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引流管护理 脑部结构硬膜:由2层纤维膜组成,紧贴颅骨内面,包在脊髓外面的叫硬脊膜,通过枕骨大孔与硬脑膜相连。
蛛网膜:半透明膜,位于硬膜深面,与深面软膜之间有许多小梁呈网柱状为蛛网膜下隙,内充满脑脊液,此腔贯通脑和脊髓。
软膜:紧贴脑和脊髓表面的薄膜。
解剖脑脊液循环机制 流动于脑室、中央管、蛛网膜下隙内的无色、透明、无沉淀的液体为脑脊液。正常400-500ml/日。
脑脊液循环通路头部引流管分类(按解剖位置)1.头皮下引流管2.硬膜外引流管3.硬膜下引流管4.瘤腔引流管 5.脑室外引流管6.腰大池引流管头部引流管分类其他类硬脊膜外引流管脓腔引流管储液囊引流管引流管分类头皮下引流管:放置在头皮下的引流管。
多见于外伤导致的头皮血肿,术后继发性的皮下积液等。
头皮下引流管的护理注意观察引流管的位置,是否有移位滑脱情况。
观察穿刺点的出血情况,头部敷料的包扎松紧。
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折叠,应适当限制病人头部活动范围,活动及翻身应避免牵拉引流管。
记录和观察引流的颜色、量和性质。
引流管分类硬膜外引流管:放置在颅骨和硬脑膜之间。多用于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后,颅内肿瘤切除术后。
硬膜外引流管的护理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折叠,应适当限制病人头部活动范围,活动及翻身应避免牵拉引流管。
搬运患者时夹闭引流管,避免引流液回流,特别是翻身时应2~3人同时扶头部、肩部、腰部进行,注意动作协调、轻稳。
硬膜外引流管的护理3. 引流时间一般为24-48小时,最长不宜超过72小时,拔管后要注意观察头部敷料是否干燥。
4. 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一般术后1-2天引流液为暗血性,如有像鲜红色血液样液体流出,首先考虑患者发生颅内再出血,及时汇报医生,进一步检查处理。
引流管分类硬膜下引流管:放置在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多见于慢性硬脑膜下积液或硬脑膜下血肿,颅内肿瘤术后出血。
硬膜下引流管的护理术后病人取平卧位或头低脚高患侧卧位,利于残留血液或冲洗液的引流,以便脑组织压迫血肿腔使之早日闭合。 引流管应低于创腔30cm。
术后不使用强力脱水剂,亦不严格限制水分摄入,以免颅压过低影响脑膨出。
通常于术后第3日拔除引流管。
引流管分类瘤腔引流管:手术残腔内。多见于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肿瘤切除术后。
瘤腔引流管护理术后48小时内,引流袋置于头部创腔一致的位置,以保持创腔内一定的液体压力,避免脑组织移位。
术后48小时后,逐渐放低引流袋,使创腔内液体较快引流,以消灭局部死腔、防止颅内压增高。
与脑室相通的创腔,应适当抬高引流袋,以免引流量过多。 引流管分类脑室外引流管:侧脑室前角或侧脑室三角区。多见于突发脑疝,梗阻性脑积水,脑室内手术后。
脑室外引流管 主要目的:
(1)抢救因脑脊液循环受阻所致的颅内高压危急状态。
(2)进行脑室系统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方位(3)脑室内手术后安放引流管,引流血性脑脊液,减少脑膜刺激症状及蛛网膜粘连,术后早期还可以起到控制颅内压的症状(4)颅内感染经脑室注药冲洗,消除颅内感染等 脑室外引流管的护理引流管的位置:病人回病室后,立即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连接引流瓶(袋),妥善固定引流管及引流瓶(袋),引流管的开口需高出侧脑室(外耳道水平)10-15cm以维持正常颅内压(成人颅内压力0.7-2.0kpa儿童0.5-1.0kpa),侧卧位时以正中矢状面为基线,高出15-18cm ;引流速度及量:术后早期注意控制引流速度,若引流过快过多,可使颅内压骤然降低,导致意外发生。正常脑脊液每日分泌400~500ml,故每日引流量不超过500ml为宜;颅内感染病人因脑脊液分泌增多,引流量增加但同时应注意补液,以避免电介质失衡。
脑室外引流管的护理3. 脑脊液的颜色: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1~2日脑脊液可略呈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若脑脊液中有大量血液,或血性脑脊液的颜色逐渐加深,常提示有脑室内出血。一旦脑室内大量出血,需紧急手术止血。
脑室外引流管的护理4. 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折叠,适当限制病人头部活动范围,活动及翻身应避免牵拉引流管。若引流管内不断有脑脊液流出,管内的液面随病人呼吸、脉搏上下波动多表明引流液通畅;若引流管内无脑脊液流出,应查明原因。
脑室外引流管的护理5.无菌操作原则:更换引流瓶时,应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脑脊液逆流入脑室,注意保持整个装置无菌,必要时作脑脊液常规检查细菌培养。保持头部创口或穿刺点敷料干燥,发现敷料潮湿或切口处皮下肿胀,应立即查明原因并及时更换和通知医生。
脑室外引流管的护理6. 引流时间:一般不宜超过5~7天,开颅术后脑室引流管一般放置3~4日,此时脑水肿期已过,颅内压开始逐渐降低时间过长可能发生颅内感染。感染后的脑脊液浑浊,呈毛玻璃或有絮状物,病人有颅内感染的全身及局部表现。
脑室外引流管的护理7. 拔管:拔管前一天应试行抬高引流瓶或夹闭引流管24-48小时。以了解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有否颅内压再次升高的表现。若病人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应立即放低引流瓶或开放夹闭的引流管、并告知医师。
拔管时应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液体逆流入脑室内引起感染。拔管后,切口处若有脑脊液漏出,也应告知医师妥为处理,以免引起颅内感染。 腰大池引流管的护理 腰大池引流以其损伤小,操作简便,利于观察病情,疗效明显,并发症小等一系列优点得到临床的推广,护理更是治疗的关键。
操作方法病人取侧卧位,常规腰穿方法,穿刺部位取L3-L4 间隙,局麻下用18号硬膜外套管针穿刺,将软质硅胶管置入腰大池内4~6cm左右,导管 引流通畅后拔出套管。
导管外端妥善固定以防脱出,同时外接带调节阀的无菌引流瓶。患者取头高30度卧位,引流瓶高度一般低于穿刺部位,引流过程中注意观测颅内压变化,调整引流瓶高度控制引流量在250ml/24h左右。
拔管指征:
(1)病人临床表现好转持续3天以上;(2)脑脊液生化、常规及血常规、生化检查无异常;(3)连续3次以上脑脊液细菌培养阴性;(4)持续CLCD引流达4周左右若病人临床表现及各项生化检查无改善迹象时应考虑拔出引流管。
心理护理腰大池引流属于侵袭性操作,清楚患者及家属会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心理护理尤其重要。术中安慰患者,创造轻松的气氛,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对于小儿患者尤其重要。
配合医生向患者和家属说明行腰大池引流得目的,介绍与CLCD有关的知识,解释CLCD对控制、治疗颅内感染的必要性,并强调医务人员如何确保成功穿刺及减少风险。
CLCD引流护理1. 观察脑脊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注意有无出血、血凝块、絮状物及混浊度情况。若引流液颜色鲜红且量较多提示有新发出血可能,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CLCD引流护理成人每日约产生脑脊液500ml,CLCD置管引流量过多易导致颅内压下降,蛛网膜下腔塌陷,引起脑血管痉挛及脑梗死。另外,颅内压下降又会导致脑脊液分泌增加,吸收减少,可能诱发脑积水,为避免引流过量,引流瓶放置部位应高于穿刺点15~20cm较为适宜,引流过程中切勿忽快忽慢,一般以2~5滴/min,6~10ml/h为宜,可通过调节引流阀控制引流速度。 CLCD引流护理 2. 每日行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注意脑脊液蛋白量、糖浓度及有核细胞计数;对于感染严重患者,若脑脊液有何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临床表现无明显好转时,可依据药敏或临床经验应用相应的抗生素经引流管进行蛛网膜下腔注射,并夹闭引流管1h后开放。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常规脑脊液检查脑脊液生化CLCD引流护理 3.保持引流管通畅:患者改变体位或搬运过程中,杜绝拖拉拽导致引流管的意外脱落,躁动的患者给予适当的约束。偏瘫患者,引流管固定于瘫痪侧。给病人翻身、换引流瓶、外出检查时要先夹闭引流管,要检查衔接处是否脱落,外包纱布是否干燥,导管有无打折,切记勿提高引流瓶以防引流液逆流引发感染。
CLCD引流护理4.无菌原则:观察腰大池引流管的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如穿刺点出现渗液,或其周围皮肤出现红肿、破损、敷料潮湿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汇报医生更换敷料。
5.健康教育及宣教:告知患者及家属不能随意改变引流管高度。
其他类引流管硬脊膜外引流管:放置于硬脊膜外,多见于椎管肿瘤术后。
其他类引流管储液囊引流管 其他类--脓腔引流的护理引流袋低于脓腔30cm以上,病人卧位时脓腔位于高位,以期较快地引流脓液。
术后24小时后方可行囊内冲洗,以免引起颅内弥散性感染。
冲洗时,每次冲洗量约10-20mL,缓慢注入,再轻轻抽出,不可过分加压。
冲洗后注药液并夹闭引流管2-4小时,以维持药效。
拔管时引流管逐渐向外退出,直至拔管。
小结1.护理人员应熟悉硬膜外、硬膜下、蛛网膜下隙的解剖结构,各腔隙引流液的性质和各引流管放置的位置。
2.引流液性质和引流量的正确判断。护士应学会整体护理引流管,懂得结合引流管性质、引流量来判断病情变化。
小结3.留置引流管的原则为保持正常颅内压(成人颅内压0.7-2.0Kpa,儿童0.5-1.0Kpa),根据此原则来选择引流装置如负压引流器或引流袋;调整引流管高度;控制引流量。
4.结合病情变化、临床表现进行引流管护理。如患者术后主诉头痛,要学会鉴别原因,是术后伤口疼痛还是低颅压或高颅压性头痛。此外应结合患者是否有恶心、呕吐、意识变化等进行判断。
蛛网膜:半透明膜,位于硬膜深面,与深面软膜之间有许多小梁呈网柱状为蛛网膜下隙,内充满脑脊液,此腔贯通脑和脊髓。
软膜:紧贴脑和脊髓表面的薄膜。
解剖脑脊液循环机制 流动于脑室、中央管、蛛网膜下隙内的无色、透明、无沉淀的液体为脑脊液。正常400-500ml/日。
脑脊液循环通路头部引流管分类(按解剖位置)1.头皮下引流管2.硬膜外引流管3.硬膜下引流管4.瘤腔引流管 5.脑室外引流管6.腰大池引流管头部引流管分类其他类硬脊膜外引流管脓腔引流管储液囊引流管引流管分类头皮下引流管:放置在头皮下的引流管。
多见于外伤导致的头皮血肿,术后继发性的皮下积液等。
头皮下引流管的护理注意观察引流管的位置,是否有移位滑脱情况。
观察穿刺点的出血情况,头部敷料的包扎松紧。
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折叠,应适当限制病人头部活动范围,活动及翻身应避免牵拉引流管。
记录和观察引流的颜色、量和性质。
引流管分类硬膜外引流管:放置在颅骨和硬脑膜之间。多用于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后,颅内肿瘤切除术后。
硬膜外引流管的护理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折叠,应适当限制病人头部活动范围,活动及翻身应避免牵拉引流管。
搬运患者时夹闭引流管,避免引流液回流,特别是翻身时应2~3人同时扶头部、肩部、腰部进行,注意动作协调、轻稳。
硬膜外引流管的护理3. 引流时间一般为24-48小时,最长不宜超过72小时,拔管后要注意观察头部敷料是否干燥。
4. 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一般术后1-2天引流液为暗血性,如有像鲜红色血液样液体流出,首先考虑患者发生颅内再出血,及时汇报医生,进一步检查处理。
引流管分类硬膜下引流管:放置在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多见于慢性硬脑膜下积液或硬脑膜下血肿,颅内肿瘤术后出血。
硬膜下引流管的护理术后病人取平卧位或头低脚高患侧卧位,利于残留血液或冲洗液的引流,以便脑组织压迫血肿腔使之早日闭合。 引流管应低于创腔30cm。
术后不使用强力脱水剂,亦不严格限制水分摄入,以免颅压过低影响脑膨出。
通常于术后第3日拔除引流管。
引流管分类瘤腔引流管:手术残腔内。多见于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肿瘤切除术后。
瘤腔引流管护理术后48小时内,引流袋置于头部创腔一致的位置,以保持创腔内一定的液体压力,避免脑组织移位。
术后48小时后,逐渐放低引流袋,使创腔内液体较快引流,以消灭局部死腔、防止颅内压增高。
与脑室相通的创腔,应适当抬高引流袋,以免引流量过多。 引流管分类脑室外引流管:侧脑室前角或侧脑室三角区。多见于突发脑疝,梗阻性脑积水,脑室内手术后。
脑室外引流管 主要目的:
(1)抢救因脑脊液循环受阻所致的颅内高压危急状态。
(2)进行脑室系统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方位(3)脑室内手术后安放引流管,引流血性脑脊液,减少脑膜刺激症状及蛛网膜粘连,术后早期还可以起到控制颅内压的症状(4)颅内感染经脑室注药冲洗,消除颅内感染等 脑室外引流管的护理引流管的位置:病人回病室后,立即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连接引流瓶(袋),妥善固定引流管及引流瓶(袋),引流管的开口需高出侧脑室(外耳道水平)10-15cm以维持正常颅内压(成人颅内压力0.7-2.0kpa儿童0.5-1.0kpa),侧卧位时以正中矢状面为基线,高出15-18cm ;引流速度及量:术后早期注意控制引流速度,若引流过快过多,可使颅内压骤然降低,导致意外发生。正常脑脊液每日分泌400~500ml,故每日引流量不超过500ml为宜;颅内感染病人因脑脊液分泌增多,引流量增加但同时应注意补液,以避免电介质失衡。
脑室外引流管的护理3. 脑脊液的颜色: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1~2日脑脊液可略呈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若脑脊液中有大量血液,或血性脑脊液的颜色逐渐加深,常提示有脑室内出血。一旦脑室内大量出血,需紧急手术止血。
脑室外引流管的护理4. 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折叠,适当限制病人头部活动范围,活动及翻身应避免牵拉引流管。若引流管内不断有脑脊液流出,管内的液面随病人呼吸、脉搏上下波动多表明引流液通畅;若引流管内无脑脊液流出,应查明原因。
脑室外引流管的护理5.无菌操作原则:更换引流瓶时,应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脑脊液逆流入脑室,注意保持整个装置无菌,必要时作脑脊液常规检查细菌培养。保持头部创口或穿刺点敷料干燥,发现敷料潮湿或切口处皮下肿胀,应立即查明原因并及时更换和通知医生。
脑室外引流管的护理6. 引流时间:一般不宜超过5~7天,开颅术后脑室引流管一般放置3~4日,此时脑水肿期已过,颅内压开始逐渐降低时间过长可能发生颅内感染。感染后的脑脊液浑浊,呈毛玻璃或有絮状物,病人有颅内感染的全身及局部表现。
脑室外引流管的护理7. 拔管:拔管前一天应试行抬高引流瓶或夹闭引流管24-48小时。以了解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有否颅内压再次升高的表现。若病人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应立即放低引流瓶或开放夹闭的引流管、并告知医师。
拔管时应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液体逆流入脑室内引起感染。拔管后,切口处若有脑脊液漏出,也应告知医师妥为处理,以免引起颅内感染。 腰大池引流管的护理 腰大池引流以其损伤小,操作简便,利于观察病情,疗效明显,并发症小等一系列优点得到临床的推广,护理更是治疗的关键。
操作方法病人取侧卧位,常规腰穿方法,穿刺部位取L3-L4 间隙,局麻下用18号硬膜外套管针穿刺,将软质硅胶管置入腰大池内4~6cm左右,导管 引流通畅后拔出套管。
导管外端妥善固定以防脱出,同时外接带调节阀的无菌引流瓶。患者取头高30度卧位,引流瓶高度一般低于穿刺部位,引流过程中注意观测颅内压变化,调整引流瓶高度控制引流量在250ml/24h左右。
拔管指征:
(1)病人临床表现好转持续3天以上;(2)脑脊液生化、常规及血常规、生化检查无异常;(3)连续3次以上脑脊液细菌培养阴性;(4)持续CLCD引流达4周左右若病人临床表现及各项生化检查无改善迹象时应考虑拔出引流管。
心理护理腰大池引流属于侵袭性操作,清楚患者及家属会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心理护理尤其重要。术中安慰患者,创造轻松的气氛,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对于小儿患者尤其重要。
配合医生向患者和家属说明行腰大池引流得目的,介绍与CLCD有关的知识,解释CLCD对控制、治疗颅内感染的必要性,并强调医务人员如何确保成功穿刺及减少风险。
CLCD引流护理1. 观察脑脊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注意有无出血、血凝块、絮状物及混浊度情况。若引流液颜色鲜红且量较多提示有新发出血可能,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CLCD引流护理成人每日约产生脑脊液500ml,CLCD置管引流量过多易导致颅内压下降,蛛网膜下腔塌陷,引起脑血管痉挛及脑梗死。另外,颅内压下降又会导致脑脊液分泌增加,吸收减少,可能诱发脑积水,为避免引流过量,引流瓶放置部位应高于穿刺点15~20cm较为适宜,引流过程中切勿忽快忽慢,一般以2~5滴/min,6~10ml/h为宜,可通过调节引流阀控制引流速度。 CLCD引流护理 2. 每日行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注意脑脊液蛋白量、糖浓度及有核细胞计数;对于感染严重患者,若脑脊液有何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临床表现无明显好转时,可依据药敏或临床经验应用相应的抗生素经引流管进行蛛网膜下腔注射,并夹闭引流管1h后开放。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常规脑脊液检查脑脊液生化CLCD引流护理 3.保持引流管通畅:患者改变体位或搬运过程中,杜绝拖拉拽导致引流管的意外脱落,躁动的患者给予适当的约束。偏瘫患者,引流管固定于瘫痪侧。给病人翻身、换引流瓶、外出检查时要先夹闭引流管,要检查衔接处是否脱落,外包纱布是否干燥,导管有无打折,切记勿提高引流瓶以防引流液逆流引发感染。
CLCD引流护理4.无菌原则:观察腰大池引流管的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如穿刺点出现渗液,或其周围皮肤出现红肿、破损、敷料潮湿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汇报医生更换敷料。
5.健康教育及宣教:告知患者及家属不能随意改变引流管高度。
其他类引流管硬脊膜外引流管:放置于硬脊膜外,多见于椎管肿瘤术后。
其他类引流管储液囊引流管 其他类--脓腔引流的护理引流袋低于脓腔30cm以上,病人卧位时脓腔位于高位,以期较快地引流脓液。
术后24小时后方可行囊内冲洗,以免引起颅内弥散性感染。
冲洗时,每次冲洗量约10-20mL,缓慢注入,再轻轻抽出,不可过分加压。
冲洗后注药液并夹闭引流管2-4小时,以维持药效。
拔管时引流管逐渐向外退出,直至拔管。
小结1.护理人员应熟悉硬膜外、硬膜下、蛛网膜下隙的解剖结构,各腔隙引流液的性质和各引流管放置的位置。
2.引流液性质和引流量的正确判断。护士应学会整体护理引流管,懂得结合引流管性质、引流量来判断病情变化。
小结3.留置引流管的原则为保持正常颅内压(成人颅内压0.7-2.0Kpa,儿童0.5-1.0Kpa),根据此原则来选择引流装置如负压引流器或引流袋;调整引流管高度;控制引流量。
4.结合病情变化、临床表现进行引流管护理。如患者术后主诉头痛,要学会鉴别原因,是术后伤口疼痛还是低颅压或高颅压性头痛。此外应结合患者是否有恶心、呕吐、意识变化等进行判断。
格式:PPT(可编辑) 页数:49页 大小:7.1MB 获取:会员免费下载(或原价购买)
提示: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档超清晰!有任何问题联系客服QQ:43570874 微信:niutuwen 备注:牛图文