擦浴等。
灌肠法
即把根据辨证论治所确定的方剂,煎成一定浓度的汤液作保留灌肠以发挥疗效。主治病证范围较为广泛,对较难口服煎剂的患者,如小儿及处于昏迷状态者尤为适用。具体用法,如风温病肺胃热盛者用白虎汤加千金苇茎汤煎汤灌肠,痢疾用白头翁汤煎汤灌肠等。
敷药法
即用药物制成膏剂、搽剂、熨剂等在病变局部或穴位作外敷。主治各种温病局部出现热毒壅滞症状者,也可治疗其池一些病证。如温毒所发生的局部肿痛,可用水仙膏外敷,敷后皮肤出现小黄疮如黍米者,改用三黄二香散。又如温病热盛衄血,可用吴萸、大蒜捣敷于涌泉穴,以引热下行而止衄;用二甘散(甘遂、甘草各等分)外敷神阙等穴或用毛茛捣烂敷内关穴以治疟疾等。
搐鼻法
即把药物研成细末,抹入鼻孔少许,使药物通过鼻腔粘膜吸收,或使病人打喷嚏以达到治疗目的。如用皂角、冰片按6:1比例研细,取少许放人鼻孔以取嚏,可治严重的鼻塞呼吸不畅,高热头痛或神昏等症。又有用蟾酥、冰片、雄黄各2克,细辛3克,牛黄1克研细,取少许放鼻孔以取嚏,可治疗中暑昏迷、猝倒、牙关紧闭之证。
复习思考题
泄卫解表法的作用及其各种具体治法的适应症和代表方是什么?使用时应注意什么?
清解气热法的作用及其各种具体治法的适应症和代表方是什么?使用时应注意什么?
通下逐邪法的作用及其各种具体治法的适应症和代表方是什么?使用时应注意什么?
祛湿解热法的作用及其各种具体治法的适应症和代表方是什么?使用时应注意什么?
滋阴生津法的作用及其各种具体治法的适应症和代表方是什么?
概述
温病的治疗,是在温病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明确病因病机,制定相应的治疗大法,选用相应的方药,以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从而促使患者恢复健康。正确而及时的治疗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病痛,提高治愈率,促使早日恢复健康,而且对于其中具有传染性的疾患来说,还有助于阻止其传播蔓延,保护健康人群。在温病的治疗中,确立治法是最关键的,本章主要讨论温病的常用治法及其确立的依据。
基本内容
温病的治疗原则
温病治法的依据和运用
温病常用治法
温病的治疗原则
祛除温邪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扶助正气
“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温病治法的依据和运用
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
1.审察病因性质
2.辨别病机变化
3.针对特殊症状
温病治法的运用
1.治法的灵活运用
2.重视体质和正气状况
3.以祛邪为治疗的关键,重视“透”与“泄”
4.注重整体与着眼局部相结合
5.兼顾兼证
温病常用治法
泄卫透表法清解气热法
和解表里法祛湿清热法
清营凉血法通下逐邪法
开窍息风法滋阴生津法
固脱法外治法
泄卫透表法
意义和作用:
泄卫透表法是驱除在表温邪,解除卫分表证的治法。具有疏泄腠理,逐邪外出,泄热解表的作用。适用于温病初起,邪在卫表。属于"解表法"的范围,
临床运用:
因四时温邪有风、暑、湿、燥的不同,故温病初起时泄卫透表法在临床运用有四种。
疏风泄热
作用:辛凉解表、疏散风热。
适应证:风温、冬温初起,邪袭肺卫之卫分证。
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口微渴,或伴有咳嗽,咽痛,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
代表方剂:如桑菊饮,银翘散等。
透表清暑化湿
作用:透表清暑,用辛温之品透散表寒,用清暑化湿之品涤除在里之暑湿。
适应证:夏月感受暑湿兼寒证,即夏月感受暑湿,复感寒邪。
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形拘急或酸楚,无汗,口渴,心烦等。
代表方剂:新加香薷饮。
宣表化湿
作用:用芳香透邪之品以宣化表湿。
适应证:湿温初起,邪遏卫气。
症见:恶寒微热,头重,身体困重,四肢酸重,少汗,胸闷脘痞,苔白腻,脉濡缓等。
代表方剂:藿朴夏苓汤。
疏表润燥
作用:辛凉清润以疏肺润燥。
适应证:秋燥初起,燥热病邪伤于肺卫者。
症见发热,咳嗽少痰,咽干喉痛,鼻干唇燥,头痛,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红等。
代表方剂:桑杏汤。
泄卫透表法运用注意点
表邪不同,治法不同。
注意患者的体质和病邪兼挟。
对温病初起邪在卫表者,一般忌用辛温发汗法。
里热外发无表证不可用。
不可过用寒凉。
使用本法应中病即止,避免过汗伤津。
清解气热法
意义与作用
又称"清气法",是以清泄气分热邪,解除气分热毒的一种治法。又称“清气法”。具有清热生津、宣畅气机、泄火解毒、除烦止渴的作用,本法属于八法中"清法"的范围。
临床运用:
适用于气分里热亢盛,但尚未成里结(未与燥屎、食滞、痰湿、瘀血博结形成有形热结),具体治法主要有三种:
轻清宣气
作用:透泄热邪,宣畅气机
适应证:邪热初传气分,里热不甚,气机郁而不宣,如邪热初入气分,热郁胸隔;或里热渐退而余热扰于胸隔者。
症见: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起卧不安,苔薄黄,脉数。
代表方剂:栀子豉汤加味(加竹叶、连翘、瓜蒌皮、杏仁、芦根等)
辛寒清气
作用:以辛寒之品大清气分邪热透热外达。
适应证:邪热炽盛阳明气分。
症见:壮热、大渴、大汗、脉洪大,苔黄燥。
代表方剂:白虎汤
清热泻火
作用:用苦寒之品直清里热,泄火解毒。
适应证:热蕴气分,郁而化火之证。
症见:身热烦躁、口苦而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弦数或滑数)
代表方剂:黄芩汤加味
区别:
辛寒清气--适用于气分邪热,邪有外透之机--辛寒透邪,热从汗解
苦寒清热--适用于热郁化火,无向外透邪之势--苦寒之品直清里热
清解气热法运用注意
本法只适用于气分无形邪热,若热与有形实邪相结则不能祛有形热结。
“到气才可清气”,热象很盛,而病邪在表者不可使用,因过早寒凉反凉遏邪气,使邪热内闭不得透解。
湿热流连气分不可滥用。
素体阳虚者慎用,阳虚则寒,过度寒凉,更伤气。
灵活化裁,配合他法。
和解祛邪法
意义和作用:
和解祛邪法是通过和解、疏泄、宣通气机,解除半表半里之病邪的一类治法,又称"和解法"。本法属于八法中的"和法"。
本法具有清泄少阳、分消走泄、开达膜原的作用。
临床运用
适用于温病邪已离表又尚未入里成结,而是郁滞于少阳或膜原、留连三焦的半表半里证。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清泄少阳
作用:以苦寒合芳化之品,清泄胆经郁热,化痰和胃。
适应证:邪郁少阳胆经,胃有痰湿内阻,多见于某些湿热性质温病及温热挟湿者。
症见:寒热往来,口苦胁痛,烦渴溲赤,脘痞呕恶,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等。
代表方剂:蒿芩清胆汤
分消走泄
作用:用辛苦芳化之品清泄少阳热邪,兼以化痰和胃。
适应证:热郁少阳,兼有痰湿犯胃的证候。
症见:寒热起伏,胸痞腹胀,小便短少,苔腻等。
代表方剂:温胆汤加减,或以叶天士所说的杏、朴、苓之类为本法的基本药物。
开达膜原
作用:以辛通苦燥之品疏利透达膜原湿热秽浊之邪
适应证:湿热秽浊郁闭气分之“邪伏膜原”证。
症见:寒甚热象较微,脘痞腹胀,身痛肢重,苔腻白如积粉而舌质红绛甚或紫绛。多见于湿温或湿热性质温疫(湿热疫)早期。
代表方剂:雷氏宣透膜原法。
和解法运用注意
清泄少阳法虽有透邪泄热作用,但其清热力量较弱,故只适用于邪热挟痰湿郁阻于少阳,对气分里热炽盛者不宜用。
分消走泄、开达膜原法以疏化湿浊为主,热象较著及热盛津伤者不宜用。可配合清热法、养阴法等。湿浊偏盛,也可加用祛湿的治法。
祛湿清热法
意义与作用:
以芳香透化、辛开苦降、淡渗分利之品,祛除湿邪,清解邪热的治疗方法。
作用是宣通气机、运脾和胃、通利水道,以化湿泄浊。
临床运用:
根据湿与热的偏胜程度及所在部位主要有三法:
宣气化湿
作用:用芳化宣散之品以宣通气机、透化湿热。
适应证:湿温初起,湿蕴生热,郁遏气机者。
症见:身热不扬,午后为甚,汗出不解,或微恶寒,胸闷脘痞,小便短少,苔白腻,脉濡缓。
代表方剂:三仁汤
燥湿泄热
作用:辛开苦降之品燥湿清热。
适应证:湿渐化热,湿热并重,蕴伏中焦者。
症见: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腹胀,泛恶欲吐,小便短赤,苔黄滑腻。
代表方剂:王氏连朴饮
分利湿邪
作用:用淡渗之品利尿渗湿,使湿热之邪从小便下泄。
适应证:湿热郁阻下焦。
症见:热蒸头胀,小便短少甚至不通,渴不多饮,苔白腻。
代表方剂:茯苓皮汤
祛湿清热法运用注意
运用本法,首先应辨别湿与热的孰轻孰重,再随机立法。
如湿邪已化燥,即不可再盲目使用祛湿之品。因祛湿之品多偏辛温燥烈。
素体阴液亏虚者应慎用,以免燥烈更伤津液。
温病中的小便不利,应区别不同情况。
通下逐邪法
意义与作用:通下逐邪法是通过攻逐泻下,通导里实邪热外泄的一种治法。本法又称攻下法,属于八法中“下法”的范围,适用于温病有形实邪内结肠腑或下焦的病证,如热结肠腑、湿热积滞交结胃肠、热瘀互结下焦等。通下逐邪法的主要作用是通腑泄热、荡涤积滞、通瘀破结等。
临床运用:内结实邪的性质有燥屎、积滞、瘀血等异,而病变部位也有肠腑、下焦的不同,通下逐邪法又可分为如下几种:
通腑泄热
作用:用苦寒攻下之剂攻逐肠腑实热燥结。
适应证:热结阳明,内结肠腑
症见:潮热,谵语,腹胀满,甚则腹硬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苔老黄或焦黑起刺,脉沉实有力等。
代表方: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
导滞通便
作用:通导肠胃湿热积滞的一种治法,有导泻湿热积滞,泻下肠中郁热的作用。
适应证:湿热积滞交结肠胃者
症见: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舌苔黄浊等。
代表方:枳实导滞汤。
增液通便
作用:用通下剂配合滋养阴液剂以泻下肠腑热结。
适应证:肠腑热结而阴液亏虚证,即所谓“热结液亏”者。
症见:身热不退,大便秘结,口干唇裂,舌苔干燥等。
代表方:增液承气汤。
通瘀破结
作用:用活血通瘀攻下之剂以破散下焦瘀血蓄结。
适应证:温病热瘀互结,蓄于下焦者,
症见:身热,少腹硬满急痛,小便自利,大便秘结,或神志如狂,舌紫绛,脉沉实等。
代表方:桃仁承气汤。
使用注意
如里热未成实结或里无郁热积滞者,下法不宜盲目投用。
使用通下法后邪气复聚,可以再度攻下,但要慎重掌握,避免过下伤正。
平素体虚或在温病过程中阴液、正气耗伤较甚,虽有实邪里结,不宜一味单用攻下之法,应注意攻补兼施。
根据兼夹,配合他法。
在温病后期由于津枯肠燥而致大便秘结者,应主以润肠通便,忌用苦寒攻下。
清营凉血法
意义与作用:
用清凉透泄之品,清解营分邪热与血分热毒的治疗方法,属于八法中"清法"的范围,
具有清营泄热,凉血解毒,滋养阴液,通络散血作用。
临床运用:
根据病位浅深、病情轻重大致有以下三种。
清营泄热
作用:清营热,养营阴中配以轻清透泄之品,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又称透热转气法。
适应证:邪热已入营分。
症见:身热夜甚,心烦,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等。
代表方剂:清营汤。
凉血散血
作用:凉解血分热毒、活血散瘀以清散血分邪热的治法。
适应证:热入血分证。
症见:身热,多部位、多窍道急性出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躁扰不安,或神昏谵狂,斑疹紫黑,舌质深绛。
代表方剂:犀角地黄汤。
气营(血)两清
作用:清营凉血中合以清解气热法,以双解气营或气血之邪热。
适应证:气分热邪未解,而营、血分邪热已盛,气营两燔或气血两燔证。
症见壮热,口渴,烦躁,苔黄燥。甚至神昏谵妄,两目昏瞀,口秽喷人,周身骨节痛如被杖,身发斑疹,或有尿血便血、吐血衄血,或焦黑,舌质深绛或紫绛。
代表方剂:加减玉女煎、化斑汤、清瘟败毒饮等
清营凉血法运用注意点
里热虽盛,而邪在气分,尚未入营、血分者,不可早用,以免引邪深入。
营、血分热盛,挟湿者,应慎用本法,以免有凉遏滋腻之弊,必要时酌情配伍祛湿之品。
热入营、血分,病情较为危重,每合并有闭窍、动风之变,故本法常与开窍、息风等法配合运用。
开窍醒神法
意义和作用:是开通机窍促使神志苏醒的治疗方法。作用是清泄心包邪热、芳香通络利窍、清化湿热痰浊。适用于热陷心包及痰蒙机窍之证。
临床运用:
温病神志异常中,属窍闭有两种即热闭心窍及痰蒙心窍。故开窍法有二:即清心开窍与豁痰开窍。
清心开窍
作用:清解心热、透络开窍
适应证:痰热内闭心包。
症见身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謇肢厥,舌质红绛,或纯绛鲜泽,脉细数等。
代表方剂:三宝: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现代临床还用醒脑静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
豁痰开窍
作用:清除湿热痰浊,宣窍开闭。
适应证:痰蒙心窍,
症见:发热,神识昏蒙,时清时昧,时有谵语,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等。
代表方剂:菖蒲郁金汤,石菖蒲注射液。
开窍醒神法运用注意点
无神志异常不用。
辨别神昏的虚实。
开窍息风法是一种应急措施,得效即停。
针对神志异常的原因,配合他法。
息风止痉法
意义和作用:
是平息肝风而控制痉厥的治疗之法,而息风法的作用为凉泄肝经邪热、滋养肝肾阴液,适用于热盛动风或阴虚风动证。
临床运用
温病中痉证有实风和虚风两种,故息风法有二:凉肝息风和滋阴息风。
凉肝息风
作用:用清热凉肝之品以息风止痉。
适应证:热盛动风之实风证。
症见:身灼热肢厥,手足抽搐,甚或角弓反张,口噤神迷,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代表方剂:羚角钩藤汤。
滋阴息风
作用:滋养肝肾、潜镇肝阳以平息肝风。
适应证:温病后期,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虚风内动。
症见:低热,手指蠕动或瘛疭,肢厥神倦,舌干绛而萎,脉虚细等。
代表方剂: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息风止痉法运用注意点
未见发痉证,不可用息风法。
必须辨清虚实。痉厥有实风、虚风之异,虚实二证的治法不可相混。
息风法属应急治法,在临床运用时应根据症状,辨明引起痉的原因,配合清气、通下、清营或凉血等法。
小儿高热极易引起抽风,常在卫、气分阶段,就可因高热而引起抽搐,此时往往只需投用清热透邪之剂,或用物理降温方法,每因热退而抽搐自止,不一定必须用息风之法,应注意辨察,可配合蝉衣、钩藤等透热且能息风之品。
滋阴生津法
意义和作用:
用生津养阴之品补充人体阴液耗伤的一类治法。属“补法”范围,
作用为滋补阴液、润燥制火。滋阴生津法在温病中有重要意义,在温病治疗中运用最为广泛,贯穿在整个温病治疗过程中,阴液的耗损程度与疾病的发展及预后有密切的关系。
吴鞠通说:“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临床运用:由于阴伤程度及部位不同,可有三种方法。
滋养肺胃
作用:以甘凉濡润之品以滋养肺胃阴液。
适应证:邪热已基本消退,肺胃阴液耗伤较著者。
症见:口咽干燥,干咳少痰,或干呕而不思食,舌苔干燥,或舌光红少苔等。
代表方剂:沙参麦冬汤、益胃汤。
增液润肠
作用:用甘寒、咸寒之品生津养液,滋润肠液以通大便。
适应证:邪热已解,阴伤未复,津枯肠燥者。
症见:大便秘结、咽干口燥,干咳少痰,或干呕不思食,舌苔干燥或舌光红少苔,等。
代表方剂:增液汤。
滋补真阴
作用:以甘寒、咸寒、酸寒之品填补肝肾之阴,又称为“滋补肝肾法”。
适应证:温病后期,温邪久羁而劫伤肝肾真阴,邪少虚多者。
症见:低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神倦欲眠,或心中憺憺大动,舌绛少苔,或干绛枯萎,脉虚细或结代等。
代表方剂:加减复脉汤。
滋阴生津法运用要点
本法应用范围极广,常与其他治法配合运用。
温病阴液虽伤而邪热仍亢盛者,不可纯用本法。要与祛邪并用。
阴伤而兼湿邪未化者,不可滥用,以免恋邪为患。
阳虚、脾虚者慎用。
固正救脱法
意义和作用:固脱法是大补元阴或元阳以固敛气阴或阳气,以救治气阴欲脱或阳气外脱的一类治法。作用主要有益气敛阴和回阳固脱两个方面。
临床运用:温病常见脱证有亡阴,亡阳之分,故用固脱法,亦有两种。
回阳固脱
作用:辛热、甘温之品峻补阳气,救治厥脱。
适应证:温病过程中阳气暴脱者。
症见:四肢逆冷,汗出淋漓,神疲倦卧,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细欲绝等。
代表方剂:参附汤、参附龙壮汤。
外治法
意义作用:
外治法是通过皮肤(穴位包括其中)及窍道给药以治疗温病某些证候的一种治法,可起到祛除病邪,调整脏腑及全身功能活动等作用。
适应证:温病各阶段的多种病证。
临床运用
1.洗浴法 2.灌肠法 3.敷药法 4.搐鼻法5.吹喉法
洗浴法
即用中药的煎剂进行全身沐浴或局部浸洗,以发挥散热、透疹、托毒外出的作用。主治温病表证无汗、热势壮盛或疹出不畅之证。如小儿麻疹,疹色淡红,隐而不透时,可用鲜芫荽煎汤外洗;感受风热病邪而致高热、无汗,可用荆芥、薄荷各等分煎水擦浴等。
灌肠法
即把根据辨证论治所确定的方剂,煎成一定浓度的汤液作保留灌肠以发挥疗效。主治病证范围较为广泛,对较难口服煎剂的患者,如小儿及处于昏迷状态者尤为适用。具体用法,如风温病肺胃热盛者用白虎汤加千金苇茎汤煎汤灌肠,痢疾用白头翁汤煎汤灌肠等。
敷药法
即用药物制成膏剂、搽剂、熨剂等在病变局部或穴位作外敷。主治各种温病局部出现热毒壅滞症状者,也可治疗其池一些病证。如温毒所发生的局部肿痛,可用水仙膏外敷,敷后皮肤出现小黄疮如黍米者,改用三黄二香散。又如温病热盛衄血,可用吴萸、大蒜捣敷于涌泉穴,以引热下行而止衄;用二甘散(甘遂、甘草各等分)外敷神阙等穴或用毛茛捣烂敷内关穴以治疟疾等。
搐鼻法
即把药物研成细末,抹入鼻孔少许,使药物通过鼻腔粘膜吸收,或使病人打喷嚏以达到治疗目的。如用皂角、冰片按6:1比例研细,取少许放人鼻孔以取嚏,可治严重的鼻塞呼吸不畅,高热头痛或神昏等症。又有用蟾酥、冰片、雄黄各2克,细辛3克,牛黄1克研细,取少许放鼻孔以取嚏,可治疗中暑昏迷、猝倒、牙关紧闭之证。
复习思考题
泄卫解表法的作用及其各种具体治法的适应症和代表方是什么?使用时应注意什么?
清解气热法的作用及其各种具体治法的适应症和代表方是什么?使用时应注意什么?
通下逐邪法的作用及其各种具体治法的适应症和代表方是什么?使用时应注意什么?
祛湿解热法的作用及其各种具体治法的适应症和代表方是什么?使用时应注意什么?
滋阴生津法的作用及其各种具体治法的适应症和代表方是什么?
格式:PPT(可编辑) 页数:60页 大小:2.4MB 获取:会员免费下载(或原价购买)
提示: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档超清晰!有任何问题联系客服QQ:43570874 微信:niutuwen 备注: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